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安德森:软件正在吞噬世界
导语:最新一期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科技季刊撰文称,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曾经凭借与微软的浏览器大战一举成名,虽然他如今已经转行做起了风险投资,但依旧凭借不拘一格的投资方式吸引了外界的广泛关注。 以下为文章全文: 独特投资风格 马克·安德森说:“软件正在吞噬世界。”他与本·霍洛维茨(Ben Horowitz)共同创立的风险投资公司安德森-霍洛维茨基金(Andreessen Horowitz)自从2009年中诞生以来,便在硅谷备受关注。用安德森的话说,之所以用“吞噬”这个词是为了便于理解。他所描绘的是当今的现状:从媒体到金融服务,再到医疗保健,一个又一个的行业在被互联网的崛起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其他电子设备的流行毁灭。安德森和他的同事们则在全力加速这一数字化“消化”过程——并从中获利。 安德森-霍洛维茨基金已经募集了大量资金,总额高达12亿美元。他们不仅会参与大规模的交易,同时也会投资一些小企业。前者包括对Skype总额5000万美元的投资(该公司已被微软收购),后者则包括移动游戏开发商TinyCo等公司。除此之外,该公司还入股了多家大型社交网络公司,包括Twitter、Facebook和Foursquare。在此过程中,它还吸引了一些声名显赫的支持者。美国前财长拉里·萨默斯(Larry Summers)是该公司的特别顾问,而好莱坞“超级经纪人”迈克尔·奥维茨(Michael Ovitz)也已经成为它的投资者。 部分竞争对手认为,由于大举入股Facebook等相对成熟的企业,使得安德森的公司更像是私募股权投资公司,而非创业企业孵化器——而且,这也推动了科技企业估值泡沫的形成。“他们的行为不利于长期发展。”一名与之存在竞争关系的风险投资家抱怨道。但由于担心疏远与该公司创始人的关系,此人坚持要求匿名。 但安德森却对这些批评不以为然。他说,这些“成长性”投资仍然很有意义,因为科技行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这就意味着一些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同样可以实现数倍于当前规模的增长。例如,Skype已于今年5月被微软斥资85亿美元收购,为安德森-霍洛维茨基金带来了超过3倍的投资回报。他认为,那些担心社交媒体公司估值过高的人仍然活在互联网泡沫的阴影中不能自拔,无法看清科技行业自那以后发生的变化。“所有的泡沫说都来自经历过上一轮泡沫的人。”他说。 那些动不动就预言计算机行业的创新已经基本结束的人,同样令安德森十分不快。安德森-霍洛维茨基金的合伙人们相信,计算机领域仍将有很多“黑天鹅”——有望触发科技领域剧烈变化的创意——这也可以解释他们为何没有效仿其他大型风险投资公司的做法,向生物科技和清洁技术领域扩展。“这是一个常年生机勃勃的领域。就在你认为计算机科学将停滞不前时,一切却都在发生变化。”他说。 例如,他认为网络和存储技术将重演服务器行业上世纪90年代经历的彻底转变。彼时,专有服务器被使用新技术的廉价产品替代。这种变化也使得谷歌和Facebook等企业的爆炸式增长成为可能,因为他们都可以购买大量的廉价服务器来支撑业务。安德森认为,类似的变革也将发生在网络和存储行业,并将催生许多新企业。 他还相信,个人技术领域也将有很多突破。安德森-霍洛维茨基金投资了一家名为Jawbone的公司,其最知名的产品是蓝牙耳机和便携音箱,但该公司还在基于同一个软件平台开发一系列可穿着式智能设备。“Jawbone是新一代的索尼。”安德森说。他预计,随着用户携带越来越多的上网设备,这类产品今后将获得巨大的成功。 从繁荣到破灭 如果这番豪言壮语出自一名传统的风险投资家之口,人们很容易一笑而过。但安德森并非传统的风险投资家。他在爱荷华州和威斯康星州的小镇里长大,大学时就开始接触互联网,并与他人共同创办了Mosaic,并成为了首款被广泛使用的网络浏览器。在搬到硅谷前,时年22岁的的安德森创办了网景公司。该公司1995年的上市标志着互联网泡沫的开始,并且使得安德森成为了商界明星。 由于网景的浏览器对Windows平台的主导地位构成了威胁,微软希望打压这家羽翼未丰的公司。安德森坚持认为,多数大企业在面对有可能威胁其业务的后起之秀时,都会反应迟缓。这是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在《创新者的困境》(The Innovator's Dilemma)中的观点,而该书也是安德森认为的少数几本值得一读的商学院教材之一。但他承认,微软在上世纪90年代的确“表现很好”。 在经历了一番殊死搏斗后,元气大伤的网景于1999年卖给了AOL。安德森则与霍洛维茨和其他高管创办了一家名为Loudcloud的云计算公司。但Loudcloud很快受累于互联网泡沫的破裂。为了生存,他们展开了裁员,并改名为Opsware,同时将重点放到了软件开发领域,后于2007年作价16亿美元出售给惠普。安德森随后花了一些时间担任天使投资人,并最终创办了安德森-霍洛维茨基金。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