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鹰基金刘小鹰不可思议的天使投资进阶之路
从2012年成立老鹰基金,用自己的钱做天使投资,到第二期募资2亿元,两年间投出70多个项目,刘小鹰在不断的学习反思,并让机构管理走向专业化。 专业,是他非常强调的字眼。在老鹰基金内部,刘小鹰的投资法则被以管理系统的方式呈现出来,即使刚上手的投资经理也可以按照系统的项目打分提示,从赛道、模式、创始团队等几个方面对项目做出综合评分 这个过程像一次思维模式的复制扩张,让这个不足20人的小团队能够在统一的价值观下高效运转。 力排众议投资趣拿网络 “最牛的投资就是在别人不敢投的时候去押注。”刘小鹰喜欢冒险,这种不被看好的押注给他带来更大的成就感。 但其中并非没有章法。刘小鹰总结出一条原则:“看远不看近”,投资人必须有慧眼能看到远处的蓝图,而项目也必须有足够的生存和造血能力去等待三五年之后大风口的到来。 2013年,还处于学习阶段的他曾以200万元投资趣拿网络,当时这个在商场和办公楼宇投放快消品派发终端的创业公司由于资产过重而并不被资本看好。 “一台设备成本2万元,投放量只有十几台,用户需要关注趣拿的微博和微信官方账号,并进行转发宣传从而得到赠品券,之后到附近的终端免费领取该品牌的小样或试用装,项目盈利模式主要来自快消品牌的市场费用,设备上的广告收入占比很小。” 由于数据并不清晰,在商场尽调后,投资经理纷纷投出反对票。但刘小鹰有不同的看法。 在发展空间上,与创始人多次访谈交流后,他发现快消行业本身体量很大,“单宝洁一家公司一年的派发预算就有10亿元,全国这么多的新老快消品牌和SKU,加上移动互联网和O2O的渠道推广,肯定能颠覆传统模式”。 另一方面,刘小鹰了解到团队成员具有4A公司、快消行业和电信运营商背景,朋友背书人品也没问题。 鉴于以上两点,他独排众议,以200万元成为趣拿网络的天使投资人。而这个项目随后以超出意料的速度发展,并在2014年收支平衡,2016年盈利数千万,覆盖十几个主要城市。 刘小鹰透露趣拿在上半年刚刚完成新一轮融资,君联资本、厦门建发等基金参与投资,老鹰基金和几个原股东都追加了投资,并有望在近期递交IPO申请,如果上市成功,老鹰基金的账面投资回报将以数百倍计。 问及当时的投资心态,刘小鹰坦言“一点儿也不担心”。对自己确定的部分足够自信是他的风格之一。他曾在朋友圈中摘录出巴菲特女儿对这位投资大鳄父亲的评价:“他有自己内部的评价标准,这个评价标准从来不会受到到其他人的影响。”刘对此心有戚戚。 建立一套自己的评价标准,这是刘小鹰在成长为一名专业天使投资人道路上的重要求索。他习惯总结和反思,并会将这些思考写在笔记本上。如今,他开通了个人的微信公众号,内容多涉及自己在天使投资上的心得体会。 1234法则 前三年用自己的钱投,刘小鹰在收获近8倍投资回报的同时,也总结出了一本投资心经,他称之为“看赛道、看模式、看人的1234法则。” 如从2012年开始布局的互动视频领域就源于刘小鹰对赛道的判断。“未来3到5年内是否有潜力成为千亿级的赛道、项目是否有估值10亿美金的潜力、能否成为细分领域的前两名……”,在这些问题的层层追问下,自2013年开始,老鹰基金在在线娱乐和互动视频领域押注了十几个项目,其中包括已挂牌新三板的影谱科技以及获得微博战略投资的亿幕等。 而在团购、共享大火的时候,他却没有出手。刘小鹰介绍老鹰基金只关注风口期在五年以上的项目,而不是那些一两年就变冷的领域。所谓5年以上的赛道是指不管是在技术上还是商业模式上有真正的创新甚至是颠覆,而能够长期存在的新赛道,比如两年前流行的O2O。“线上线下结合本身就是5年以上的事情,但是当时很多人把上门服务这件事等同于O2O就不对了,于是创造了很多不能持续的上门美容、美发、洗衣、洗车、维修、做饭等风口创业项目,最后纷纷倒闭收场。” 但判断也会随着实际情况的发展而变化。