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险投资网首页 | 收 藏分站 | 融资服务 | 会员服务 | 投资人服务 | 加盟代理 | 投资人打假 | 联系我们
中国风险投资网 > 上市指导 > 香港市场IPO出现回暖迹象 内地企业加快赴港上市

香港市场IPO出现回暖迹象 内地企业加快赴港上市

2011年01月10日 05:55

  5月22日,中国证监会公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征求意见结束就会安排新股发行。

  近一段时间以来,新股发行再次成了悬在中国证券市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有IPO“开闸”的风吹草动,指数即闻风色变,而投资者也渐渐习惯了监管当局一次又一次地出面澄清。

  “重启IPO的最大担心还是指数下跌,因此,要等待时机。但是再停下去,好的企业就都走了。”国内一家大型券商高管说。

  所谓“好企业走了”,指的是赴香港上市。虽然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尚未出现全面转好的迹象,但今年以来,沉寂已久的香港市场IPO“窗口”已经启动。截至5月20日,今年共有十家公司在香港交易所上市,集资金额总计123.97亿港元。其中集资金额超过1亿美元的有三家,分别是瑞金矿业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0246)、五粮液酒分销商之一的银基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0886)以及中国忠旺控股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1333,下称中国忠旺)。

  虽然此时的筹资金额与牛市时已不可同日而语,但香港市场IPO规模仍令全球资本市场瞩目,亦显示出内地经济蓬勃的生命力。因为这些上市企业大多来自内地,在内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相形之下,A股IPO却被人为地叫停了。去年9月,证监当局以发行制度改革为由全面暂停了新股发行,期间除定向增发,A股市场融资功能的停止已近八个月。

  香港一位投行界人士表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近20年,监管部门总是力图保护投资者,但往往事与愿违。

  在他看来,中国忠旺在弱市环境下赴港上市,就值得内地监管部门深思。“让发行人自己去选择时间窗口,让发行人、中介机构、投资者几方面博弈价格,既是各方定价估值能力的体现,又不使市场丧失融资功能,这才是市场化的体现。”

  “寻找市场时机”

  “如果没有关闸,哪会有开闸一说?”一位前证监会高管亦质疑A股将审批IPO与股指挂钩的做法。

  从去年9月起就全面暂停的IPO,官方的解释是原有新股发行制度已经不适应现时市场条件,需要改革。根据证监会的多位官员此前公开表态,IPO重启要等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之后;而新股发行制度的征求意见稿已经报送国务院多时,何时发布决定权已经不在证监会。“一旦国务院批准,我们会很快公布。”证监会的一位人士说。

  不过,据《财经》记者多方采访了解,这次改革,并未对由证监会控制上市公司发行节奏的做法进行修订。换言之,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IPO要由监管当局来决定“市场时机”的做法很难改变。

  前述券商高管表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旨在让定价更加市场化,但如果控制发行节奏,改革的努力都会沦为无效。因为发行节奏主导权不在发行人,市场条件的变化就无法自己掌控,根本不能称其为市场化发行。

  在他看来,市场条件不好,发行人自然会选择延后发行。“由监管机构来决定IPO节奏,暂停的时候容易,一旦要重启,市场下跌,骂监管机构的人只会更多——这就是作茧自缚。” 他说。

  自中国资本市场创立以来,先后有过五次IPO暂停,均以维护指数为目的。但不幸的是,后市大盘多数是下跌多于上涨。

  此次暂停IPO,在信贷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已刺激A股自去年12月以来逆市上涨了40%以上。尽管如此,担心市场下跌仍然是官方重启IPO的核心顾虑。

  在经济复苏前景不明的情况下,这样的上涨能否持续恰恰是有疑问的。

  申银万国证券高级策略分析师桂浩明认为,支撑市场前期上涨上千点的三个因素中,超跌反弹已经过去;流动性进一步发挥作用的空间已经不大;而企业业绩的因素还不具备全面产生作用的条件。“因此,大盘在当下位置附近会出现较大的震荡与反复,行情恐怕很难再不断创出年内新高。”

  中信证券首席研究部执行总经理于军则认为,从目前看,政策超预期和信贷超预期都不可能,只有寄望经济超预期,但出口迅速回暖希望不大,只有看国内房地产和汽车等行业,现在已经出现超预期的现象,而市场已经反映了这一情况。

  瑞信中国研究主管陈昌华表示,实际上,影响A股市场的因素主要并不是IPO重启,而是目前刺激政策的可持续性,这却并非监管当局应该考虑或能左右的市场内在规律。

  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日前参加“陆家嘴金融论坛”时,公开呼吁将新股发行的主导权交给市场。事实上,这已经是众多市场人士的一致呼声。

  香港不停步

  与内地相映成趣的是,香港的融资节奏一直在市场的自动调节之中。

  “回暖但不活跃,应是今年香港IPO市场的特性。”美林(亚太)中国融资部主管周维明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4月间,为交通领域提供铝型材的民营企业中国忠旺的上市计划,被认为是检验沉寂多时香港IPO市场的“试水石”,甚至被称为新股市场的“压力测试”。

  5月8日,中国忠旺正式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但定价接近招股区间下限。同时,由于香港公开发售认购不足,中国忠旺将总数4390万股香港公开发售股票,重新分配至国际发售。中国忠旺上市首日股价表现不佳,开盘前股价即跌破招股价,曾一度低见每股6.51港元,收市报每股6.63港元,低于招股价5.29%。截至5月20日,中国忠旺的股价为6.83港元,仍然处于“潜水”(即当前市价低于发行价)中。

