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Facebook细分功能和推出groups
微信、微博、淘宝、360 手机助手这样的全民级应用,身处在一个用户心态成熟度相对较低,可选替代品数量和质量均不足的市场上,如果能够保持现有的功能填补、版本迭代速率的话则完全不需要担心。但大趋势是走向开放的,而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也终将迎来一个开发者野心勃勃的时代。全民级应用未来该怎么走?至少现在的 Facebook 的经验已经可以用来借鉴。
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上却并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借助于人口红利获得了大量高粘性用户的「巨头应用」,比如微信、微博和淘宝,以及满足中国智能手机用户特定需求的应用,比如应用商城、手机清理助手等,功能越来越全面,应用下载文件和安装占用空间也越来越大。
微信是一款 IM 应用,而让它真正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全民老少必需应用的功能,恐怕就是朋友圈和微信红包(支付),而微信现在也整合了本地服务、电商功能;微博也是同样,作为一个社交分享平台,早已加入了 IM、内容聚合订阅、电商和支付功能;360 手机助手作为一个手机清理冗余内容、查杀病毒木马的应用,为了稳固自己应用分发渠道的地位还曾推出过「社交」分发应用的功能。
难道 Facebook 曾经遇到的问题,在中国就不存在吗?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发现,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上诞生一款现象级(全民级)应用产品的概率,和欧美市场是存在异同情况的。说白了:中国不存在和巨头抢用户的新应用,无论是社交、电商、IM 还是某些狭窄功能的应用,都不会对巨头经营的重型应用产生挤压效应。这是中国与欧美市场之间最大的不同。
我们无意低估中国智能手机用户在使用应用的心态成熟度,或者中国移动互联网创业者的野心。现实情况是中国互联网巨头经过一段时间的用户积累和方法论积累,再加上中国对来自互联网上国外无论精华还是糟粕的一道天然屏障,使得巨头产品在市场上并没有遇到过像样的对手,像 Facebook 遇到的 Instagram 和 WhatsApp 以及现在的 Snapchat 一样。在这当中,巨头所采取的平台开放政策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果有后来者产生了威胁的话,巨头可以轻易地关掉与它们之间的接口,阻断向后来者转化用户、转化交易的可能性——在过去我们曾经看到支付宝和微博用类似的方法对付过蘑菇街和脉脉。
但这并不代表后来者不能在中国互联网巨头三足鼎立的市场上找到自己的空间,比如蘑菇街最近就已经和支付宝「重归于好」。如果跳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限制用更宽广的视角来看的话,小米最近在巨头布局之间穿插游走,打出的一套的「BAT 制衡术」,更是让整个市场的局势变得更有意思了。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