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险投资网首页 | 收 藏分站 | 融资服务 | 会员服务 | 投资人服务 | 加盟代理 | 投资人打假 | 联系我们
中国风险投资网 > 风投人物动态 > 方军:警惕混凝土式的企业

方军:警惕混凝土式的企业

2011年05月10日 05:08

  企业组织,以建筑来比拟,最接近的应是木结构建筑,最不应有的误读是表面看似坚固的混凝土建筑。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将20世纪定义为“混凝土的时代”。混凝土这种材料统治了20世纪的建筑,它具有不挑剔场所的普遍性,它可以做出任何造型,它的表层也有随意性。就混凝土建筑表层的随意性,隈研吾举例说,要表现建筑物的奢华,就在表面贴上石片,要表现高科技感和未来感,就贴上银色的铝板,要强调自然、生态概念,就涂上硅藻土。隈研吾认为,“在我们的头脑中,‘建筑=混凝土+装饰’这个简单的公式正在成为主宰。”

  仅仅从“建筑=混凝土+装饰”这个公式看,隈研吾是发现和讲述一种和我们关联并不大的现象,虽然可部分引申,比如在风险投资支持下的新创公司也可能总结出类似的公式。他从建筑师角度所进行的批评比如单一哲学同一化,试图把自己的建筑和场所产生快乐的联系也就是建设“自然的建筑”,这两者多半也不会对企业界人士产生多大触动。

  但他从一个独特角度对混凝土的探讨,应该会引起企业界人士的共鸣与反思,让我们警惕混凝土式的企业和混凝土式的管理行为。隈研吾的角度是:“本来应该很坚固的混凝土,实际上却极为脆弱。”

  让我们在企业领域稍作引申再看隈研吾对混凝土的分析。很多看似资源强、市场优的强大公司,有可能只是表面的装饰看起来很美。有的胜任当前角色、具有高度执行力的强的团队,有可能已经失去了学习、变革、适应新情况的能力。在讨论制度化、模式化水平时,我们曾以集装箱、麦当劳、高速公路等具象的事物来比拟,混凝土也是制度化水平的一个绝妙比喻,但它是一个非常负面的比拟,它的特征是,表面强大(看起来模式化水平高),实质很脆弱(从整体与长远看负面后果严重)。

  “内在不可见,这正是混凝土的本质所在。”隈研吾说,混凝土容许了“表象”和“存在”的分裂。这种分裂导致两大类问题:第一类是,“混凝土建筑最可怕的就是看不到它的内在变化,正因为看不到,所以人们会设想它有极高的坚固度——其实这已远超出了实际状况——期待它拥有将不固定的事物固定下来的超凡能力。”实际上,混凝土是一个老化得很快的建筑材料,它常被想像成石头,但实际上坚固与持久程度与石头完全不具可比性。混凝土建筑在拆除时,也会成为极难处理的建筑垃圾,这个后果在21世纪可能会不断地出现。

  表象和存在的分裂导致的第二类问题是,人们在混凝土之上做装饰很心安理得,很自然。“本来内在已经看不到了,再加上几层装饰,会变得更加不可知,混凝土不透明的本质并没有改变。人们的感觉变得麻木,装饰变成了日常工作。”其实,从所有人都集中精力做实质的事务,变成投入更多精力在“装饰”类行为上,在一家公司发展变大的过程中,经常不知不觉地出现。除了这两类问题之外,如果与人性的恶相连,还可能产生更严重的问题,混凝土中偷工减料如少加钢筋、水泥分量不足等会导致建筑出现灾难性后果。

  企业组织,以建筑来比拟,最接近的应是木结构建筑,最不应有的误读是表面看似坚固的混凝土建筑。组织像木结构建筑需要精心维护,而不能像混凝土那样以为很坚固而不维护、或只有掩盖问题的装饰,看不到内在变化。隈研吾写道,“只要人们稍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抱持及时替换受损部件的勤勉态度,木质结构建筑就会维持其顽强的生命力,细水长流,水无尽头。”

相关阅读:


分享到: 更多
近期活动
  • 往届回顾

中国-深圳 中国风险投资网--风险投资的门户网站 1999 - 2012 中国风险投资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06111684号

中国风险投资网法律顾问由广东创晖律师事务所独家提供

中国互联网学会 versign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网站备案 网上交易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