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合资券商:中金公司一枝独秀 高盛高华业绩变脸
中金公司:投行“老大”难撼动 中金公司是内地第一家合资券商,早在1995年8月即已成立。 由于中金公司的特殊地位,从其诞生起,投行业务就经营得风生水起,在所有券商排名中,曾一直稳居冠军宝座,可谓独领风骚。虽然IPO重启后,中金公司承销收入在券商排名中下滑,但其国际投行业务优势明显,“老大”地位依旧难以撼动。 大盘股IPO的获益者 IPO重启以来,7家合资券商分享了27.8亿元的承销收入。其中,中金公司揽入承销与保荐费用18亿元,不仅高居合资券商之首,而且在所有券商排行中列第3位。 尽管中金公司去年从冠军宝座跌落,但仍然是新股重启以来的获益者。 中金公司共保荐承销了8家公司的IPO。其中,有7家为大盘股,共为其带来16.9亿元的承销收入,占比高达94%,此外,在创业板上市的东方财富为其带来1.09亿元的承销收入,合计获得保荐承销费18亿元,占到7家合资券商总承销费的64.7%。 其实,单看承销IPO项目的数量,中金公司远逊于平安证券、国信证券等中型券商,但历年来的承销与保荐费用的排名,该公司均名列前茅,这主要缘于中金公司承销的项目通常是大型优质国企。 以2009年为例,当年,承销家数最多的是平安证券和国信证券,分别为13家,而中金公司只承销了3家IPO项目,但其承销保荐收入却比平安证券和国信 证券加起来还要多3亿元。中国建筑、中国重工、中国北车三家大型国有企业的IPO使得中金公司的承销保荐费收入以10.1亿元总排名第一。 不过2010年,中金公司却从之前的第一名跌到了第七名。根据WIND统计数据,2010年,中金公司承销及保荐收入为7亿元,较2009年的10.9 亿元下降35.8%,因为2009年6月IPO才重启,也就是说,中金公司2010年全年承销及保荐收入不及2009年半年的收入。 业内人士分析,中金公司去年排名下滑是大势所为。去年,受益于创业板和中小板IPO的火爆,不少中小券商投行业务成倍成长,而相对而言,主板市场显得颇为冷清。因此,中金公司这类主要做大盘股的券商业绩就相形见绌。 “特殊”的中金 中金公司是内地第一家合资投资银行,早在1995年8月即已成立,注册资本为1.25亿美元。该公司拥有其他竞争者不可比拟的政界关系,这从其客户就可 看出。公司创建历史远较其他合资证券公司长,因此中金公司的市场表现是合资券商中的特例,在合资券商中并不具有代表性。 中金公司完成的首个大型项目,便是中国电信(香港)(现中国移动)42亿美元的海外首次公开发行,时间是1997年。2004年,公司成为国内首批获保荐资格的券商。2007年,中金公司被中国证监会评定为A类AA级券商,同年,公司获批开展直投业务。 此外,中金新加坡子公司于2009年7月正式开始在新加坡资本市场开展业务。2010年10月18日,中金联合承销了亚洲最大的现代物流设施提供商之一 普洛斯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IPO规模高达39.14亿新元(约合30亿美元)。这是新加坡市场自1993年以来最大的IPO,也是中金第一次全面参 与的非中国公司的海外IPO项目。 中金公司股票及债券承销家数和金额几乎每年都名列前茅。据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2007年、2008、2009年,中金公司股票及债券主承销家数分别排名全行业第3位、第8位和第2位;股票及债券承销金额分别排名全行业第1位、第2位和第2位。 2010:中金的“分手”年 正因为中金公司在行业里的特殊地位,因此,它的一举一动十分惹人关注。 去年11月26日,备受关注的摩根士丹利转让34.3%中金股权的交易正式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至此合资券商双方15年的牵手之路走到尽头。 按照大摩的初始入股的3700万美元计算,如不考虑历年分红,大摩这笔投资的回报约为19倍。 大摩与中金的结缘,注定是中国证券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1995年,大摩成为第一个与中方机构合资成立投资银行的外资金融机构。在“蜜月期”,大摩曾帮助中金迅速成长。 但是,随着“蜜月期”过去,大摩在中金公司的重大决策上逐步被边缘化。