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然资本创始人李征光和他的“创投人生”
前两年的中国,正处于一种追逐财富的亢奋和创业的狂热中。众人在这股狂热中辞职,跳槽,创业,叫嚣着IPO,大家都在尽可能的折腾。但最近,这股热潮在逐渐“紧缩”,那些盲目的创投人,在“九死一生”的血泊中悠悠转醒。 在这一次云开雾散和返璞归真之前,人们和社会大概都要经历折腾,挣扎,不安,选择.....熙熙攘攘,四海奔忙,之后才舍得放下冲动和臆想,以警觉的姿态与威胁、机会周旋。 “他们不再玩儿虚的,因为他们开始认识到,玩儿虚的也许有一段时间能管用,但是长远看,还是得拼谁更硬,谁专业,谁给别人带来的价值多,谁资源丰厚,谁粮草弹药足。不管怎么说,他们在折腾与尝试中找到了最可靠的做事儿方针,就是做适合自己的事儿,做实打实、沉甸甸的事儿,有价值的事儿。” 作为创业导师和投资人,李征光除了关注项目的“硬科技”之外,还着眼于商业和技术的结合,真然资本的技术背景也让他们能够为被投企业提供更多技术上的支持,进而寻求途径,将技术项目真正应用到某个特定商业场景里去,这既让场景活起来又能使项目提升百倍效率。 李征光与他的真然资本似乎总能精准标靶创投中高危的“暴风眼”,并颇有前瞻性地巧避,这与他一再强调的“本质观”和“初心论”休戚相关。“尊崇自己内心的价值和呼唤,并将此种思维冠于创投中,这是资本时代的母题,但摆脱外在虚假的功利与认识事物最核心的价值之间是最难以持守平衡的,但这也是真然资本最想做的事”。 “精投深管”:回归投资本质 真然资本讲究“真孵化、真投资、真价值”,做到精投深管,在为项目解决资金需求的同时,亦提供智源、资源、平台以及对口的渠道和市场。 “不要只将焦点放于表面的‘现象’,而是要透过现象揪其本质。投资的着眼点在‘资’,即资产的内在价值,这是投资的本质思维”。 挖出了本质思维,那如何用它来分析创投?李征光多年的创投经验,以及“技术独角兽”的培育经历,使他获得了大量反复直面风险最本质一面的机会,而这些与众不同的经历,让他得出了独特的对于交易中投资与风险的认识与看法。其一,观时局,明晰你所处地域的创投环境,不管是创业还是投资,都需要切准地域规律,因地制宜。比如成都,与北上广的创投环境不同,成都整体创投环境还不够成熟,并未连成项目——资本——市场的完整链条,中间出现断层。那么,在成都进行项目的选择,就得预测项目进入市场后的可能性反应,预防踏入断层。其二是投资动机,动机与风险是有关联的,风险与收益又是一组关联,反应环扣而来。如果投资动机仅仅是为了赚取差价,对标的甚至都不了解,也不做研究,此种投机性投资行为风险极大,他认为更合适的方式是先看自己对标的长期价值的认可度,或者社会价值,通过资本投入支持该团队的长期发展,最后才可能收获资本与项目的双增值。其三,“投资”确实含有“运气”成分,但可以用一个更优雅的词来形容,那就是“博弈”,我们不仅要买“时机”,更要买“价值”。如果只看到投资有“运气”成分是不够的,还必须看到投资又不完全是“运气”。“运气”的时候,骰子朝上还是朝下都是1/2的机会,项目、公司是一个特殊的骰子,他的朝向在不同时期,朝上或朝下的概率是不同的,这由“政治、经济、资金、人性、突发事件”等客观和主观因素决定。 以真然资本为例,在有了前述求“真”思维与项目判别规则之后,又怎样做到“精投深管”呢?在投资立项前,真然资本从三个层面对项目进行分析: 1、虚的层面看技术和市场,即护城河与行业趋势; 2、实的层面看团队和创始人,为什么是他们最适合做这件事,而非别人; 3、逻辑层面看产品,到底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 经过这三方面的初步筛选,真然资本首先把准了“精投”理念,随后实行项目负责制,一个项目对应一位负责人,该负责人对投资项目进行深入管理,可调动公司所有资源为项目提供服务和帮助,也由此实现了“深管”。 