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巴菲特要学其精神
学习巴菲特要学其精神 毫无疑问,这些明星股在垄断和管理上都是非常卓越的,但如果一定要区分的话,在这些明星的内部还是可以分出高下的,或许可以叫“高子里面挑矮子”。 沃尔玛在竞争激烈的零售行业里获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完全靠的是管理水平。一旦获得优势又会得到地区垄断地位。所以沃尔玛垄断和管理都高。国内算得上近似的是苏宁和国美,但这两者差距很大。 喜诗糖果靠品牌获得了高价格和高利润,但喜诗糖果并不需要卓越的管理水平,只要优秀水平就可以一帆风顺地发展下去了,所以是高垄断低管理。相对于国内的茅台、五粮液、云南白药。 GEICO的卓越完全是管理造就的,在保险行业里不存在垄断地位的品牌和产品,所以GEICO是高管理和低垄断的组合。目前国内难以找到很近似的公司,类似的有万科、招商银行。反面例子就是中国平安。 富国银行在银行业里的管理水平无疑是十分优秀的,但相对于GEICO的水平是要低一些的,加上银行业的产品和品牌都很难获得垄断性,所以富国银行在垄断和管理上都低。相对于国内的五粮液。 可见明星股的含金量也是不同的,最好的是沃尔玛这样的双高组合,最差的是富国银行这样的双低组合。当然,这完全是高子里面挑矮子,高和低都是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上相对的区分。绝大多数公司是根本进入不了这个明星队伍的,大部分公司是两方面都不够格,小部分是单方面够格,但另一方面太差。 实际上这些公司的综合素质和巴菲特的明星股还有很大的差距,但因为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才得到高回报,素质上的不足靠良好的大环境弥补了。巴菲特的明星公司虽然管理水平很高,但受制于美国经济增速的降低和规模的制约,相比之下各有千秋。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太短了,而没有市场经济是不可能有卓越公司的。当巴菲特对GEICO已经非常深入研究的1951年,我们还刚刚建国,在打抗美援朝战争。中国目前还缺乏足够多优秀的公司,还需要时间来积累,但加上香港股市就要好很多,因为香港发展市场经济已经成熟了,中国具备产生明星股的巨大的潜力。 中国股市的上市公司分为几个阶段:最早上市的股票都是一些很小的公司,谈不上什么优秀;随后是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包括公用事业、百货、公路、钢铁、服装、建材、食品、科技等。这些公司受制于管理体制、历史问题、时间积累等原因,难以迅速成为卓越的公司。最近两年上市公司百花齐放,从巨型国企到创业板公司都上市成功,可以说现在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最好时期,产生卓越公司的条件从来没有这么好过。非常适合价值投资者的发展 万科、招商银行、中集的成功是因为在一个高速成长的行业具备优秀的管理才脱颖而出,但他们的行业也是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属于非充分竞争行业。在中国经济起点低、发展速度快的大背景下,很可能将来这种类型的明星公司会是最多的。 但如果要在十年前要对万科今天的成功抱有很大的信心,是不太可能的,不象巴菲特确认以后才投资,在中国股市寻找明星股风险确实要高一些。 其他三类就不再一一详细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价值投资者也可以关注潜在的明星股,因为某些可以改变的原因而可能成为明星股。例如五粮液,因为关联交易和生产大量的低端酒而拖累业绩,如果能改变也可以成为明星股。 有必要指出的是,很多高知名度的公司如家电、汽车、服装、科技公司是很难成为明星公司的,这个问题值得专门讨论。 总结一下,当我们寻找明星股时,最重要的是在垄断和管理两个方面下功夫。 决定一个股票价格的因素有3个:整体股市水平、所处行业、公司。想象在一个三维空间里,水平面以行业为纵坐标,公司为横坐标,垂直面以股市指数为坐标,单个股票的价格就象一个小球在这个空间里飘荡——任何方向的变动都会改变小球的位置。这是最基础的结构,考虑任何股票的价格都必须把三者综合考虑。 股市整体水平。决定的因素很多,不必累述。中国股票市场的特点就是长期高估,现在上证指数1800的水平上,大量非常一般的公司市盈率还有20-30倍。从巴菲特的标准看,95%的公司单看管理水平就要被否决的,是没有投资价值的,有的是投机价值。但奇怪的是中国股市的估值长期高于成熟市场,合理的解释可能可以打个比喻。就象在一个小县城里,搞了几个当地最牛的企业上市,可以肯定这些公司的管理水平是很低的,未来的路也是充满风险的,从价值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是无法投资,没有安全边际的。但因为上市企业太少,老百姓虽然穷但人多,还是用钱把公司的价格抬上去了。如果想靠增加公司数量把价格压下来,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好公司太少了,增加太多的差公司也不利于市场的发展,况且还有一些亏了钱的老百姓等着别人来接下一棒,想上市的各路人马都想从股市上多拿一点。