而大摩入主中金的初衷是希望将中国投行业务变成其全球业务的一部分。 2007年,大摩跟华鑫证券签订了设立合资证券公司的协议,由于中国证监会相关规定,外资公司仅能在国内成立一家合资券商,因此大摩计划出售中金股权。去年3月,大摩出售所持中金股权取得阶段性进展。随后,在11月26日获批。 12月8日,摩根士丹利正式宣布,已获得所有所需的监管部门批准向德太集团(TPG)、KKR、新加坡政府投资有限公司以及大东方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出售所持有的中金公司34.3%的股权,预计将实现约7亿美元的税前收益,该笔交易预计将于年底前完成。 中德证券:目标瞄准第一团队 在去年合资投行收入和市场份额普遍下滑之时,2009年7月才开业的中德证券,已尽显黑马之势。 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专访时,中德证券CEO王仲何表现得很谦虚:“我们是行业的新兵,还有很多要学习的。”不过,从中德证券去年的业绩看来,这家成立仅一年半的合资券商,已经开始向国内投行第一团队进发。 四因素塑造成功模式 WIND资讯统计显示,从IPO重启到2010年底,中德证券揽入IPO保荐承销收入3.06亿元,在合资券商中仅次于中金公司。2011年伊始,中德证券作为联席主承销商参与了华锐风电的首发,这是中德证券的首个大盘股IPO项目。 王仲何将中德证券的成功模式总结为:股东支持+团队合作+策略得当+市场表现。 2009年开业以来,中德证券各项业务迅速开展。“前期的准备、框架的搭建花了很多精力,也做了很多考虑和安排,正是因为如此,中德证券一启动就可以开始运作,在这个过程中滚动发展。”王仲何表示。 “我们选择项目时不拘泥于大小,一旦接下来,不管大中小都要把他做好,这也是中德证券务实的风格。”他说道。 王仲何告诉记者,中德证券的总体策略是选择优秀的企业,但并不纯粹看企业的规模,而是综合考虑企业的业绩、未来的成长性和行业地位。 在中德证券之前,国内有部分合资投行因为中外股东双方在管理上分歧、控制权上的争夺而陷入停滞状态。 对此,王仲何表示,“中德证券的管理是专业化管理,在公司的文化建设上,是一个平台、一个团队、一个品牌、一个公司。股东的利益、客户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要体现在中德证券这个平台的发展上。” 一位熟悉中德证券的人士向记者透露,中外双方的目标一致并充分发挥了双方的优势是中德证券成功的主要原因。 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王仲何也多次表示感谢股东的支持。 实际上,在中德证券成立之前,山西证券和德意志银行已进行了两年的有效谈判,在谈判的同时,项目储备工作也在同步进行。在成立合资券商后,山西证券自身 投行相关业务已经停止,原有投行人员加入中德证券这一新平台。另外,由于中德证券是德意志银行在中国进行本土投资银行业务的惟一渠道,因此,也获得了外资 股东的百分百支持。 从项目执行到组织框架,德意志银行都下了很大力气来调动其全球网络和资源支持中德证券的发展。中德证券之于德意志银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投资,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财务投资。另外,山西证券及其股东国信集团的高层也曾亲自出马支持中德证券的业务开拓。 股票与债券市场齐发力 据统计,2010年全年IPO数量达到349家,其中创业板上市家数高达110家,中小板发行数量高达200家。从中德证券已承销的首发项目来看,除华锐风电外,均为中小板、创业板公司。 王仲何表示,今年中德证券大中小项目都会争取,但是由于一些大中型项目的培育、跟进和服务周期较长,相对而言中小项目快一点。他表示,中德证券现在的策略是大中小结合、长中短搭配,希望找到一个相对平滑、好的模式。 中德的眼光是锁定一家企业的发展,并不是按大中小机械地分类,关键看重企业的成熟程度和增长潜力等。他表示,今年中德证券希望在大项目实现点的突破,在中小型项目上,公司希望能在面、线上突破,即在一个区域,或一条线上一两个行业做到不错。 目前中德证券在机械制造行业、高科技、金融、新能源、农业领域都有涉足。