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波不明真相的投资人给基因创业公司投钱
在今年一脉基因举办的NGS 创新开发者大会上,我听到了这么一个故事,精简之后的版本是这个样子:一个人做了基因检测,同时又做了各种常规血液检查;基因检测的结果是他有二型糖尿病的风险,但临床大夫根据检查结果却认为是胡说八道;一段时间之后,这个人果然表现出了糖尿病的症状,并通过及时干预最终摆脱了糖尿病的困扰。意外的是,这个故事立即让我联想起了在很多社区、论坛里看到过的故事:一位久病不愈的患者,忽然从某处获得了“祖传秘方”之后,很快便大病痊愈。当然,即便作为外行,我还是非常清楚基因检测是拥有实实在在科学依据的。但或许是因为在如我这样的普通人意识中,基因同时具备了神奇和神秘两个特征,大体上确实与“祖传秘方”无异。
这两年,基因检测红得发紫,而且是全方位的红,红遍了政府、资本和创业等各个“圈儿”。但红归红,从业者还是没有找到一个向普通人讲述基因的方式,除了这个东西“怎么这么神奇”之外。
我国的精准医疗政策密集出台之前,过去五年当中,很多国家都已经启动各自的战略行动。其中尤以2015年初,美国宣布启动精准医疗计划影响最大,直接把“精准医疗”这个概念捧成网红。我国政府的不同部门,近几年对精准医疗也保持了非常积极的态度。今年3月8日,科技部出台精准医学申报指南,被看做是中国精准医疗落地实施的体现。
国家的积极参与不是基因检测火爆的唯一因素,或许更关键的因素还是基因检测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商业前景深入了每个人的心底。首先将这个商业化图景点亮的,是基因检测成本急速下降至1000 美元左右。但成本其实仅仅是这个产业的基础门槛,关键是,人们预期成本降低可以极大扩展基因检测的应用领域和应用人群。
关于基因检测能够应用的领域,在真正大规模应用之前,人们已经想象出了在医疗当中应用的三大领域:生殖和遗传病领域,比如现在应用比较成熟的无创产前筛查;肿瘤个性化治疗,尤其是精准用药方面;再有是复杂慢病等方面的个体用药指导,药品不良反应等监测。
不过,在医疗当中的应用门槛比较高,虽然国家卫计委取消了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但对于基因检测企业来讲,基因检测产品仍然作为三类医疗器械管理,需要经过临床试验,而且需要国家食药监总局审批。
人们很快发现,虽然医疗上的应用门槛很高,但消费领域的应用几乎是零门槛。而且基因检测在广告中表现得非常神奇,可以预防疾病,可以有效减肥,可以发现天赋,可以找到祖先……基因检测可以展示你想知道又不知道的关于你自己的一切。这么酷的东西,未来一定是万人空巷的产品。于是,人们很快在医疗基因市场之外,开辟了一个消费基因市场。
实际上,基因检测除了应用在人身上之外,在其他领域还有相当大的应用范围,比如另一个很红的领域微生物的检测。人体的共生微生物与很多代谢性疾病有关,如二型糖尿病、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等。再有,这些微生物的检测也不限于人体,还有食品、水、环境等各个领域。
预测行业未来会拥有一个巨大的市场,许多人开始进入这个领域做战略布局。于是,在基因检测的市场还没有完全打开的时候,这个行业就已经形成了一个软硬件+ 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在最上游是测序仪的生产,illumina 虽然在二代测序仪市场占主导,但目前三代、四代测序仪都在研发中。我国也在加速测序仪的国产化,华大基因不久前刚刚发布了桌面型高通量测序系统BGISEQ-500n,瀚海基因也是在近期发布了第三代单分子测序仪GenoCare 原理样机。中下游就是提供测序服务,包括一些面向B 端提供技术服务的公司,比如艾吉泰康、morgene 就是提供基因捕获技术。有机构统计,到2015年底,我国的基因测序服务机构有超过150 家。
有技术潜力、有市场前景、有完整的产业链,而且又是国家和全球一致认定的发展方向,基因检测自然赢得了来自资本和创业者的高度青睐。从2015年开始至今,各类基因检测公司的融资就从未间断过。尤其是各类融资的创业公司中,从早期天使轮到登陆创业板,从医疗基因到消费基因,从to B 到to C,各种类型几乎都覆盖到了。
