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告诉投资者该做什么
模型告诉投资者该做什么 马科维茨最终和威廉夏普、莫顿米勒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夏普对CAPM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米勒则是现代金融理论发展的关键人物。但是,在那之前很久,这种新想法就已经固定为教条。 多年来一直向投资者保证美国金融体系一切正常的格林斯潘去年10月称,自己“深为震撼,不敢相信”。他说:“几十年来,我们形成一个巨大的风险管理和定价体系,这个体系依托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重大进步,汇集数学家和金融专家最敏锐的洞察力......但是,整座知识大厦去年夏天倒掉了。” 贾斯廷*福克斯的《理性市场神话》精彩地讲述了这座大厦是如何建立的,为什么极少人愿意承认这是建立在沙上的房屋。 我们真的需要又一本有关金融危机的书吗?是的,因为这本书与众不同。作为《时代》周刊的经济专栏作家,福克斯讲述了教授们的故事:他们在所谓有效市场假说的金融理论大旗促成那些弊端。华尔街接受有效市场理论家的观点,而且很多情况下都是一字不差的接受。这些教授为设计复杂的金融战略得到极其丰厚的报酬,而这些战略对如今席卷世界经济的灾难起到关键作用。 这场灾难来源于一个美丽的想法。直到1952年,金融理论由一系列明智的观察和经验法则构成(也不是高高在上的珠穆朗玛峰),没有一个涵盖总体的框架。但是芝加哥大学研究生哈里马科维茨(还没成为老人家的时候,就像现在的很多“产业规划”,其实也是出自“研究生”之手的)给予金融一种新的、严格的明确性:他把风险这个过去含糊的概念等同于差这个数学概念。 马科维茨的模型告诉投资者该做什么,而不是预测他们呢会怎么做。但是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中期,其他理论家迈出下一步,基于投资者的确按照马科维茨模型所说的该怎么做来分析金融市场(什么意思?)。结果得出有关股价的精彩理论(可能精彩要打引号),即所谓的资产定价模型,又称CAPM。CAPM是一种极具诱惑性的理论(其一在于确定性的计算很过瘾,其二在于把使用这些工具的人与普通人区别开来,其三呢),彻底控制了人们对金融的认识,不仅在商学院,而且在华尔街——这一点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华尔毕街的人或许有明白人,不过,大多数的交易对手和交易行为如果都是这样,那也只好这样,否则怎么活,看谁跑得快吧,就像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狼的故事一样。毕竟是对手博弈,金融的产品不过是博弈者手中的工具。) 福克斯这本书的妙处在于,他帮助人们真正了解学术界的社会关系(别天真地把大学认为是象牙塔,就像别以为电视报纸的广告里推荐的产品都是信得过的。记住,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最重要的是,他认识到,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名誉乃至自我价值感最后都可能取决于某种特殊的学术方法,于是这种方法的支持者开始和狂热的政治激进分子或者某种邪教组织的成员相似。(哈哈,克鲁格曼真是快人快语。其实不管他们是什么职务身份,能够淡泊名利维护真理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大多数人一生不能见其一。我们所见所交往者,我们自己,都不过是芸芸众生,嘈嘈杂杂。如果幸运地获得了大名大利,一旦受损,还不誓死捍卫?马克思不是说过类似的话嘛,如果有多少多少的暴利,杀人也是正常行为。)就金融理论而言,这发生的速度很快。到上世纪60年代初,米勒在芝加哥大学商学院上课时在黑板中间划出一条线:一边写着M&M,代表莫迪里阿尼—米勒,也就是新的数学化的CAPM金融方式;另一边写着T:代表“他们”,就是没有一定之规的旧方式。(用“划清界限”的范式教育学生,有点像国内的政治运动吧。) 当然,总有人明智到足以超越当前的教条。在《圣贤》这本书里,查尔斯*莫里斯刻画了其中三位:乔治索罗斯(原文“绍罗什”,估计译者不知索罗斯。看到了吧,参考消息的信息也未必全精准)、沃伦巴菲特、保罗沃尔克。 《亿万美元大崩盘》的作者莫里斯对经济理论没有多少耐心。莫里斯不出几页就成功地彻底歪曲约翰凯恩斯和米尔顿克里德曼的思想,但是,这本书却凭着任务刻画活了过来,尤其是对沃伦巴菲特年轻时的亲切描述。(这个莫里斯好像就是上面的莫里斯,看下文还说圣贤。那怎么两个书名?不得而知了。) 圣贤的生活能给我们其他人有益的教训吗?索罗斯似乎没有什么特俗方法,除了比其他人聪明。 福克斯指出,1987年的股市大跌和后来的网络泡沫崩溃都没有打击学术界对金融市场完美无缺的信心。事实上,我从我那些金融教授朋友口里听到的是,眼下,真正在反省的人远远少于你的想象。华尔街仍然渴求听起来聪明而且可以推销给幼稚投资者的复杂战略,这种渴求为什么不能挺得过这场危机? 公司可以为了保护老产品,而推迟技术创新的出台;领导为了既得利益,可以延续不合理的政策。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而已。不是近期,只有等到“共产主义”到来的时候,才能消失。) 事实上,读这些书,我猜想,他们共有的根本前提(这个翻译不对头,根据下文应该是“他们共同的判断”)——即当前这场危机将结束对金融市场的盲目乐观——是否正确。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