王仲何表示,未来中德证券还希望在消费等其它领域有所突破。 “我们希望团队能够培养出在行业独特的判断能力,慢慢地在一些行业深入下去。同时,我们也在鼓励我们的投行家们要一专多能,在一两个行业有独到见解,成为所在领域的专家。” 目前,不包括债券部门在内,中德证券拥有投行人员80人左右。作为一家正在高速成长的合资投行,王仲何表示,“我们非常看好这个市场,作为一家新成立不 久的投行,犹如一张白纸,可画最美的画,可写最美的字,可以指点你的江山,中德证券将在快速发展中根据需要吸引人才。” 统计显示,中德证券2010年共完成7单债券发行,其中包括去年商业银行的首个次级债——华夏银行44亿次级债,以及去年国内最大的企业债——中石油200亿债券的发行,中德证券是唯一入围主承销商团队的合资券商。 “和股票市场不同,我们在债券领域是高起点。”在谈到债券业务时候,王仲何无不自豪地说。 债券市场是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市场,更需要专业化的服务,中德证券的外方股东德意志银行则在这个领域名列前茅。彭博数据显示,德意志银行去年以1760亿美元的承销金额晋升为全球第二大债券承销商,在亚太地区,德意志银行也已蝉联三年的榜首。 据了解,中德证券在开业之初,就开始做债券项目,从2009年副主承销到2010年主承销,债券业务有了跨越性的进展。这期间离不开股东双方的鼎力支持,不仅体现在项目介绍上,同时在经验分享和技术支持上都给予了中德大力的帮助。 “现在我们是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两条腿走路。”王仲何表示。 瑞信方正:高科技领域见长 2008年12月底,瑞信和方正证券建立了合资证券公司,瑞信持有合资公司33.3%的股权。此时,距离上一家合资券商瑞银证券获批成立已有三年之久,封闭已久的证券行业大门再度向外资开启。 瑞信方正证券是2007年12月28日中国证监会修订《外商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后,首家获批设立的证券公司。 根据《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的规定,在合资券商设立方面,不仅外资对象范围扩大, 而且内资券商参与的范围也在扩大。其中,非上市券商可以与境外 投资者合资,上市券商也可以与境外投资者合资;并且,上市券商与境外投资者合资后,业务范围可以不变。中国证券业对外开放的力度明显加大。 成立合资券商是方正集团金融资产版图扩展战略规划的一部分。据了解,方正集团旗下拥有方正证券、瑞信方正、方正期货等金融企业,业务范围覆盖投行、证券、期货、信托等金融领域。 而外方股东瑞士信贷的中国全牌照合资路径也已十分清晰,在宣布与方正证券成立合资公司从事投行业务的同时,瑞信进一步透露,希望在中国法律法规允许时, 能够在国内机构经纪和财富管理等领域拓展建立战略联盟,适时向监管部门申请拓宽合资公司的经营范围。按双方的合作协议,瑞信集团会在机构建设、公司融资服 务、产品开发、客户和管理技能、业务战略、研究成果、控制和合规、人力资源管理等主要的业务领域方面,为合资公司提供管理和技术支持与服务。 瑞信方正2009年1月1日正式开张,IPO实际上做得并不多,基本以债务融资为主。证券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瑞信方正以95.28亿的股票 及债券承销金额,在全行业排名第25。根据Wind资讯统计,2009年下半年IPO重启,但瑞信方正在IPO承销收入上颗粒无收。 2010年,据统计,瑞信方正IPO承销收入9182.55万元,排名第34位。其保荐承销的2家公司均登陆创业板,世纪瑞尔、顺网科技分别为其揽入4882.55万元、4300万元承销费。 方正集团在高科技领域的经验以及瑞士信贷为高科技企业提供投行服务方面的成绩,使瑞信方正在高科技公司领域有所斩获。瑞士信贷长于为高科技公司提供投行服务,中国很多高科技企业都是由瑞士信贷做主承销商在海外上市,包括百度、新东方等。 瑞银证券:关注高端中小项目 当大摩、小摩拿到合资投行牌照,摩拳擦掌准备进军A股承销市场之际,进入中国市场近5年、身处国内投行第一序列的瑞银证券,已在思考下一步的战略。 