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服务业企业的业务与财务
看服务业企业的业务与财务 宏观逻辑上看,在商品消费普及基本结束的背景下,体验消费与服务消费的占比将持续提升,这也符合宏观经济意义上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后的居民消费倾向的特征;同时商品与服务的融合也越来越普遍,对于消费者的认知来说,“服务即产品、产品即广告”。在当前的宏观经济背景与中产阶层占比快速提升的条件下,服务业的空间仍非常大。 产业逻辑上看,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说,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等生存需求满足后,社交、尊重、爱等归属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心灵需求就会大幅度增加。所以,服务业最重要的是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建立更好的体验、口碑和以及由此递进的用户粘性,是要提升消费者在功能需求、体验满足、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上的总效用。 顺着上述两个逻辑,看服务业企业的业务与财务,可以有一些重要的维度: 1)用户数及其变化,这是一切的基础,尤其要看可以产生交易或付费的用户数量; 2)用户的续单率(对应的流失率)与ARPU值(或ASP),这是对口碑与体验最好的数据验证; 3)获得新客户的边际成本与边际利润:一个企业通过品牌、传播、广告获取新客户的能力非常重要,获取新客户是否有边际利润;比如客户推荐率指标就是非常好的数据(NPS值,Net Promoter Score,净推荐值(NPS)=(推荐者数/总样本数)×100%-(贬损者数/总样本数)×100%,消费品也适合这个思路),好的产品或服务,老客户是最好的传播者。 4)客户的学习成本是否够低、转换成本是否较高,即客户更容易进来而不容易离开。 当然,服务业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既包含传统的服务业,也包含基于互联网基础实施的各种信息服务业,但背后的核心逻辑原理是相似的,理解与研究的框架完全可以打通。但传统服务业与有互联网属性的新兴服务业在用户、流量或销售额、现金流、净利润等业务与财务数据的发展路径有显著差别,传统服务业更接近于时间与空间上的线性增长,而有互联网属性的新兴服务业更表现出某种指数级增长的特征,以及由此导致的赢者通吃(极少数公司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的行业格局。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