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新润投资刘巍:GP与LP需要找到个平衡点
北大金融和经济学博士刘魏,是一个“新温州人”,但是他对温州PE的发展史以及现状的了解程度,?算得上是一个“老温州人”。2007年,刘魏加盟温州首家“PE专业公司”东海创投,见证了东海创业此后的沉浮始末。现在,他是温州另一家在PE领域做得风生水起的创投公司温州新润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这几年时间,作为GP的刘魏,与不同的LP打过交道。他认为,温州的投资者有比较明显的特点,作为GP,要与LP找到一个平衡点,要不断从LP身上学习东西。 记者:GP与LP之间的摩擦,在业内比较多见,就好比职业经理人与老板之间,经常会有一些矛盾存在,你在温州多年,跟较多的LP打过交道。你的体会是什么? 刘魏:每个LP都有他的投资理念,这种理念与GP固有的投资理念存在差异是难免的。GP要做的事情是,怎么科学理性地走近LP。我认为,GP要与LP找到一个平衡点。首先在心态上,GP要善于从LP身上汲取有价值的一些经验,善于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循序渐进地渗透给LP。 在生活中,GP应该与LP做很好的朋友。在对项目的分析中,LP提出的观点实际上是检验GP的观点,GP要把专业的一面更好地释放,让LP看到平时自己看不到的一些盲点。这样,双方互学对方的长处,才能在事业上与生活上“双融洽”。GP与LP的合作不愉快,不能总把责任推给LP。 记者:怎么通俗地定位GP与LP的关系? 刘魏:LP是坐在火车上的一批人,GP是开火车的人,不过,这个驾驶室应该是透明的驾驶室,GP如何操作这辆火车,应该让LP看得很清楚。同一列车上的人,分工不一样,GP带领着LP驶向目的地,不要试图去替代对方。 记者:温州目前在从事PE的机构较多,在投资理念上,不同的机构存在着差异,你认为GP之间有共性吗? 刘魏:温州有些GP在努力的方向上发生了错误。总的来说,是短视的问题。 在心态方面,有些投资者还留恋过去炒楼炒地开矿的投资模式,片面追求在市场上把块头做大,所投的项目马上想做出市场品牌,追求短期的眼球效应,缺乏很好的沉淀和长期的精耕细作。换言之,他们想通过PE来达到短平快的投资目的,但实际上,这个行业根本做不到这一点。 在专业方面,一些GP的浮躁心态,带来了行业辨识能力的欠缺。对目标公司,在行业中的成长性与可控性没办法判断。另外,在资金进入项目后,一旦这个项目“生病”了,要怎么去跟项目方沟通,来帮助项目方采取应对策略?对于这些技能,部分GP还比较欠缺。 记者:一些评论文章说,目前的PE处在一种不是很清晰的状态。在你看来,温州的PE情况如何? 刘魏:从需要改进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是盲目扩张。为了短时间内做大,一些投资机构在各地找项目,在各地布线。对项目的筛选并没有做到十分严谨,有时候为了获得项目,通过中间人牵线,或者委托中介机构寻找项目,这样做,对风险的把控能力就会减弱,而且成本也会增加不少。也就是说,不少公司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找渠道、找关系、比拼价格方面了。实际上,他们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国家政策的研究上,对行业在各个阶段的发展的研究和把脉上。 另外,还是追求短期效益的问题。为了短期获得效益,一些所谓的PE,实际上参与的投资项目五花八门,证券二级市场上的增发、大宗交易等,都被当做PE来运作。以前有人说,PE的短视是唯IPO是图,现在有的公司连IPO都不等了,直接就在二级市场上找项目。你可以说它比较乱,当然也可以说它比较灵活。 记者:在PE相关报道中,我们只看到被采访者说做了多少项目怎么样成功,获得了多少倍的收益,几乎听不到谁说自己的项目亏损了多少。这是业内的“规定”吗? 刘魏:业内不会有这样的规定,但这正说明了GP或者说LP好面子,说明这个行业还很不成熟。在这个圈子里,我们平时私下里交流,也很少听有人说自己失败的例子,圈子内也有很多保留。实际上,如果谁愿意把失败的例子说出来,对同行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可惜目前缺少这样的平台,并且每个人都在说自己做得怎么好。 这其实对整个行业发展也不利。投资者应该认识一个真实的PE。现在,我们好像只谈成功,没有失败。这可能吗? 记者:怎么评价温州的LP? 刘魏:我个人对温州的投资者还是比较欣赏的。虽然,在这个领域,有些投资者目前还不成熟,但是温州LP们的优势是,识人辨物能力强,有独到的判断逻辑。他们反应能力强,调头快。而且由于温州资本充裕,民间借贷也盛行,这成就了一批风险防范意识很强的投资者。有这些先天优势作基础,温州的PE发展应该会越来越正规,越来越有市场竞争力。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