瑞银中国区主席兼总裁、瑞银证券董事长李一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2011年,瑞银将合理配置资源,加大对高端中小项目的关注。 “读懂中国市场”几乎是李一每次在接受采访时都要提到的关键词。6年来,在这位足球运动员出身的银行家的带领下,瑞银在中国市场上稳扎稳打,不断取得进步。 有评论说,瑞银赶上了最好的时机:在处置国内券商风险资产时被引入,成为为数不多拥有全牌照的合资券商;拿下QFII第一单;在中国国企IPO大潮中大显身手。 在进入中国的第5个年头,瑞银证券在思考未来新的发展。 2009年IPO重启后,瑞银是第一批开展中小项目的券商,但是在2010年,中小项目方面却未有建树。对此,李一对记者表示,“我们十分关注市场变化,对于高端的中小项目,瑞银在2011年将增加资源投入。” 他表示,瑞银国内投行团队2007年中才开始运作,目前团队有100多人,和一些券商动辄五六百人的投行团队相比,瑞银更需要有战略、有重点地发展不同 的业务。前几年,国内市场大项目资源较为丰富,自然成为业务发展的侧重点。而未来,中小项目将是加强的方向之一。不过,根据瑞银多年坚持的稳健风格,在项 目选择上一定会坚持高质量。 “100多人的投行团队,规模并不大,但如果按照人均创造的价值来看,瑞银肯定是排前几的。”李一表示。 “有时候,发展太快容易产生问题。在发展阶段忽略风控,对公司来说是致命的。”作为拥有150年历史的百年老店,瑞银在中国的每一步都走得倍加谨慎。“我们要追求的是长期发展,因此希望保持比较好的节奏,同时注重公司的声誉。” 李一表示,IPO承销只是投行业务的一部分,在华尔街等成熟市场,IPO占投行整体业务比重并不大。瑞银在兼并、重组、收购、增发、配股等业务方面均有建树。 根据Bloomberg的统计数据,瑞银2010年共主承销了9宗企业债券(含公司债券)项目(16只品种),市场份额6.1%,行业排名第四。在公司债承销方面,瑞银更是以全年主承销了5宗项目(10只品种),市场份额34.12%,行业排名第一。 根据一项研究结果,全球投行每年的人才流失率在16%,而在亚太地区这一数字会更高。去年,瑞银经历了包括蔡洪平在内的一些员工的离职。对此,李一表 示,投行业务部门中IBD的人员流动本身就相对其它部门较高,但其他的诸如证券、固定收益、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等部门人员均保持了稳定。 “今年我们会扩大员工规模,同时注重人才的培养,尤其是中层队伍的建设,瑞银现在在香港设立了瑞银金融大学,另外,每年也会送员工到中国香港、纽约学习。”他说道。 作为国内目前为数不多拥有全牌照的合资券商,瑞银目前已实现投行业务、财富管理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的全面经营。李一表示,国内目前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瑞银会在遵守中国现有法律规定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搭建平台。 “我们会定期举行内部会议,有专题会议和中国管理委员会例会。对于同一个客户,在法律、法规与监管允许的范围内,不同的业务板块可以进行协同,这就体现出了全牌照的优势。”李一告诉记者。 另外,李一透露,今年瑞银将争取完成本地法人银行的转制工作。 李一告诉记者,“瑞银一直在平台建设、业务开展和本土文化的形成方面努力,包括更深入地去理解中国市场,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谈到未来几年的目标,李一表示,从中长期看,瑞银的目标是保持在国内投行第一团队的位置。 大摩联姻华鑫从头再来 海际大和为生存奔忙 大摩:作别中金联姻华鑫 随着中国农历兔年的来临,摩根士丹利(以下称“大摩”)也迎来了在中国新的发展阶段。虎年末,大摩在中国做了两件事——挥手作别合作了15年的中金公司,转身与华鑫证券联姻,成立新的合资投行。 2010年的最后一天,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与中国国内企业合资组建的合资券商公司全部获批,合资公司的经营业务范围包括中国市场的股票(包括人民币普 通股、外资股)的承销及保荐,以及债券(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的承销、保荐及自营交易,及证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5年后可开展证券经纪业务。 