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海外投资并购论坛在上海举办
近10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基本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主要资本输出国。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并购、上市、基建工程全球竞标等商业经营行为越来越频繁地出现。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将更加加大。然而,"一带一路"倡议虽将进一步推动海外投资并购,但企业也应意识到"一带一路"的推进需要各参与主体的高度配合。中国投资者应该对目标国的政治、法律、财务制度有充分的理解。为此,5月13日,凤凰国际智库与柯杰全球法律联盟在上海联合举办"'一带一路'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并购论坛",来自国内外的经济学家、企业家和专业法律和风险专家共同探讨企业如何借助"一带一路"进行成功的海外投资并购,并有效规避风险。
2008年以来,全球的金融资产的价格处于较低的水平,所以为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并购投资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同时,中国经济发展正好进入到人均收入中等偏上的阶段,也是中国企业或者是中国制造业需要升级换代的阶段,中国大量的民企会更热衷于在发达国家进行并购。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预测,"一带一路"在未来10年内最重要的方面还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融资,而很多国家通常在融资能力上都较弱,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面更没有办法融资。所以,中国在这种倡议之下必须有一个解决融资问题的机构。基础设施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事情,要跟沿线国家联合开发,联合投资。这有大量的融资需求,需要多边的金融机构解决开发性融资的需求,亚投行和丝路基金最重要的就是满足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共建方面对融资的需求。
在未来10年,由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们会形成一个海外的投资的两元格局,一元就是大量的央企,当然不仅参与到发达国家资产的并购,也会参与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另外一元就是中国大量的民企民资沿着发达国家的方向,进行他们的直接投资和并购,特别是并购会变的越来越重要。
摩根史丹利国际银行(中国)董事长,中金国泰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何宁认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首先是宏观上的变化给我们带来的机遇,这个机遇可能是市场本身的变化。新兴经济的崛起,使得新兴国家往外走变成了现实的需求,对国内来说,也需要有这样的生产过程的转移。第二个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中自身的实力的提升,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这个本身是企业往外走很重要的因素。
张军预测,未来多边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的投资,将成为"一带一路"的主流,中国大量的企业,包括国企和民企,会不断地加大在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和并购,会为中国整体的升级换代提供良好的基础。
中国企业投资欧洲已经有多年的历史和庞大的规模,"一带一路"又带来了大量新的海外投资并购机会。由于对于国际规则不熟悉,对投资地的法律、经济、政治、文化等不了解,而自身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不完善,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央企"走出去"投资的一次次失利。对此,柯杰全球法律联盟的欧洲合伙人JoaoSaude表示,外商投资者,包括中国投资者,如果要去欧洲投资所面临的法律风险和当地人是一样的,并没有区别。而对于中国投资人而言,真正的风险一直都是不了解当地法律政策,不知道哪些是监管方。
达信风险咨询公司中国区副总裁孙友文表示,海外投资走出去之前做充足的评估和分析,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从不同的层面评估项目的风险,比如说政治风险,政权的更迭,战争,国有化,腐败等等。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当中要识别出来每个阶段不同的风险,不同风险的层级,不同风险的水平,并准备完整的解决方案。
柯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曹蕾表示,海外并购法律风险要通过企业和专业人士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三个方面来预防,其中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是最关键的因素。
企业海外投资并购,不仅仅是资本输出。具有丰富海外投资并购经验的企业家提出了三条建议。
新希望集团副董事长、厚生投资创始合伙人王航建议走出去的企业需要格外重视自身的企业家精神和人力资源。中国企业家精神不仅在老板身上有,还有在新兴一代的职业经理人身上也有,我们的企业家精神和人力资源是带动我们往外走的一个重要的推手,也是带动我们往外走的第一力量。清控金融集团副总裁志鹏建议企业更理性做海外并购,企业海外战略应该符合自身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要做到"全球化"和"本地化"的两手准备,全球化是作为公司的战略,而本地化是指本地的合作伙伴。另外,志鹏提到信赖的合作伙伴也非常重要:"在海外投资和海外并购方面,其实我们相隔千里,对那边并不一定非常熟悉,我觉得首先你有合作伙伴,他能够告诉你实话。"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