上面这个表格里的数据根本不用查询数据库,依靠搜索引擎就可以检索到。这么几个项目算下来,即便不包括华大基因创业板的融资计划的话,也有小10 个亿了。但资本的火加上创业的火,是不是就一定意味着基因检测的风口就来了。君联资本的周珺在NGS 创新开发者大会上展示的一张图,还是蛮有启发性的。
关于这张图,周珺当时表达了3 个观点:基因检测主要服务于科研和临床,二者都是严谨且有其内在规律的领域,注定了基因检测的发展将很漫长;资本对新鲜事物非常敏感,但总会经历一个价值再认识、再发现的过程;整个行业还处于非常早期,然而对创业者来说眼下又是个融资的好时机,应该充分储备粮草。
忘了解释,图中的蓝线代表基因产业,黄线代表资本投资,而红色虚线自然就是当下的状况。
其实关于基因行业的玩家大体上有两批,一批基本是在五年以前进入这个领域,比如百迈客、诺禾致源、贝瑞和康等,这批企业大多从服务科研起家,而专注在医学检测部分;另一批是这两年进入的玩家,主要是直接面向普通消费者,比如wegene、基因猫、水母基因、美佳基因、量化健康等。
两拨玩家互相瞧不上,前者觉得后者的检测完全是瞎扯,完全就是打着基因旗号的娱乐公司;而后者则觉得前者是老古董,不懂市场、不懂用户、不懂产品。而且在后者看来,基因检测产品要打开市场、赢得消费者,娱乐化是必不可少的。比如上古奇猿的CEO 王冰就认为,文创对基因产业蕴藏着巨大的机会。
因为不必苦恼于政策的摇摆,新近这批消费基因公司为了取悦消费者已经花样百出。除了娱乐化的方式外,价格战也是策略的一种,市面上三四百块钱的基因产品比比皆是。另外就是打着减肥、营养、健身、早教等各类旗号的,每个产品听着都那么神奇。于是,这个领域涌入了越来越多的创业者。
可是,如果你现在进入这个领域,马上就会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个如果做医学检测,那么你的产品需要经过国家食药监总局的审批,然后“千方百计”卖给医院(你懂的);再一个如果做消费检测,那么不等消费者疑问,连你自己恐怕都会疑问,基因检测究竟能够为普通消费者做些什么?
三年前,《纽约时报》写了篇文章,说一个姑娘在三家基因检测公司做的检测结果都不一样。结果不一样不是因为这些基因公司是骗子,而是客观现状造成的,比如三家公司的解决依据不同,分析方案不同,对外部因素的考量不同。而这些问题,至今依旧困扰着基因检测。
制约基因检测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认知。中科院北京基因研究所研究员曾长青谈到,每个基因组有30 亿个碱基对,每个人个体的差异体现在330 万个碱基对上,再加上疾病本身的复杂性,我们远没有把这些问题研究清楚。而且,“我国是测序大国,却是一个数据弱国,没有一个像样的数据库。”曾长青还谈到了研究中的问题,“有公共数据,特别是全国范围内的临床肿瘤数据,但我们现在的利用和分析能力不够高。”
可积累数据本身并不是结束。“数据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有价值是数据里面所孵化出来的知识。这需要我们生物信息学能够去把这个数据变成知识,并且能够做相应的推测和推断。”碳云智能CEO 李英睿说。这家公司不久前刚刚完成超过1 亿美元的A 轮融资。
由于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导致基因检测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目前做一次基因检测的价格在几百到几千不等,但有激进的观点认为,基因检测压根就应该免费,因为最核心的服务是在于检测之后所提供的干预和服务。但问题是,基因检测出来的结果究竟代表什么含义还不完全清楚,而且虽然基因编辑技术忽然在今年爆火,但这项干预技术的广泛应用更需要时间。所以,这是个很好的时代,一大波不明真相的投资人打着布局的旗号给基因创业公司投钱;这也是个蛮尴尬的时代,由于基因技术本身的局限,想要大有作为恐怕还要等这项技术和市场都进一步成熟。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