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创业者的寒冬,也不是投资人的暑假
下文是张云鹏针对近期疯传的“资本寒冬”观点,给出的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最近疯传”资本寒冬”,昔日的未来独角兽博湃养车、淘在路上、神奇百货等等纷纷倒闭。喧嚣一时的超级课程表、锤子手机等明星项目风光不在,还有很多项目长期不能盈利,对外光鲜,实则苦苦挣扎,面临倒闭或裁员的艰难抉择,分享销客刚融完新一轮融资就大范围裁员,和它相同处境的公司有很多,我就不好点名了。还有90后不靠谱,各种报料、撕逼…….好好的创业圈快成娱乐圈了。
其实从去年下半年就已经开始了这波热潮的减退,去年春节前就有很多创业者因为融不到资而过不好年,知名的倒闭企业有很多,不知名的就更多了。市场的连续创业者一下子多了很多,难到VC真的一下子没钱了?难道传说的资本寒冬真的就这样来了?
当年的资本寒冬2004年我进入投资行业的时候,才是真正的资本寒冬期。2004年8月26日到2005年1月23日,2005年5月25日到2006年6月2日,两次暂停IPO发行。就是在没暂停的短暂时间里,上市也没我们投资的民营中小企业什么事,基本都是大国企的事。
在我印象里直到2006年6月19日中小板重启发行前的时间都是灰暗的,香港、美国每年就那么几单上市,而且基本都是外资的天下;去新加坡上市等于上当,融资和流动性都太差了;当年并购市场更是基本为零。分红?我没听错吧:)当年投资以制造业为主,企业净利润从1000万到3000万,应收从3000万变成一个亿;存货也从2000万变成6000万,高速发展的制造业根本没有分红的能力。
我投资的第一家上市公司“达意隆(002209)”在我跟进前,另一家知名VC已经跟进一年多了,可是迟迟不投资。为什么?就是因为不知道投资了干啥,手上其他优秀企业投了几年,没上市也没分红,更没被并购。我为什么投资达意隆,不谈企业优秀,主要是因为我们公司(原先在的投资公司,不是松禾资本)那时刚成立,必须得做些业务给股东看。
那几年国内真正做VC的同行也就二三十家,大点的几十人,小点的也就十个人左右。江湖上段子说,那几年投资人没事就喝咖啡、吹牛,而真实情况是那时投资行业工资不高,我连喝咖啡钱都没有。那一批做投资的前辈很多人没能坚持到现在,原因很简单:老板没赚到钱就不会给员工高工资,更重要的是没人知道IPO什么时候重启,也就不知道未来在哪里!
据我了解,主流机构手里都大把钱,投资节奏可能有变化,但主要是在挤前两年的泡沫。别说寒冬了,就是秋天都谈不上,可是为什么大家感觉到的是寒冬呢?我尝试着分析下原因:
2014年开始,在移动互联网思维万能论、90后创业热、注册资本不用实缴、千家孵化器护航等因素的刺激下,创业变成了一种时髦。很多人根本没有做好创业的准备和积累就仓促上阵了,这轮创业热潮里O2O、社区等因为门槛低,充当了创业的急先锋,而这类项目是典型前期烧钱模式,后面很难持续,能活下来的平台屈指可数。
14年下半年和15年上半年工商注册企业要一个月左右时间,都是新成立的企业太多排队所致。初创时还能只谈理想和痛点,可是企业发展过了一年、两年,还只有情怀的话,投资人很难接受。这个世界没有永远的傻子,不会有人一直赔钱做生意,当初好的盈利迟迟不来,必然面临倒闭潮。14年开始的创业热潮,到现在两年左右时间正是回归本质的时候。
可我一直认为企业家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具备常人不具备的坚忍、决断力、判断力等,不是每一个人都具备企业家素质。哪怕是现代管理学之父,Peter F.Drucker,做企业都是失败的。同样你可能是技术大拿、可能公司一半的业务是你做的、也可能是品牌策划大师,可是你未必是合格的企业家。甚至投资行业有些投资人看别人挣钱心痒,自己亲自下场,最后也只得铩羽而归。或许你真在企业成长路上提了很多关键性建议,帮助企业家在战略上做出了重大决策,但企业成长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企业家,看画和画画是两回事。
这也是最坏的时代,到处充满泡沫:不成熟的创业者,不成熟的投资人,谎言满天飞,PR比业务本身还重要!曾几何时看,把融资金额从人民币说成美金都是行业内有良心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浮夸一点的都敢在后面加个零,那么多知名投资人台上慷慨激昂,在虚报投资金额的时候可是一点都不脸红。
背后无论有多少原因,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一些最简单的道理,比如做人要诚实,一分辛苦、一分收获等普世道理是却永远受用的。
