上海国资改革风起云涌 概念股或再掀波澜
上海市国资系统召开负责人闭门会议——新一轮改革定调“落实”。目前,沪上各大国企集团已上报改革方案。相关概念股或可关注。 2013年12月17日,上海市政府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明确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出推动企业整体上市、核心业务资产上市或引进战略投资者,成为公众公司;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推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开放性市场化重组整合。 发布3个多月来,改革主线逐步清晰,金融国资整合先行,同时启动国资流动平台,引入战略投资者,发展混合所有制成为重要改革路径。 春节后,上海国资系统从监管部门到具体企业开始人事调整。2日10日一季度上海市政府工作会议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被纳入今年重点。2月,上海国资企业层面讨论制定改革方案,3月底将方案提交审批,4月进入方案落实期。 此外,将国有控股企业分为竞争类、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是新一轮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在监管模式改革上一大亮点。 进入竞争类,意味着不再有政府托底,企业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功能类企业以完成战略任务或重大专项为主要目标;公共服务类企业以实现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 市国资委旗下的49家集团,如上海国际集团、上汽集团、上海电气集团、上港集团、百联集团、华谊集团、仪电集团、光明集团、上实集团、水产集团、交运集团等分类已确定,涉及42家上市公司。其中33家被划分为竞争类,4家为功能类,5家为公共服务类。 “二十条”提出,要建立市场化的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如,竞争类企业要加大外部董事的委派力度,强化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功能,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则外派财务总监等。 目前,光明乳业、上汽集团、上海建工、上海梅林、百视通等国有控股企业已试水不同形式的股权激励,绿地集团等已实行职工持股,城投控股较早探索混合所有制。收入分配上,竞争类企业中的领导人员,薪酬体系在现有“基本薪酬+绩效薪酬”的基础上,实施股权、现金两种类型的中长期激励。这被称为“金手铐”与“降落伞”,激励收益的10%-20%要在正常离职或退休后兑现,既作为退休保障机制的一部分,又可作为可以追索扣回的“抵押金”。其他高管、骨干人才的薪酬激励,企业将拥有充分自主权。 此外,本轮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将有很多PE介入。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秘书长罗新宇透露,近期很多PE都专门成立了国企改制工作小组,准备大规模参与国企改制。表现比较活跃的有鼎晖、君联资本等。罗新宇认为,国资运营的PE化下一步会是热点也是重点。这方面,已整体上市的上港集团被寄予厚望。 “目前看有些好资产主要在国企内部划整,需要资源。PE会否入股国企,还要看政府能否放开手脚。”一位PE公司人士说。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