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生社会创业
李静和谢斐讯刚从北京回来。这两名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的大三学生,分别凭借公益项目“i拍”、“异国益+”,在7月底结束的第二届“星巴克青年领导力项目”全国总决赛中赢得大奖。其中“i拍”赢得了此次大赛的季军,“异国益+”也进入了全国十强。获得了好成绩,这些公益创新的项目,未来却相当模糊。李静和谢斐讯都即将升入大四,随之而来的是忙碌的实习、揾工、面试和即将步入社会,由他们一手打造的公益项目在获奖的下一刻,需要考虑的就是在校园里找个接班人的问题。更大的难题是,随着比赛的结束,主办方的5000元奖金将很快用尽,两个公益项目都需要再去寻找社会资本介入才能得以维持。
移动互联网大大提升了公益创新的曝光率,社会资本也越来越青睐于社会创客们。比如这个发端于2014年,由星巴克咖啡公司、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共同推出的中国大学生领袖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都吸引着大批的大学生公益创意人才参与。但一个发端于校园的公益项目究竟能走多远?有了好创意的大学生公益项目跟社会创业相比还缺什么?“互联网+”正在颠覆一切,公益慈善也不例外。在大背景下,公益开始从传统公益模式向新型公益模式发生转变。如果说公益也有进化论一说,那么过去的由机构和企业搭台,公众只能“看热闹”的公益,应该是1.0时代;随后公众通过相关机构参与公益,可以称得上是2 .0时代。如今由机构和企业合作搭建互联网平台,带动公众来推动和发展公益进行的时代,应该称之为公益3.0时代。这个新时代,正是由于“互联网+”的嵌入,而让公益有了“大众参与”、“联手创造”的新特征。谢斐讯和李静无疑都是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被代入的参与者。
谢斐讯是“异国益+”项目的组长,他的项目灵感来自华师的留学生。“我问一些外国朋友有没有在中国做公益,他们说没有,因为没有平台。”谢斐讯灵机一动,为什么不能为他们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做公益的同时也能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吸引他们的地方。”他针对广州高校的留学生群体发放了300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这些外国留学生们更喜欢帮助老人和小孩子。“根据调查问卷,我就想做一个公益项目,让他们一边教小孩子英语口语,一边从小孩子那里了解中国文化,形成一种双向链。”今年4月22日是“异国益+”项目的首个活动日,地点选择在广州最大的保障性住房———金沙洲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这里居住者相对贫困,社区条件也十分有限,谢斐讯认为是理想的活动地点。
“第一次活动大概两个小时,来了二三十个孩子,四个外国人参加。孩子们给志愿者表演了中国舞蹈、乐器,之后留学生就教小孩子口语。很多孩子都是第一次见外国人,甚至还有些羞涩。双方的感觉都特别好,孩子们接触到地道的外教,这是他们原本所没有的。而外国人也接触到很多本地原汁原味的东西。”谢斐讯说,在整个过程中,所有人都很开心、快乐。跟“异国益+”相比,李静的公益项目显得更“天马行空”。“i拍”项目搞的是“非视觉摄影”———让视障人士拿起相机拍摄。“我们最开始选定的人群是盲童。”说起项目初衷,李静说,视障人士常常作为模特被拍,但“i拍”的目标是鼓励他们拿起相机“发声”,通过摄影来表达他们想表达的世界,“把拍摄视角真正从我们转到他们。”实际上,这种天马行空的公益项目,凭借从零开始的巨大挑战极大地吸引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公益不再是捐资捐助、扶贫敬老,它同样可以因为创新而变得很酷而有趣。通过提前多次沟通,李静和组员们第一次就把广州市盲童学校的八名盲童带到了华南师范大学。“我们希望他们能通过各种方式,欣赏校园,比如,听你最喜欢的声音,闻你最喜欢的味道,触碰你最喜欢的感觉。”李静希望通过视觉以外的所有手段,让这群孩子感受到一个更丰富的世界。“实际过程没有让我们失望,很多时候他们的一些感受甚至把我们的志愿者都点亮了。”李静说,很多常人司空见惯的东西,到了这群孩子那里都能得到不一样的反馈。“我们途中遇到一对外国人,通过志愿者翻译,双方进行了交流,一个盲童女孩还帮他们拍了张照片,最后那个外国人就对小女孩说,Y ou are justlikeaangle,她非常开心,说她从来没有接触过外国人,也从来没有人说过她像天使。”这次活动让李静坚信非视觉摄影的意义,“就像这位盲童,她可能不会看到这张照片,但整个拍照过程是具体的,是有意义的,这张照片给她带来的回忆是有价值的。”可以说,互联网为公益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空间,公益变得更简单、更便捷、更创新。