  “在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市场信心缺失的背景下,忠旺的境遇并不令人意外。”一名美资投行高管5月19日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根据香港交易所资料统计,截至5月20日,今年共有十家公司在港交所上市,其中两家为介绍上市,即已发行证券申请上市的模式,包括转办等情况,目前中国内地尚无此类上市方式;其余八家为IPO,在这八家公司中,即使市场近期反弹,但股价目前处于“潜水”状态的公司仍然有三家。

  面对新股上市,市场的接受程度备受考验。一名欧资基金的基金经理向《财经》记者表示,虽然股市出现回暖迹象,流动性持续增强,但是近期的几单IPO,该基金都未有参与。“目前可以在二级市场买到不少便宜且优质的股票,因此没有必要申购IPO。”

  虽然新股表现欠佳,但不少内地企业还是希望趁市场的“窗口期”加快赴港上市的步伐。比如广东的日化用品公司霸王国际集团,5月中旬已在香港顺利通过上市聆讯,最迟今年6月底前上市。一名接近交易的人士5月18日向《财经》记者指出,“目前仍在商讨定价区间”。公司计划上市集资最多3亿美元,承销商包括摩根士丹利及汇丰。

  北京的建材及房地产企业金隅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隅)的IPO计划亦备受瞩目。公司主要业务包括房地产开发及建材生产,该股正安排上市聆讯事宜。金隅计划筹资5亿至7亿美元,麦格理、摩根大通及瑞银担任承销商。

  此外,中国金属能源再生控股等企业也正快马加鞭,期望尽快可以在港交所挂牌。美国国际集团(AIG)5月18日已确认分拆旗下的友邦保险(AIA)在亚洲上市,市场普遍认为香港是其最佳的上市地区选择。而曾经传出破产可能的美国博彩业巨头金沙集团(纽约交易所代码:LVS),近期也传出计划分拆旗下的澳门资产在香港上市。

  IPO节奏也直接影响着香港的投资银行业务,甚至投行间的重要人事变动及整合。5月中旬,美林中国区投资银行业务主席任克英突然离职,引发投行界不小轰动。“目前一个小单,都是很多机构争食,僧多粥少,投行日子仍不好过。”一名美资投行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

  一名美资投行高管指出,市场近期波动剧烈,忽高忽低,直接影响新股定价及上市表现。“抓住短暂的‘窗口’期真的很不容易。”

  美林(亚太)中国融资部主管周维明表示,目前寻找一家优质的公司比较困难,因为在过去五六年间,一些在各大行业中居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基本都已完成上市,“我们需要寻找一些新兴行业的领导者。”

  汇丰股本市场中国区主管及总监聂睿表示,目前仍在香港“排队”IPO的公司约有60家,估计少于一半的公司可以于今年完成上市。他认为,优质的公司今年仍会顺利发行IPO,主要是因为大批国际“热钱”流入香港,以及部分机构目前都持有现金,正积极寻找投资机会。

  谁的机会

  在内地与香港的不同监管理念之下,那些本应在A股上市的内地企业,不得不面临着在哪里上市的痛苦选择。

  万得资讯的统计数据显示,A股市场在2007年大涨之际积累了大量上市资源,目前已向证监会申报材料的有300家左右,其中包括33家已经通过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核并未发行上市的公司。这期间,证监会对IPO、公开增发乃至公司债都紧闭大门。只有定向增发成了此间市场“融资”的主角。

  在经过大半年的等待之后,已经通过发审会的公司仍在期待何时被允许发行,不过,部分募资项目可能因为时过境迁而不适合新股募资投入。

  计划回归A股的成渝高速(香港交易所代码:00107)一位人士表示,公司现在是按照证监会的要求,定期上报材料,包括财务指标等,公司募集资金投向是否变化无法向外透露。

  一位在准备上中小板的公司工作的人士坦言:“公司原计划募资的项目现在看已经有些晚了,如果IPO再重启并轮到我们,募投项目肯定不适合了。”他表示,由于中小企业仍很难获得银行贷款,IPO暂停对公司的影响还是很大,现在正考虑能否转到创业板上市。

  据《财经》记者了解,已经通过发审会的公司,只需简单补充最新的公司财务数据即可上市,但如果需要在募集资金项目上做出调整,就要繁琐得多。证监会的一位人士透露,目前排队等候在A股上市的公司中,已经通过发审会的公司,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证监会不会同意转到香港发行,而其余公司则会考虑允许到香港发行。

  显然,对于上市资源的管制已经渗透到跨境竞争的层面。

  在A股市场的上一轮迅速上涨过程中,证监会曾希望一些原先在海外上市的大型国有企业能够回归A股,作为增加市场容量、发展和稳定市场的一项重要举措。但这遭到了香港方面的“微辞”,再加之去年底,香港政府获得国务院支持香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14项措施,“红筹回归”也随着A股IPO的“关闸”被暂时搁置。

  近日,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热议,“国际板”一说也再次被提上日程。“国际板大概会优先于红筹回归,”一位香港投行界人士猜测。所谓“国际板”,即为海外公司来中国A股市场上市形成的板块。

  自2006年以来,类似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包括汇丰控股、联合利华等多家跨国企业,均对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表示了浓厚兴趣。

  “但这完全都要取决于中国监管当局的态度和选择,‘剃头挑子一头热’可不行。”近日,其中一位跨国公司的亚太区负责人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相关阅读:


分享到: 更多
近期活动
  • 往届回顾

中国-深圳 中国风险投资网--风险投资的门户网站 1999 - 2012 中国风险投资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06111684号

中国风险投资网法律顾问由广东创晖律师事务所独家提供

中国互联网学会 versign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网站备案 网上交易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