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棒杀中国到捧杀 法国媒体忽悠谁
法国公众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兴趣。图为身穿中式服装的法国姑娘去年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上参加游行,欢庆中国农历新年。
不再恶意“中国威胁论” 而是一改常态热捧“新主人” 引言 新年伊始,记者接到法国某电视台的邀请谈非洲问题。“今后在世界重大问题上,我们都要给‘世界的新主人’以发言的论坛!”——主持人对我这样“调侃”。世界的“新主人”在岁末年初突然成为法国媒体上的“时髦”用语,自然引起人们高度关注。继法国经济杂志《拓展》(L’Expansion)去年11月20日第747期发表中国专刊后,政治周刊《观点》在去年12月的最后一期也发表了中国专刊。法国右翼大报《费加罗报》亦在年终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中国的文章,如12月31日“2009:中国奇迹年”、29日“增长的中国风险”等。中间偏左的《世界报》则围绕着英国贩毒犯阿克毛被处决等一系列“人权”问题点评中国……法国媒体上形成了一个“中国潮”。令人更为吃惊的是,从《拓展》到《观点》,法国一些媒体不约而同地用世界的“新主人”这顶显然过大的帽子送给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难道中国真的强大到令法国人称“主人”的时代了吗? 中国分量确实在增加 “中国潮”的出现,实际上是伴随着新世纪汹涌而来的。早在2007年,《观点》周刊就刊登了同样分量的中国专刊。当时其竞争对手《快报》也做了一期中国专刊。如果说当时与2008奥运有关的话,那么今天则无疑与中国在金融和经济危机中的出色表现、与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的非凡作用、与中法之间重修旧好相关联。对比《观点》两年间中国专刊的变化,可以看到,中国的分量确实在大幅加强,但远未到“新主人”的地步。有谁看到过一个为全世界辛勤打工且只拿利润小头的“主人”呢? 一个奥妙的心理变化很能说明问题:2007年《观点》中国专刊用章子怡做封面,显然因为她是在美国得到了“承认”的明星。而今天把在法国几乎无人认识的周迅做上封面,则可以说是中国本土明星的一种“报复”——中国电影正在自成体系,专刊中一篇“华莱坞挑战好莱坞”的文章(与本报2005年5月20日在国内首提“华莱坞”不谋而和)证明,国际“承认”与否,已不那么重要。这确实是对中国地位上升的一种“潜意识”的确认。2007年社论题目是“过度的帝国”,今年则是“新主人们”;2007年有一个图解表:“中国面临的种种挑战”,今年则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领域”;2007年的一系列主题包括“死刑”、“泥腿大坝”、“抄袭大师”、“征服非洲”等明显负面内容,今年则更多地侧重于对法国人鲜知的一些中国成功领域和人士的介绍,包括文化、科技等方面。其中还以“圣地:上海”为题,特别介绍了“成千上万西方人来发财的这个新纽约”!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如果说2007年的《观点》主要还是介绍有关中国的一些令人吃惊的数据(如人口、面积、能源消耗、污染程度等),今年则主要将中国与世界相对比(国民生产总值、国际贸易、语言影响力、银行排行)。中国地位上升是无可争议的。这是出现“中国潮”的首要因素。 纠偏是回归客观报道 据了解,《观点》也好,《拓展》也好,在筹备中国专刊时,编辑部不约而同地将一直以来把持话语权的某类“汉学家”排斥在外。法国媒体从来不直接控制文章内容,但却严格控制撰稿者的“人头”,首先要了解的是作者会说什么,然后才给你说话的权利。因此邀请何人出面便是关键。这正是去年《观点》中国专刊相对客观的主要原因。应该看到的是,由于法国大众传媒,特别是汉学家在长期对中国进行负面报道、负面评论后,已经在法国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当法国受众长年受到中国“即将崩溃”、中国“侵犯西藏人权”等话题反复洗脑后,形成了对中国某种非常负面的观念。然而随着中国日益强大,法国人从大众传媒上看到、听到、读到的中国,与他们眼中、生活中、日常接触中看到的中国距离越来越大,因而对法国传媒和汉学家产生严重逆反心理。特别是2008年奥运使中国在欧洲曝光率大增,法国普通民众看到了一个与媒体评论完全不同的中国。这一变化造成的后果,就是近半年来法国公众出现了“重新认识中国”的需求。这是出现“中国潮”的第二个因素。 欧美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永远有危机感,永远防范他人可能超越他们。盛赞中国的潜台词,往往是提出某种警告:我们怎么办!如果说《观点》的社论中还仅仅是隐隐约约地提出,“几个世纪以来,地球的心脏不再在基督教的西方跳动”,那么《费加罗报》大老板赛尔热·达索在他的“新年贺词”中则不加掩饰地提出一个“对于我们的前途极为严重的、正在逐渐形成、而我们却尚未完全意识到的潜伏现象”,即“欧美发达国家正在走向‘非工业化’,让位于东欧、中国、印度、巴西等所谓‘新兴国家’”。这样,欧美将“失去制造和创新能力”,这影响到发达国家的竞争能力、出口、就业,最终导致贸易逆差……“越来越多的中国商品出现在我们的超市里,所有的电器几乎都是中国造,就和服装一样;不久,我们还将看到中国汽车——汽油的和电动的——出现在我们的市场上;还有民航飞机,空客和波音的竞争者正在制造之中……”达索的描述不仅仅限于此:“如果我们不作反应的话,新兴国家将很快发达起来,而我们则会变成发展中的‘不发达’国家了”。 这与《观点》、《拓展》等杂志广泛介绍中国从制造业到文化复兴、从商业帝国到骚动的社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均有一定的针对性——针对法国社会目前面临的制造业衰退、文化衰退(前几年美国《时代》周刊甚至发表“法兰西文化已死”的专刊)、国民身份认同、社会被“政治正确主义”所禁锢等一系列日益严重的问题。达索在《费加罗报》上的新年贺词所提出的观点,被法国著名政治评论家阿帕蒂称为“近年达索最佳文章”不是偶然的。这种“危言”是因为欧美切实感到了来自中国的强有力的竞争已经不容忽略。这构成了“中国潮”的第三个因素。 (责任编辑:王惠绵)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