估值之道:“取势、明道、优术” 对于项目估值,李征光划定了“判别线”:“估值”是对“价值”的现实要素、预期结果、信息指数的评估与博弈的过程,既是与“对手”的博弈,也是与“自己”的博弈。 在他看来,估值之道,即为“取势、明道、优术”。取势,把握市场形势,判断所在行业大势和政策导向;明道,要明确自己的战略规划和发展方向,并掌握其中的规律;优术,不断地提升方法,探索和积累实用的策略,积淀适合自己的经验,当然还要持续更新所需要的各种信息、知识、技能和手段。 “判断一个项目的估值,往往可从取势、明道、优术的维度来看,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市场空间与机会、竞争优势、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已有成绩、可复制性与可持续性以及团队专业与执行力。但是除了项目的估值,还有就是‘估人’,尤其是项目的‘领头羊’,其能力关系到整个项目的生存和发展。” “风口”下的陷阱 谈及当下蜂拥而动的“追风口”现象,李征光笑言“盲目从众的确是国人的习惯之一,并非风口不可追,只是不能盲追,一定要做自己看得懂、做得精的领域,赚趋势的钱,而不是被风口作了诱饵。风口不是追上的,而是等出来的,需要在一个行业深耕,机会来的时候才会有所准备。” 盲目追“风口”,实际上是创新乏力、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表现。这些年红极一时的行业无不具备一些共性。这些行业领域普遍具有进入门槛不高、可复制性强的特点。这些特点固然为创业者的进入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说明了同质化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现实。 盲目追“风口”,反映出创业者对市场和自身情况都缺乏细致深入的研究,那些已经卡位“风口”的成功者,一定不是盲追的侥幸,而是对供应链、产业链的深入认知和运作。 “如果把风口看作一种趋势,其实机会不在当下的热点,而在未来扩散的每个环节。” 放眼当下,所有的事物都在互联网化,那么还有哪些地方处于价值洼地?未来怎样进化?抓住这个机会,把还没有辐射到的地方做好,等到时机成熟时,你就会发现你在风口上。 创投圈的“分辨”规则 作为投资人,李征光回答过的最多问题便是“如何辨别项目好坏”? 每位创投人的阶段性标的不同,方法和侧重点都不同,他提供了两种参考方式。其一是“自我评估”,手里有什么,能够做什么,是否在掌控范围内,资源是否相互匹配,合作人是否与我价值相通。首先做好这一层的自我认知,才能进一步判断项目价值。其二是“下决定”,“自我认知”使得创投人明白,“投资”与“项目”是一件需要高亲密度的事,需要高质量的匹配链接才能出高效的合作,由此“自我认知”会为“决定”提供可考依据,是判别投资与否的重要一环。“一个选择项目但却不了解项目的创业者或投资者,其实是一个无法和项目亲密融合的人,从这个层面上说,新的创造会很难展开。” 资本“逐利性”与“道法自然” “资本都是逐利的,这是其本性,但不要认为逐利是贬义词,其实它是中性词,资本逐利性亘古不变,捧衰皆有,但不能否定其本性,此本性也就是自然之力,它是存在于资本市场中的自然规律,存在于实体经济中的自然之力,不然脱离了行业规律、行业本性的资本运作思维,会造成多层次的误判”。 资本“逐利性”的本质是资本的“自然之力”,这与李征光所推崇的“道法自然”本就是一种融合,同时他亦做了深化与核心解读,“无论是创业还是投资,其实都一样,回归初心,讲求本真,但这与资本的逐利性并不矛盾,逐利本身就是资本的自有规律之一,尊重规律并以务实的手法运用资本,就是道法自然与资本逐利性的共生”。 真然资本的创立,就是要让投资回归本质,以“价值”为引,拒绝浮躁和不务实。这也正是“道法自然”的最恰切印证。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