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庭宾:近一半中国企业或将在三年内消失
商务部公布,2012年中国国外直接投资(FDI)金额同比下降3.7%,三年来尚属首次。其中制造业同比下降4.5%,超过服务业下降的2.6%;而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4925家,同比下降10.1%。 而一份来自于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也给出了如下结论:在未来五年中,对于多数销往北美市场的商品而言,相比美国部分地区,在中国沿海城市建厂只能减少10%到15%的生产总成本,运输和存货成本是最主要改变因素。而一份来自普华永道的报告观点是:东南亚正成为中国制造的有力竞争者。 这其实已经不是预警,而是已经开始的事实。通用电气、科特彼勒、福特汽车、科尔曼和NCR等已经将其部分制造回流美洲。而阿迪达斯则在2012年底关闭了在中国的最后一家工厂,将制造全部转移到东南亚,而类似的中低端制造业的跨国企业还包括耐克、爱世克斯、LaPerla等等。 中国在当时之所以遭遇世界工厂机遇,是因为有着未受亚洲金融风暴冲击,劳动力价格低廉,给予外资特殊优惠,国际政治壁垒下降等特定的条件。 世界工厂给中国带来了十年的经济繁荣,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劳动保障和资源环境灾难。美国的大量就业岗位的外流,造成了美国消费下降,成为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因之一。 与此同时,中国的制造业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1,自2005年7月迄今,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升值约35%;2,土地价格大幅上涨,进而推动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涨,中国工人与美国工人工资之比已经由当年的3%提高到今天的17%;3,石油价格已经由每桶20美元上涨到今天100美元上下,海运成本大幅攀升,其它原材料价格也大幅攀升,铜由2000年初每吨约2000美元左右上涨到近期约8000美元;4,中国环境和劳工保护成本也在增加;5,随着政府规模和投资不断膨胀,各种税费也不断攀升,现在工业化大国中,仅次于法国位列第二(当然中国的社会公共福利远不如法国)。 本质而言,世界产业链正发生一次新的重大变迁,这对中国本土资本企业将是一次额外痛苦的变化,就像当年遇到世界工厂的额外惊喜一样。 在笔者看来,城镇化是继四万亿救市、稳增长之后,中国放弃了最后一次主动调整的机会,未来3-5年的我们只能被迫地接受硬着陆而带来的调整,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调整将是全方位的,不仅是经济金融的,还将是社会和政治的。 这将意味着这个冬天之冷之长将超过大多数企业家的想象。本人估计,只有少量有准备的工商企业(约占10-20%,备有充沛的现金流,具备期货对冲保值能力)能够变危机为契机,变得更加强大;20-30%的企业在严冬中勉强生存下来,而后慢慢复苏发展;而不少于50%的企业将茫然无措,眼睁睁地看着在世界工厂时代积累的财富一点点被耗干,而最终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如果中国能够抓住这次调整的机遇,那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未必是件坏事。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