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应知道关于“空间”商品的几个特殊性
投资者应知道关于“空间”商品的几个特殊性 对空间的分析,是理解都市政治和社会的核心。我们总是在经济学层面分析房地产的特殊性,没有在社会学层面分析。这使得最近一段时间,人们已经对房价这头迅猛奔跑的野猪放弃了任何在理论上把握的幻想,只能呆呆地凝望,看它如何力竭而亡。 我们看一下房地产作为商品在经济学上怎么说的: 1、异质性,也称唯一性,就是说世界上不存在完全一样的房地产商品; 2、权利性,就是房子不只是一个空间,而是附着在空间上的权利束,比如抵押; 3、不动性,即与地理位置直接相关;交易成本,此处不详述; 4、房价个别形成,并不是成本定价。 我们在调控中不考虑房地产的这些基本特征,已经是出了不少洋相。那么“空间”作为商品,还有哪些社会学的特殊性呢? 1、空间的持久性,空间不会消失,即使房子倒了,也有土地和再生性; 2、空间的必要性,人们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可以取代; 3、空间具有巨大关联利益,包括区位效益; 4、它具备天然垄断性; 5、它具备资产属性。 综上特殊性使得房地产的交换和使用价值产生了关联而复杂的关系。这其中又要分析另一个要素“邻里”: 邻里社区不只是物质生产发生地,不只是一个产生交易和互动的地方,而是具备着情感和社会意义,特征如下: 1、邻里社区为日常生活提供支持; 2、邻里社区为居住者提供网络支持; 3、邻里社区提供安全和信任; 4、邻里社区提供了身份的边界及意义; 5、邻里社区具有价值聚集效应。 当我们不谈房价,我们谈什么?我们要谈支撑房价的基础。人类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也就是说“空间”在制造上早就不是什么问题了。既然有人要出高价买,这不是中国少有的巨量需求吗? 如果抛开供需与货币说,难道我们不应该关注房地产这些基本特征,而在基础上发力吗? 让占有最多公共资源的空间更多; 各类附着在空间上的权力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营造各阶层的邻里社区。 我们城市化水平到了接近50%,接下来会是什么样? 抛开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之类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各种中国式统计,已经是人类历史上最短时间,最大规模的单一国家人口流动。下一餐还有多少量?有什么规律? 假设未来20年城市化达到70%,哪些城市可以承接? 假设城市间人口流动到目前仍是一大主流,那么有什么规律? 没有对未来的想象,就没有对未来的判断,也就不可能在现实中做出任何有效的安排。 房价是果,城市化是因。而城市化远非我们业已形成的概念,所谓高峰期已过,城市化尚在路上,只不过不同的过往,而我们对此却认知不足。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