谢斐讯说,对于外国志愿者的募集基本就是来源于他们各自的圈子。“我们开了个公众号,然后会不断推送一些我们活动的信息,然后大家各自转发,很多志愿者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了我们。”他坦言,互联网的介入,对项目的推广非常有利,“成本非常低,而有效性不错。”不过,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在带来影响力的同时,质疑的声音也会随之产生。“随着推广的增加,会有一些质疑的声音出来,一开始确实也会对我们的情绪有所影响。我们会怀疑我们的判断,会有情绪。”如何利用互联网,李静想得很清楚。“首先就是传播。我的理念,我的活动,我的想法,我开一个公众号就可以传播,而且传播的点会更精准、更垂直。”这一代大学生显然也非常善于利用互联网传播。8月13日,李静作为嘉宾之一,参加了T E D x西关年度大会,她通过互联网,用演讲的形式,在600人面前分享了她的公益理念、公益探索和思考。“这些努力是有意义的。”
互联网无疑给公益创新项目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然而这并非万事俱备。显然不是。从项目真正开始落地的那一刻开始,组织者就需要走进残酷的现实,很多东西都需要组织者去脚踏实地地实现。“首先是大赛给了5000元的启动资金,如果不是这笔钱,可能我们会更没有冲劲,也会开展得更困难。”谢斐讯说,主办方的支持解决了活动开展前很重要的一个问题。“然后就是场地问题,困扰我们很久。”谢斐讯说,虽然一早确立了项目方向,但却迟迟找不到可以合作的社区。 “金沙洲的项目得益于我们团队中有人之前就跟金沙洲社区的相关负责人有过合作,双方都比较熟悉,大家一谈理念觉得很契合,联络开展活动都很顺利。”谢斐讯说,后来项目组还打算去到外国人比较集中的社区做推广,如珠江新城高档小区、淘金路地段等开展活动。不过,这次想法却遭到物业管理人员的拒绝。“我们也去面对面谈了,可这类小区管理很严格。我们5个人力量不够大,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而且,大家各自的人脉上都不认识管理方的人,沟通一直比较困难。”团队接下来的几次活动又回到了金沙洲社区,在整个活动中,他们也一直在努力,希望有更多的社会资本能够介入进来。“社会资本的介入能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希望能举办更多、质量更高的活动。”然而,除了新东方英语绘本的赞助,项目至今为止也没有其他企业提供帮助。 “i拍”团队的活动也很大程度上是在他们各自比较熟悉,有着现成人脉的领域发展着。“我们后来还去海珠湿地公园搞了次活动,当时也是因为之前有过合作,双方比较熟悉,所以一谈项目,觉得可以做,很快就得到了海珠湿地公园的配合。”活动分为早上户内低阶非视觉摄影学习,以及下午在海珠湿地举行的高阶非视觉摄影实践,一共有7对亲子和7位志愿者参与了这次活动。活动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孩子戴上眼罩,在黑暗中用指尖摸索母亲的样子,有妈妈当场落泪。“父母习惯把自己全部的爱都给孩子们,未曾有回报,但是当孩子能有一丝丝举动表现出对自己的爱时,父母都会超级感动。”志愿者祝婷被现场深深感动。活动无疑给参与者带来许多震撼。在“5感”导赏员的指引之下,大家体验了“盲径”行走,触摸榕树老嫩气根,呼吸樟树枯叶散发的阵阵香气。“刚开始蒙上眼睛有点害怕,世界好像什么都没有。可是后来走到桥上,听到流水声,我停了下来,在那里拍下了几组我最喜欢的照片。即使看不见,其他感官依然能带给我奇妙的体验。”参与者A m y说。“我发现我们的世界很大却也很小,而正是这些小地方、小细节,让我切身地感受到关怀、关爱是如何通过手把手引导来表达的。在失去视觉的世界里,自我探寻和外在引导都同样重要。”志愿者黄蓓茵同样有所收获。可即便如此能对人心有所触碰的项目,也随着日益扩大的活动遭遇各式“瓶颈”。“实际上,每个小的公益项目可能都会存在这个问题:影响力不够。”经过几个月的辛苦,将项目从零孵化的李静而今已经有了自己的体会:“项目影响力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想去向社会资本寻求更大的帮助这是非常困难的。”“商家都是逐利的,他在帮助你的同时势必要知道你会给他带来些什么。”李静觉得,一方面是项目过小,团队能力还不足以将项目部分做好,另一方面,社会资本又更喜欢倾向于向已经出名的大项目投入,“这有点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李静和团员们的做法一个是更节俭,“比如说我们盲童拍摄时用的就全是从淘宝上淘来的二手照相机,尽可能压缩成本。”另一方面就是尽可能寻找一切社会资源。“我们曾经找到一个3D打印的赞助,是我在一次展会上碰到的。”李静说,一次展会上,她看到一家3D打印公司,发现利用3D打印技术可以将拍摄照片直接转化成3D模型,“如果有这项技术,盲童就可以通过触觉看到自己的照片,这是个非常好的方式。”虽然最终这家公司只是提供了有限的3D打印材料,但对于“i拍”来说,这无疑是很重要的一次支持。“我们挑选了一部分盲童的照片打印,许多人第一次触摸到了自己的照片,这个经历无与伦比。”
