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行动》破10亿打破警匪片记录
截止到19日18点18分,电影《湄公河行动》连续16天蝉联单日票房冠军、上座率冠军和观影人次冠军,累计票房突破10亿,观影人次超过3000万,创下华语警匪片最高纪录!基于良好的口碑,国庆档期间《湄公河行动》完成票房逆袭。从最后成绩单来看,截至10月9日,《湄公河行动》票房收入6.45亿元,位列票房排名第一。
《湄公河行动》在上映之初排片率较低,但随着口碑发酵(豆瓣评分8.2),反而在持续低迷的“国庆档”成功突围。
根据票房分账惯例,作为该片的主控方,博纳影业可以拿到的票房收入比约为31%-35%。也就是说,截至10月21日,《湄公河行动》实时票房为10.23亿元,博纳影业可从中获得约3.17亿元-3.58亿元的收入。
为拿到这部片子的制作权,博纳影业可谓虎口夺食。中影作为“主旋律电影”的龙头老大,曾一度觊觎《湄公河行动》的拍摄,并提出5000万元投资的拍摄方案;而博纳则抛出一份2亿元制作,打造“好莱坞式中国大片”的计划,最终赢得公安部的青睐。
面对“IP热”,以及“明星资本化”的浪潮,于冬曾公开表示“小鲜肉抗不了好莱坞,我们就踏踏实实专心把内容做到极致。”并且毫不客气地指出,中国目前的模式仅仅依靠粉丝经济,单片票房体量到五、六亿元后就止步不前,无法与动辄10亿、20亿元体量的好莱坞影片抗衡。
所以于冬选择“电影制作以‘内容创意’为生”,从《智取威虎山》到如今的《湄公河行动》,博纳在坚守品质中开辟了一条红色题材商业化改编的出路,获得市场和业内的一致好评,更被观众称为“重新定义了合家欢电影“,由“只看喜剧”向“好题材、正能量的优质影片就适合全家人一起观看”的方向转变。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也表示,“主旋律与大众电影不应该是对立的,《湄公河行动》不仅是一部‘执行到位的工匠电影’,更突破了‘主旋律就是说教片’的窠臼,认识到了主流价值必须是共享价值的创作内核。”
黎明前的黑夜往往是最黑暗的。中国电影在今天这样一个产业自身很脆弱的时代,无时无刻不在处处生变,在黎明到来之前,博纳也曾经历过被低估埋没却依然苦苦挣扎的时刻。
2007年和2009年,博纳影业引入红杉中国、SIG海纳亚洲创投基金1000万美元投资,2010年12月9日,顶着“中国大陆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影视公司”的光环,博纳影业在美国纳斯达克敲钟。当时的于冬喜极而泣,花11年坚持的电影梦终于在大洋彼岸开花结果。
上市后博纳获得9950万美元募资,与2009年登陆国内创业版的老对手华谊兄弟(300027,股吧)相比(IPO募集12亿元人民币,PE值近70),二者市值旗鼓相当。
然而,由于好莱坞著名电影公司米高梅突然宣布破产,华尔街投资者对影视业的信心倍受打击,博纳影业在上市当天就遭遇破发,收盘报6.58美元,较发行价8.5美元下跌22.59%。
反观国内,尽管刚刚起步的中国创业板和美国老牌市场纳斯达克的差距不可同日而语,但就市值的增长而言,前者在近两年不断创造的造富神话更让人咋舌。
博纳影业和华谊兄弟的差距也在这5年间迅速拉大。退市前博纳影业总市值50亿左右人民币,而华谊兄弟市值近400亿。“最高的时候我们和华谊之间市值差了13倍,也很少有国内投资者关注博纳。”于冬惆怅的说,“我常常在想,我们和华谊的差距有这么大么?”
最终,据官方披露博纳影业私有化买方财团包括:阿里、腾讯、中信证券(600030,股吧)、复星国际、红杉、软银赛富,以及博纳影业创始人于冬。从博弈到共进,于冬选择携手阿里、腾讯进一步提升发行和制作上的优势,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抢占先机,力图打造覆盖全产业链的平台化影视生态体系。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