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治东:海外风投何如取得成功
有人觉得在国内的外汇储备越来越多、资金也很充沛的情况下,再谈海外招商引资的事儿似乎有点不合时宜。但上海市商会主任沙海林却不以为然:招商引资,早年以引资为主,现在则是引进高端核心技术和管理能力强的企业。上述逻辑在国内VC海外合作中也被遵循,甚至可以说,本土VC国际化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向海外同行不断学习、不断进行自我优化的过程。
2000年,我在深圳创新投资公司工作期间,设立了国际业务部,这在当时的VC行业中比较少见,在今天也并不多。为什么要设立国际业务部?这主要来自我当年“国际化、区域化、专业化”的发展思路,根本目的是吸纳国际创业资本、创投人才,利用国际资本市场,提升自身行业地位。尽管在当时吸纳国际创业资本被放在首要位置上,但在实践中,吸纳创投人才反而成了最大收获。
基于上述思路,拓展国际业务成为一项重要工作,由公司副总姜卫平分管,她之前在科技局国际部工作过,对此有直接经验和体会。
为了拓展公司国际业务,公司打算招聘一批海归,没想到,一纸招聘即刻风传天下,引来贤才云集。我至今还记得当年进深创投的那批海归们,有加拿大回来的汪小峰,德国回来的杜力、王磊……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张闵龙,当时他已经拿到美国国籍,妻儿老小都在美国,但他依然选择独自回国,只为“再体验一下国内的创业生活。”
陈德棉,则是当年深创投国际业务部的意外之喜,他现在担任同济大学创业投资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想当年,德棉带着几位助手来深创投调研国内创业投资发展问题,我半开玩笑地对他们说:“你们这种短暂的访谈,难以真正了解国内创业投资实际情况。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没想到,陈德棉把玩笑当了真,他在征得学校同意后,很快就带领他的几位博士生来我们这里实践一年多,他自己一度担任深创投国际部总经理。
拓展公司国际业务除了招贤纳才之外,更重要的是寻找海外合作伙伴,为此公司班子成员四处出击,我自己就曾拜访过新加坡国家科技局、新加坡大华银行等机构,也带领公司主要业务干部在美国学习并寻找合作机会。
在历次的拜访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作为全球投资公司中的标杆公司,能与其达成合作是我们的一个梦想。当时我们想在深圳高新工业园区内创建一个创新科技园项目,虽然前期做了大量工作,但拜访淡马锡时依旧有些忐忑,令我们惊喜的是,经过简单洽谈后,合作建议爽快达成!为此我们着实兴奋了一阵子。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深圳创新投资公司与海外创投机构合作也有了很大的进展。在2001年深圳第三届高交会期间举办的大型项目揭牌仪式上,我代表深圳创新投资公司与来自美国新高登创业投资合资管理公司、美国亿泰创业投资管理公司、日本中国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美国龙脉创业投资管理公司、台湾威京京华、山一证券、香港新鸿基证券、新加坡国家科技局、新加坡大华创业管理公司等国外公司依次签订合作协议,这一系列的协议,既有实质性的,也有框架性的,也有以共同设立管理公司为目的的,还有设立中外合资创业投资基金的。
海外合作在取得一定进展后并没有乘势做大,主要原因是国内创投行业开始进入“冬季”,一些原来与我们合作积极性很高的海外创投退缩了,协议中真正得以实施的只有少数合作项目。其中,中新创业投资基金,便是深创投与新加坡大华银行下属大华创业投资管理公司合作成立的中新创业投资管理公司发行的基金,第一期募集的5000万美元,之后投资了不少成功的项目。
回顾深创投与海外VC的合作之路,最大的成功是借鉴了国际创投的经验与教训。如公司成立了投资决策委员会,当时国内传统做法是董事会为重大业务决策机构,任何投资项目都放到董事会上讨论并决策,但这么做很难保证决策的专业性。于是我们学习海外做法,在董事会下设立了投资决策委员会,既保持项目决策的专业性,同时也提高了时效性。今天国内VC、PE大都采用投资决策委员会的做法。又如深创投早年投资公司与投资管理公司分设的做法,也是借鉴了海外GP和LP分工的做法。
海外合作也为深创投打开了海外资本市场大门,此后深创投有一批项目在香港、美国、新加坡、加拿大、韩国等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当然,海外合作项目中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当年与新加坡等方合作的深圳创新科技园就不是个成功的项目。原本想做成一个风险资本和科研成果结合、国内风险资本与国际风险资本结合的平台,目的是通过项目孵化服务,加速科技企业的发展。当年,我参观过新加坡国家科技局、台湾综合研究院下属的企业育成中心,他们都干得很成功。这类项目大部分是政府主导的,提供的不仅仅是研发、工作的场所,更重要的是提供包括风险资本、公共实验平台等一系列服务。那段时间,这类项目在国内也很受欢迎,有的上市公司把一幢楼稍作装修,称为孵化器,股价就直线上升。
当时创新投和新加坡淡马锡以及香港赛博合作孵化项目是深圳创新科技园,新加坡方基本不参与管理,园区利用的是香港赛博在深圳工业园区内已建成的两座楼改建的,应该说在装修和公共设施上花了不少钱,但很长时间内,入园企业数量上不去,我为此多次去过现场,负责该项目的姜卫平也很无奈:“我们本身租赁费用不低,尽管自己不赚钱,但给入驻企业感觉租赁费用并不便宜,都说要筑巢引凤,现在我们巢筑了,但凤不来呀!”
事后我分析,这些合作案例不太成功的根本原因,是这些中外合作的项目把资金看得太重,而没在技术和管理上实现真正的合作,最终导致不少项目合作流产或失败。
即便如此,不管当时还是现在,我对中外PE、VC在技术和管理合作上仍充满信心。就在不久前,我早年在日本研修时呆过的蓝泽证券的董事赤池先生带着蓝泽证券参股的一家PE机构(日本称作PC)来上海拜访我们并寻求合作,合作的要点就是日本的PE机构以日本的技术与我们国内的PE进行资金和企业之间的合作。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