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所鼓励更多的中小企业登陆
上交所昨日在沪召开民营企业公司治理暨中小微企业服务工程座谈会。上交所总经理张育军在座谈会上表示,为进一步发挥交易所优势,上交所制定了《中小微企业服务工程纲要》。根据《纲要》,上交所正式建立中小微企业成长导师制度,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制度、管理咨询、人员培训等多方面的服务,搭建上市公司与中小微企业的沟通平台。 据悉,上交所首批选择了32家民营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或总裁,担任中小微企业成长导师。在昨天的座谈会上,上交所举行仪式,向首批32位中小微企业成长导师颁发了聘书。 张育军表示,服务中小微企业是上交所市场发展的重要对象和重要内容。目前,上交所已经形成以潜力蓝筹、新兴蓝筹、经典蓝筹为主线的多层次蓝筹股市场体系。从2010年起,上交所调整了上市平台,由原来1个亿的公开发行规模降到了5千万以上,扩大了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覆盖范围。近几年来,在上交所上市的上市公司规模在不断降低,2009年公开发行的平均规模是5.2亿元,2010年为2.8亿元,2011年为1个亿左右。如果说2010年以前的十年,上交所主要的任务是解决大型国企的转型与上市,今后上交所最大的任务是要推动上市公司进一步调整结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实现上市公司结构的多元化发展,鼓励中小企业、新兴产业、短缺产业、民生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教育传媒产业、农业食品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企业在上交所上市。上交所将既服务传统的大中型企业,也服务中小微企业,鼓励更多的中小企业进入上交所市场。 张育军表示,中小微企业成长导师制度是上交所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更好地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一个创新和尝试。 根据《纲要》,上交所将依托中小微企业成长导师团,组建专家队伍,定期和不定期举办讲座、论坛等活动,向中小微企业提供创业辅导、法律援助、公司治理、技术和管理咨询等培训服务;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对口服务,建立成长导师和中小微企业的“一对一”扶持计划,利用成长导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成长指导;引导中小微企业通过债务性融资和权益性融资的方式,改善公司融资结构,优化公司财务;搭建交流平台,组织成长导师,举办中小微企业发展论坛,建立中小微企业合作交流平台,加强与政府、中介服务机构、大中型上市公司和中小微企业之间的多边合作和对话机制。 《纲要》提出,上交所将研究提高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比例的措施。在证监会的指导下,调查中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需求,研究支持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举措,简化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审批程序,提高中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比例;支持中小微企业发行私募债券;引导创投和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中小微企业;积极配合有关方面,推动统一监管的场外交易市场建设步伐,为尚不符合上市条件的小型微型企业提供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服务;联合各方力量推动中小微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推动中小微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上交所还计划完善外部网站的拟上市公司专区,建立中小微企业服务专区,增加针对中小微企业特点的相关内容,满足中小微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增加融资渠道的信息服务需求;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调查统计工作,定期发布相关调研报告,及时掌握和深度分析中小微企业发展动态,不断提高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举措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张育军表示,日前已经推出的中小企业私募债,是上交所服务中小微企业的重要内容之一。他透露,目前上交所中小企业私募债发展情况良好。截至7月4日,上交所已受理中小微企业私募债备案申请25家,接受备案发行21家,已经发行的有11家,另有1家在补材料,1家在核对,2家被回绝。这些中小微企业私募债涵盖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和湖北等六个地区,备案总金额已达到19.35亿元,其中最少的2000万元,最多的2亿元。21家准许发行的公司中,11家是高新技术企业。11家已发行的私募债总发行金额10.7亿元,平均大约1个亿的规模。 张育军最后强调,作为市场的组织者,上交所下一步将按照既定的规划,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公司治理等方面,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好的融资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同时进一步调动市场参与各方的力量,包括地方政府相关部六、中介机构等,更好地为中小微企业改制、融资、管理提供良好的服务。 上交所副总经理黄红元在昨天的座谈会上表示,上交所一直关注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受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带来的影响,它们目前正面临成本上升、融资困难、税费偏重所导致的处境困难,而扶植中小微企业更好成长,帮助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也是建立和完善上交所多层次蓝筹市场的客观要求。为了让上交所资本市场覆盖范围能够拓展至中小微企业层次,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经过广泛的调研,上交所决定建立中小微企业成长导师制度,通过讲座论坛“一对一”帮扶等方式,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公司治理、经营管理、融资结构优化等方面的经验和有效方式。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