大摩出售中金股权,为其与华鑫证券合资铺平了道路。 合资公司为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将在上海注册成立。华鑫证券在合资公司中持有三分之二的股权,而摩根士丹利持有三分之一股权。 除了上述的股票和债券业务,大摩对去年刚刚上市的股指期货也抱有极大的兴趣。 据了解,1993 年,摩根士丹利成为最先在中国设立分支的西方投资银行之一。 1995年,摩根士丹利与中国建设银行共同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证券公司——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金公司)。 1997年,中金成功参与了中国电信(香港)(现中国移动)42亿美元的海外发行。此后,中金几乎从未缺席中国大型企业海外发行:电信、能源、金融、保险、医药、基建、汽车等行业龙头的海外IPO项目,其中大摩参与近一半。 亲密关系只维持了最初的5年。2000年后,大摩逐渐退出了中金管理层,成为纯粹的财务投资人。此后,大摩被逐渐边缘化,终于放弃并决定退出。 2006年,摩根士丹利成为首家在中国拥有全资商业银行牌照的外资银行,即摩根士丹利国际银行(中国)。 2007年,大摩启动出售中金股权的程序。与此同时,成功谈妥与华鑫证券的合作,同年12月9日,双方签订战略入股协议。但之后碍于证监会随之发布的外资参股证券公司的相关规定,大摩不能同时在中国持有两家合资公司的股份,即参股华鑫就必须退出中金。 2008年,摩根士丹利宣布入股杭州工商信托。同年,摩根士丹利和华鑫证券联手成为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的主要股东。此外,大摩还活跃在其它与中国有关的业务领域,其中包括并购咨询、海外融资、固定收益和商人银行等。 此后,大摩重新启动了因金融危机而耽搁的股权出售。2010年5月,证监会正式受理了中金公司股权变更申请材料;11月8日,证监会收到中金的正式股权变更申请;据中国证监会网站的公告显示,11月26日大摩出售中金股权事宜获批。 摩根大通:合资公司有望二季度开业 在经历了5年的等待后,摩根大通终于将期盼已久的合资券商资格收入囊中。 今年1月,摩根大通宣布,已获中国证监会批准,与第一创业证券建立合资证券公司。合资公司名为“第一创业摩根大通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第一创业证券将持股67%,摩根大通持33%。其总部将设在北京,从事中国国内的证券承销业务。 摩根大通中国区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邵子力表示,这一合资公司的建立将为摩根大通在中国的业务拓展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据了解,目前在合资公司人员配备方面,现有第一创业投行团队将整体平移到新公司,目前大部分人员已到位。由于公司最终成立还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摩根大通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合资公司有望在今年二季度筹备完成开始正式运营。 去年中国A股IPO市场规模近4,900亿元,在全球排名第一,无疑对还未取得牌照的外资投行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近年来,摩根大通在中国的业务开展颇为迅速,2003年获得QFII资格,2004年成立了合资资产管理公司上投摩根,2007年在中国境内注册成立本 地法人银行,2008年,合资期货公司摩根大通期货有限公司获批在中国境内开展期货经纪业务。到现在拿到梦寐以求的合资投行牌照,摩根大通在华已拥有较全 的业务条线。 