投资机构也经历过两轮热潮。一是2007年到2009年,伴随着中小板和创业板的火热,很多不懂投资的人进入了战场。那时是全民PE的时代,很多投资人不谈价值投资,不谈专业能力,谈的是关系,谈的是高价抢项目。只要企业真的在做IPO,只要三大中介机构进场了,剩下的只是抢额度问题。很多投资人的核心能力是和当地政府关系,是和哪个保代搅和在一起。很多游资只是因为感觉PE利润更高就杀了进来,可是2011年后IPO放缓,实体经济下滑,这些游资看到PE行业也不好玩了,就又回头做自己的房地产、矿产去了。
另一拨热潮就是2013年开始的移动互联网热潮。在美团、滴滴等成功案例的刺激下,很多人又开始了以小博大的游戏,新成立的投资公司如同雨后春笋。同样,一两年时间过去了,阶段性结果显现出来后,必然有一批投资公司因为业绩达不到投资人预期,而没有持续募资能力。公司还在,但只是管理原来已投项目,没有资金投新项目。虚火下降后,不合格投资人出局也成了“资本寒冬”的有力证据。
专业的VC投资的目的就是几年后退出,不会长期持有项目股权。目前新股上市发行节奏缓慢,按照现有的发行制度和排队企业数量测算,企业申报中小板或创业板上市要三年左右时间才能有结果,周期太长,变数也太多了。
2013年12月31日起新三板面向全国接收企业挂牌申请开始到现在两年多了,原先大家期望的融资、交易一直不愠不火,很多投资人也明白了新三板目前很难实现变现退出。
2015年新股发行一般,可是并购市场如火如荼,成为很多投资公司的主要退出渠道。未来上市公司并购也将持续成为投资公司的主要退出渠道之一,但最火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证监会也开始对并购审核力度加强。投资机构最主要的这三个退出渠道都不畅,肯定会反过来对前面的投资力度有一定影响。
我一直认为前期我做投资小有成果,最该感谢的是时代。1997年到2007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那十年间,做什么都赚钱,卖一次性水杯,卖瓜子都能做成大企业。那时和企业家交流的是,明年预计业绩增长50%还是100%呀?现在碰到很多做简单加工的实体经济企业问的是现金流能挺住么?
经济繁荣期,大多企业赚钱,投资机构的标的就很多。现在实体经济普遍不景气,去产能、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带来的就是投资机构很少有看制造业的了。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实体经济占GDP的比重很高,同时中国经济结构改革不是短期能完成的,新经济也不会那么快填上缺口,转型期必然会带来投资金额减少。
在我眼里创业者只有合格不合格的区别,没有年代和地区的区别。90后创业不算早,50后创业也未必晚。媒体连篇报道蜜淘网、博湃养车、淘在路上、神奇百货、美味七七等创业失败案例并引申。可是相对的滴滴、二维火、face++、地平线等成功的案例其实更多。部分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做的偏畸报道也起了推波助澜作用。
部分没有诚信创业者的负面案例这个无需多说,一亩田、云视链、游侠……某无人机公司被网友戏言:“本公司长期大量招聘3DMAX、Photoshop等美工人员”。个别的害群之马,少数不负责任的创业者起了很负面的影响。
2016年上半年,松禾创新投资2亿元、英诺天使投资1.5亿元、真格基金投资4亿元、联想之星投资1.6亿、梅花天使投资1.5亿、风云资本投资4亿元、阿米巴投资3亿元,还有很多机构没有公布自己的投资数字,可是据我了解他们都在主动积极投资。
《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的人均工作时间一年高达2200个小时、荷兰1389小时、法国1473小时。挪威、丹麦等北欧国家下午的四、五点钟,员工下班开着车到达湖边或山上,恣意地划船或攀岩……最简单的道理也是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一分辛苦、一分收获”。
实体经济下滑倒逼经济结构调整,不创新死路一条,企业创新的动力毋庸置疑。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其实在新经济、工业4.0、文化领域、消费升级等太多领域充满了机会与挑战。华为、阿里巴巴、腾讯、滴滴等一批世界级领先企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不缺钱、海外高端人才大范围回国创业、企业创新有内在动力,风险投资行业在发展了将近20年后也有了足够的合格投资人。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