去年,在共享单车之后,资本扎堆共享充电宝,刘小鹰并不看好,但近期,他则准备出手一家共享充电宝领域的头部公司。“去商场、餐馆,发现大家经常会询问商家可不可以充电,说明需求是存在的,且这是一件多方获利的事情,关于使用频次的数据也已经跑出来了。”他认为现在入局也为时不晚,估值还可以接受。 谈到估值,刘小鹰展示出了克制的一面。“去年看好共享KTV项目,但接触时估值太高了,还是选择不参与。”对于高出心里底线的项目,即使再喜欢,刘小鹰也尽量不去碰。他对利润空间有着敏感的判断,“好项目有很多,这是一个长期的游戏,不必纠结于一个项目”。 明白自己投什么、怎么投、投哪个阶段,这些框架成为刘小鹰把握项目的尺寸,尺寸之间,才不会出大的差错。 “回归项目本身”是刘小鹰在摸索阶段踩坑之后的总结。他曾在投了若干户外电商之后战略投资了一家电商代运营项目,“从项目本身来讲不该投的,但当时处于投资组合的考虑,希望它能帮大家把流量做起来”,但事后项目的发展却不尽人意。他反思还是应该以1234法则去对项目进行把关,只投那些综合得分过关的项目。 投资流程化 为将这一套经验方法快速复制,刘小鹰想了很多办法。他将老鹰基金称作自己的第二次创业,机构也要不断的走向专业化、流程化。 他编写了一份访谈纪要模版,投资经理人手一份,其中涉及四个大问题,包括项目愿景、市场规模、项目核心、创始团队等。每个大问题下分诸多小问题,以进行拆解。每个小问题的描述甚至规定了字数范围,需要一一填写。 但这还是不够直观,2016年开始,他在老鹰基金的内部管理系统中内嵌了过往总结的投资逻辑,以打分评级模块的形式呈现出来。 评分标准遵循刘小鹰看赛道、看模式、看团队的1234法则,一级页面分为十个大问题,如市场规模、产品特点、CEO综合评分、估值性价比等,点开每一条评分,又会跳出拆解为详细标准的二级页面,如产品特点被分解为10个小问题,包含设计外观、体验、使用频次等诸多细节。对每个小问题的评分汇总成为一级页面大问题的得分,而一级页面十个问题的综合得分则成为项目的整体评分。 评分并非一成不变。随着项目BP、业务、财务数据等的实时更新以及与创始团队的约聊情况,负责项目的小组会组织对项目的二次评分,以更新项目状态。 在天使投资机构,平衡个人商业直觉与集体判断是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这套SaaS系统则提供了更加高效的选择。刘小鹰曾接到一个出国留学的项目,出于朋友介绍和背书,他给项目打了一个80分可以立项的门槛,同时推给投资经理们去访谈,结果团队对项目的打分结果并不理想。刘小鹰不信,又派出第二波投资总监和合伙人去访谈,回来的打分结果也不太好,他最终选择放弃这个项目。“如果是个人投资行为,出于朋友保荐、保本回购的情面和条件,也许会投资,但与团队配合,我选择相信系统所呈现出的团队选择。” 此外,老鹰基金内部有一条标准,根据评分将项目分为SAB三个等级,S级领投、A为跟投、B则继续观察。内部评分差异过大,出现分歧,项目会被送上投手会进行表决,三比二就可以通过。 每一个项目进入老鹰基金的内部流程之后,如同被送上流水线,需要通过固定的步骤层层把关,这个周期大约在两周到一个月左右。 “这样能让年轻的投资经理快速上手,尽量避免犯错。”刘小鹰认为除了对项目进行筛选,这个过程也是投资经理的自我培训。他介绍时常听到创始人反馈,说老鹰基金的投资经理问的问题都很犀利,难以招架。 目前,这个十几人的小团队已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投出70多个项目,其中只有一个清算,其余全部存活,有75%的项目进入了下一轮。 而刘小鹰仍保持着记录的习惯,“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他的投资理念仍在不断进化,老鹰基金也正走在成长的路上。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