在一次次寻求社会资本的过程中,谢斐讯也逐渐对自己的项目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项目本身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课程设计。”谢斐讯说,原来的项目设计中,外国人教学部分并没有系统的课程安排,只是以英语绘本为主,“如果要成为一个高质量的公益项目,这块还需要加强改进,设置一个完备的教学体系。”谢斐讯意识到,“把自己的项目做到最好,才是吸引社会资本的第一步。”实际上,即便是除去资本、场地等难题,大学生公益项目还有最大的一个难题:人力。这个8月,走完“星巴克青年领导力项目”全国总决赛的整个过程,李静和谢斐讯也要进入自己人生的新阶段了,他们即将面对大四忙碌的实习生涯,再接下来就是找工作或继续深造。“坦白说,不是这么一个比赛的话,我不会如此深入接触公益。”谢斐讯说,整个参赛过程让他深受鼓舞,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我发现,其实从零开始的困难也没什么。”不过,他也坦言,到了大四无法继续再全身心投入到“异国益+”,“我想出国深造,大四对我来说,还有很多东西要做。”李静也面临着同样问题。刚刚从北京参赛回到广州,她就已经投入到了忙碌的实习工作中。“i拍给了我很多经验,也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但我还是没有办法把自己原定的整个人生规划抛开。”她说,“i拍”让她接触到一些很美好的东西,未来她也不会轻易放弃,但她“不能把它当作职业来继续”。
所以,无论是谢斐讯还是李静,他们都会选择在师弟师妹中挑选合适的人来继续经营这个项目,而这种“继承”的方式似乎是大学生公益类项目的基本模式。“我们去年有个项目也是获奖项目,目前也是交给师弟师妹经营了。”失去核心成员,又没有资本支持,这些项目还有可能生存下去吗?对此,李静倒对“i拍”比较自信。“这个问题我们其实在参赛时就考虑过。我觉得我们是可以走定制路线,自己养活自己的。比如说,为企业、家庭,为不同的组织提供定制团队培训和亲子体验。”李静认为“i拍”活下来不是问题,关键是自己的培训课程要够系统,具备科学性,这才能说服客户。
对于此次参赛的两支公益创新队伍,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雷蕾非常熟悉,她也非常赞赏项目本身的成长过程。“这是两个完全从零开始的公益项目。从仅仅是一个想法,到提出方案,到行动,再到发动周围的同学当志愿者,最后落地,我看到的是一种创新能量的爆发,他们在不断成长,给人惊喜,同时自己也越来越多感受到自己的能量。”雷蕾坦言,透过这两个项目,她觉得,他们可以去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雷蕾认为,大学生从事社会创业与商业创业没有区别,“本质上很多东西是相通的,特别是对学生来说,成长和学习的过程是一样的。”她举例说,做公益项目跟创业一样,讲究团队建设“这两个项目的学生本身都是很出色的骨干,带出来的团队也非常棒。”大学生做社会创新项目,很多时候会局限于自己的人脉,没有足够的社会资源。雷蕾反而觉得这不是关键的问题。“大学生创业,应该努力学习的不是怎么寻找资源,而是怎么驾驭资源。”这位经常接触创业学生的老师坦言,从目前来看,即便是大学生多多少少都有些自己的社会资源,不至于是两眼一抹黑。“比如异国益+,做到后期很多各类资源来找他,实际上超出了团队5个人驾驭的能力,这对公益项目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针对大学生项目容易出现人力断层的问题,雷蕾表示这也是她正在思考的。“怎么保持队伍的稳定?一方面要看创始人的坚持程度,另一方面确实也需要学校方面有力地推动。”她告诉南都记者,华师去年有个项目也拿了“星巴克青年领导力”全国总决赛的第一名,后期走势就是吸引学弟学妹进入项目,充当新鲜血液。“从目前来看,项目还继续得不错,最近刚拿了全国挑战杯的入场券,广东只有两支大学生公益队伍拿到了,我们是其中之一。” 不过,雷蕾看到,真正在社会创新路上一直坚持下去的大学生不多。“我觉得不完全是社会资本的问题,也有个人选择的问题。学生到毕业的时候想法比较多,是不是走这条路,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她认为,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有体验,形成了自己的判断和思考,这才是最难得的。“成功和失败都没关系,这个人生的经验才是最珍贵,这也是从课堂上没有办法学到的,一旦形成也是任何人拿不走的。”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