总结起来就是股市的发展脱离不了大的经济环境的发展,在中国目前低水平的经济环境下,高估值加差公司的组合还要保持很长时间,这也决定了中国股市长期的主旋律是投机炒作。 巴菲特说过“股票的表现不可能好过公司的表现”,确实是这样。1998年末上证指数是1146点,2008年末是1820点,10年才涨了59%,回报非常低。如果说上证指数有失真的话,再来看看深圳成分指数,1998年末是2949点,2008年末是6485点,10年的回报是119%,回报一样非常低。背后的根本决定因素还是公司的素质太差了。这里有必要澄清两个误解: 1、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以股市长期也会上升。中国经济确实会高速发展,这是地球人都知道,但是重要的是股市是有预期的,是会提前反映在股价上的,就是说将来的利润已经提前在股市上兑现了,那种认为股市会以和GDP一样的增速,按照一个固定的斜率上升是很天真的,非常业余。股市赚的钱就是市场没有预期到的。 2、经济会发展,所以股市会上升。经济确实会发展,但是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决定了最后的赢家很可能不是开始的玩家,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公司注定是要被淘汰,或者奄奄一息的。目前绝大多数早期上市的公司就是这种状态,能够始终站在时代前沿的公司是非常少的,就象个人也会慢慢被时代淘汰一样。抱定一些公司是没有意义的。“革命不分早晚”确实是对的,但从革命开始就参加,最终能看到革命胜利的还是寥寥无几,其中的因素太复杂了。对投资来说,只有非常优秀的公司才值得长期持有。当然,很多公司可以重组,但所谓积重难返,要从根本改变一个公司是很难的,再者重组是不可预知的,不确定性太高,不能指望。 当然,中国股市受政策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考虑股市的整体水平还要看利率水平、股市市值/GDP比例。中国股市的整体水平是很难预测的,但可以肯定长期低估的可能很小,常态是有泡沫。 总结一下就是,中国股市好公司还太少,风险很高。加上估值长期偏高,缺乏安全边际,价值投资者有很大的难度。 行业估值。行业估值指的是金融圈对特定行业的评价,而不是行业的真实情况,两者的差距往往是很大的。最有名的就是网络泡沫,真实的情况是大多数公司根本就没有盈利,但因为评价很高,所以股价就很高。就象去年的地产股一样,评价很高,实际风险已经很高了,所以今年大幅下跌。评价是不可捉摸的,关键是要认清真实情况,不能被评价带着跑。那些所谓的大机构、基金经理因为制度设计的缺陷,天然的就是潮流的追随者,他们的研究报告也就差得可以。 强调一下,占市值大比例的公司,那些大蓝筹股多数都是周期性股票,如果它们的估值很高的话,价值投资者就要小心了。反过来说,股市原来炒作的什么浦东概念股、重组股、科技股反而危险要低一些,因为整个市场的重心比较低,安全性就要高一些。 公司。对公司的估值主要是管理水平、经营水平、财务状况、知名度等。在中国股市往往是知名度高的股票被爆炒,容易吸引大量散户的关注和资金。林奇说过当公司的CEO出现在全国性的杂志封面时,就是肯定要抛出股票的时候了。这话听起来武断了一些,但我发现非常灵验,当一家公司的CEO频频在媒体曝光的时候,就是股票要走下坡路了。在李东生、麦伯良、王石、杨元庆身上都验证了,原因应该是公司业绩非常好的时候企业家也成明星了,但这时企业的有利因素也发挥到了顶峰,负面因素就要开始发挥作用了,所以公司要走下坡路了。 总结一下就是,公司的股价由整体股市水平、行业评价、公司三者决定,每个方面又有很多因素决定,所以考虑一个公司的股价一定要全面看待,是很复杂的,不简单。 巴菲特是以什么价格买入股票的呢?举几个例子,巴菲特1972年以2500万美元买入喜诗糖果,喜诗糖果的税前收益是400万美元,相当于6-7倍市盈率。巴菲特1976年买入GEICO,当时GEICO正处于亏损状态,但核心竞争力并没有被破坏,以1-3美元间极低的价格买入。1973-74买入华盛顿邮报,按巴菲特的话是“华盛顿邮报最少值4亿美元,却以8000万美元出售”。1988-89,巴菲特以13倍市盈率买入可口可乐。巴菲特买入吉列、高盛、通用电气都是优先股,先提供了10% 左右的保障。可见巴菲特的买入价是非常低的,最高的可口可乐也才13倍市盈率。低价的获得来自于整体市场的低迷、优秀公司遇到挫折、有利的地位、不被关注的机会。 中国股市长期处于高估状态,学习巴菲特需要耐心,可能一等就是几年。 费雪的观点和巴菲特不同,费雪强调买成长股,所以不是很在意最初的买入价高一些,但非常强调对公司管理的调查研究,只有确认了才放手买入。 中国的价值投资者是很尴尬的,既难以买到巴菲特那样的低价,也很难买到费雪那么好的公司。在中国做价值投资者真的很难,一旦有机会就千万要抓住了。 但中国股市也往往容易产生泡沫,能赚些不踏实的钱,就象现实生活很多不规范的行为一样,说到底,脱不了整个社会的大环境。 现在上证指数在1900左右,稍有经验的股民一看,再跌一半都是正常的,真正的底部还有一大段距离,心里很难踏实。好公司也太少,3年以后还能肯定发展得好的公司也很少。就说茅台,管理水平是一般的,老总都被抓了,国有企业的风格也很难改变,靠的是茅台的品牌。云南白药有个好品牌,却要搞什么卖药的,非核心竞争力,是不利于股东价值最大化的。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