摩根大通亚太区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度琪明(Gaby Abdelnour)表示,合资券商的成立将为摩根大通在中国蓬勃发展的资本市场中谋求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从与第一创业在2010年6月份签署合资协议,到最终获批,历时半年时间,但为了获得这张A股承销牌照,摩根大通已等待颇久。 实际上,摩根大通是较早在中国寻找合资机会的国际投行。2005年,摩根大通曾与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谈判,希望能联手购买陷入困境的辽宁证券49%股 权,但这一计划最终因为最后未通过监管层的批准而流产。而同期瑞银证券则通过参与重组北京证券,成功获得A股市场牌照,并在中国国企IPO中大展拳脚,跻 身国内投行第一团队。 入股辽宁证券失败后,摩根大通再度寻找潜在合作伙伴,这次渤海证券进入其视线,不过,在经历了两年漫长的谈判 后,最终仍是合资未果。此后,摩根大通开始了漫长的寻找和等待,直至去年与第一创业签署协议。而在期间,瑞士信贷以及德意志银行则先后同方正证券和山西证 券成立了合资投行。 去年6月9日,摩根大通宣布与第一创业证券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双方将合资成立一家在中国内地证券市场运营的证券公司,旨在开展承销业务。从签署协议到获批虽然只有6个月时间,但为得到这张牌照摩根大通已耗费了5年。 虽还未正式开业,摩根大通显然已对这家合资投行抱以厚望,摩根大通高层曾表示,与其他合资券商的外方股东一样,摩根大通未来将利用在人才、系统以及风险管理的专长为合资投行提供帮助。同时,将合资投行的业务与摩根大通香港、上海以及纽约分部组成的大业务部联系起来。 海际大和:被遗忘的合资券商 在2010年第一个月底,合资券商海际大和终于迎来了成立5年来的第一单IPO。 2010年1月26日,证监会发布公告,上海康耐特光学股份有限公司首发申请获创业板发审会通过。在康耐特光学招股书申报稿上,海际大和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海际大和)的名字悄然出现在主承销商位置上。 作为中国入世后诞生的第3家合资券商,海际大和的中外方股东并非出身名门,实力在业界都不算强大。 2004年11月开业的海际大和这些年几乎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公开资料显示,这家由上海证券与日本大和证券组建的只经营证券承销业务的合资券商,除股改项目外,在新股发行、增发、配股等主要证券承销业务中一无所获。 2004年11月,海际大和正式挂牌运营,注册地为上海,注册资本5亿元人民币,上海证券、日本大和证券分别占注册资本的67%和33%。 2005年4月,海际大和登记注册为保荐机构,控股股东上海证券的投资银行业务全部并入其中,上海证券在保荐机构名单中被注销。同年5月,股权分置改革启动,新股发行、增发、配股等主要证券承销业务被临时叫停。 海际大和的中资股东上海证券投行基础薄弱,日方股东也不算太强大,先天不足,后天又营养不良。海际大和成立后又只能从事股权分置改革保荐业务。 成立后的3年内,海际大和可以说是颗粒无收,直到2007年该公司才获得一单债券承销。随后,又陆续做了几个债券承销的项目,但其在IPO、增发和配股方面,仍是空白。 据了解,海际大和自成立以来就业务量不多,保荐代表人更是居于合资券商末端,同时流失也很严重。 海际大和2007年2月曾做过一次较大规模的招聘,欲招聘保荐代表人6名,此后陆续在招人,但是效果不显著,而且仍有保荐代表人因无业务可做而陆续流失。 此后,海际大和中方外方股东闹出“离婚”风波。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从2007年4月至12月的三个季度里,日本大和证券纯利润减少了11.3%,为593亿日元。而大和证券在3月底结束的会计年度,其第四季净损129.3亿日元,5年中首次出现季度亏损。 此外,有分析人士称,双方对管理层控制权的争夺和外资投行水土不服理念不同等因素,大和证券欲从海际大和证券撤资。 而从2007年3月到2008年5月,海际大和的高管职责分工就进行了4次调整。 