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军创业历程
有一天,王中军突然问父亲:“能让我去当兵吗?”当时,当兵是时代热潮,不是想去就能去的。出乎王中军意料之外的是,当天晚上8点钟,父亲从总政大院回来就说,“明天早上,你史叔叔要回部队。你要愿意,就跟他一起走。”就这样,王中军连夜找出一套军装,第二天就出发到了保定某部
说到部队,王中军显得非常兴奋:“我的军事技术非常好,从当兵第二年开始,我的军事技术考核就全军第一了。18岁时就入了党。”王中军认为自己很幸运,在部队遇到了不少良师益友,其中一位老兄的父亲位居某军区副司令,他却选择插队,在连队也喜欢和农村兵比赛,苦活、脏活一身揽,还天天鼓励王中军:“要积极向上,将来当将军!”可是,直到王中军复员的那一天,王中军也没有能当个一官半职,这成了他当兵时最大的遗憾,“我当过一年的代理排长,但是代理排长还不是军官。当时觉得自己实在太笨了,因为那时的奋斗目标就是当一个好军人,连排长都当不了,就是笨。”
在部队里,懵懂的王中军还产生了一段青涩、稚嫩的情感。一位会拉小提琴的女孩让正值青春年少的王中军怦然心动、辗转难眠。“记得那是1976年,我们那一批孩子都长大了,都去当兵,我很幸运的就和我一个小学同学在同一个部队。别人都不在就我们俩在一起,又是从小一起长大的,自然交流也会多一点。她是部队文工团的,会拉小提琴,长得很漂亮……”言语中,王中军还带着很佩服的感觉,“那时候男孩女孩在一起可含蓄了,我们也就是互相写写信。我不大会写,但是她很会写,用的词也很美,什么树下呀,月光呀……反正那个时候我就觉得她写得特别好。我们在军队大院一起看电影,还去她家一起吃饭……”
恢复高考后,王中军很多中学的同学都考上了名牌大学,这令20岁的他大受刺激,于是,王中军决定回京上大学,那段青涩的感觉也随风而逝。
“1980年的时候,我突然发现社会变了,人们开始在乎学历。从前的同学们都上了大学,胸前都戴着牌牌,有北大的,有清华的,一脸骄傲。我就觉得自己也应该继续上学。于是,我决定回京。”
其实在当兵期间,王中军就一直有继续上学的念头,只是被当时特殊的大环境给“耽误”了,很难接受非常系统的教育。这一次,面对机遇,王中军可不想错过了。
“回来第一年我就考上了夜大。当时的夜大非常难考,比现在的大学都难考。我之所以能上,一是在于当兵时的积累,再加上我上的是一个美术方面的业余大学,在这方面我也具备一定才能。”虽然是夜大,但师资力量很雄厚,很多老师都是工艺美院的著名教授,甚至有很多是王中军崇拜已久的大家,“那些教授也挺不容易的,白天在大学里教书,晚上再到夜大接活儿。”
“退伍后,我最大的理想就是进国家机关。我觉得人总是要往高处走,不管怎么样,多好的工厂不去,只要是机关,干什么都行。”回京后,王中军在父亲的帮助下,如愿进入国家物资总局,“在保卫处,和看大门的含义是一样的。”王中军解释说。
几个月后,王中军调到文书处当油印工,随后几年,王中军一边上学,一边坐机关,日子过得有点如鱼得水的感觉。因为从小喜欢美术,王中军后来进入局办刊物《物资管理》,这个懂画画又懂设计的“美术编辑”的到来,使原本单调的杂志一下子焕然一新,王中军的名字很快在局里传开,大家都知道局里有这么一位“准大学生”。
夜大刚毕业,王中军便开始在外面“不务正业”,和几个朋友合办一份产品类杂志《购物指南》,并出任主编。杂志出了一期,效果不错,但下期却接不下去了,因为大家都只是兼职的。
于是某一天,七八个人碰头开会研究,结论是“应该有个专职的人,才可能做成‘中国最优秀的产品类杂志’”。上世纪80年代初,辞职就是“砸铁饭碗”,大家都沉默了。“那我辞职吧!”王中军打破沉默。
“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几秒钟后,大家才反应过来,开始给予我鼓励和支持,纷纷拍着胸脯安慰那时才25岁的我。”
王中军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一时口快,给自己招来多么大的人生“玩笑”。
辞职的事情很顺利。王中军回家找女友——现在的太太商量,得到的回答是“辞就辞,最多上街卖菜”。随后是登门向未来岳父解释,这位时任大兴县县长的“老革命”,思想十分开放,“搞个体,这是年轻人的发展方向,支持你。但有一个条件,辞职前先和我女儿结婚。”这个条件,对于王中军,可谓正中下怀。
1985年,王中军从国家机关辞职,“办完辞职还不到10天,出了个红头文件,判定我们的杂志是‘非法刊物’。”还没开始创业,王中军便先失业回家,“每天看着老婆、岳父、岳母去上班,自己却只能待在家里,心酸啊……”
朋友们觉得对不住这个小伙子,于是纷纷找些“零工”,让他发挥特长画图书封面等。“好封面能达到20元,插图达到15~20元,最好挣的是小人书,一本能挣1000多,一个月就能画一本,比工资收入高多了。”回忆那段打零工的经历,如今身价过亿的王总依旧觉得挺幸福的。
不久,王中军开始“拍明星挂历”“拉广告”,靠拍挂历画册和给媒体画插图、封面赚钱。日子很快便宽裕起来了。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