令人惊奇的是,在2007年全行业大丰收时,海际大和的2007年度财报却显示,因为没有在新股发行、增发、配股等主要承销业务中有所收获,公司当年实现证券承销收入仅约151万元,竟不及营业收入中700多万元利息收入的1/4。公司竟然出现2338万元的亏损。 不过,虽然海际大和自成立以来业务发展一直不顺利,而上海证券的母公司上海国际集团的换届和大和证券总部的次贷危机又加速了这一进程,而且还闹出了股东“离婚”风波。但去年海际大和终于迎来了其IPO的首单,或许这是他的一个新起点。 财富里昂:业绩开始回暖 财富里昂(原华欧国际)创造过很多第一。它是中国加入WTO后首家获准设立的中外合资证券公司、首家规范批准的多牌照合资券商,它曾开创了两地上市公司 合并的先例,也曾因成功发行沪深两市首只无担保公司债券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独立顾问和保荐机构开启了中国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新纪元。 它也曾居A股发行家数排名第一、人均利润排名第一,并连续5年实现盈利。2008年,它跌入低谷,但现在,它正在慢慢地走出底部。 投行业务走出U型底部 2004年是财富里昂成立后的第一个完整业务年度,这一年,财富里昂的业绩是辉煌的。 据资料显示,2004年,财富里昂完成岳阳纸业、新五丰、华帝股份、威尔科技、株冶火炬等5单IPO和振华港机、特变电工等2单再融资的主承销和保荐。按A股发行家数计,在业界排名第一。 2004年12月财富里昂担任主承销商和保荐机构的上海振华港口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A股增发。由于采取了诸多创新因素,发行方案推出后,受到了机 构投资者的热烈追捧,网下开放35分钟即已经认购完毕。最终网下机构投资者超额认购88倍,冻结申购定金210亿元,代表申购资金525亿元,成为 2004年证券发行市场的一道亮点。 同年,财富里昂还以人均创利52.43万元的业绩,在中国证券公司中人均利润排名第一。 第二年,财富里昂再接再厉,完成16单股权分置改革项目,位居券商行业领先水平。其中,最可圈可点的是其担任股权分置改革首家试点企业三一重工股份有限 公司的独立顾问和保荐机构,并最终以93.44%的高赞成率顺利通过股改方案,这一事件甚至开启了中国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新纪元。 2007年,财富里昂担任保荐人、主承销了潍柴动力A股公开发行,开创了两地上市公司合并的先例,为H股公司回归A股市场开创了新的成功案例。本年度, 其还完成了株冶集团、风帆股份、七匹狼等多单A股发行主承销,以及中海集运等债券主承销项目。截至该年底,财富里昂连续5年实现盈利。 该年8月31日,因其成立以来的优秀表现,财富里昂获得由中国证券业协会授予的“创新类券商”资格。 但在2008年,随着A股市场进入熊市,财富里昂的投行业务跌入谷底,当年,财富里昂虽作为保荐人与主承销商,成功发行沪深两市首只无担保公司债券(“中联重科公司债”)。但其首发项目却颗粒无收。 在接下来的两年,财富里昂的投行业务虽有所回升,但仍然未重现往日风采。 2009年,财富里昂首发项目仅有神开股份一单,揽入承销与保荐费用2154.18万元,排名第30位,当年参与首发项目的券商为38家。 2010年,财富里昂承销家数较上年有所上升,为3家,它们分别是:嘉麟杰、广田股份和亚夏股份,3家公司共为财富里昂带来承销与保荐费用1.54亿元,使其当年在58家参与首发项目的券商里排第28位。 WTO之后的首家合资券商 财富里昂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获准设立的首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注册地在上海。 2002年12月18日,中国证监会证监批复,批准财富里昂设立。 2003年4月25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和法国总理拉法兰(Jean-Pierre Raffarin)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合资公司运营协议的签字仪式,标志财富里昂的正式成立。同年5月26日,财富里昂正式运营。 值得一提的是,财 富里昂成立当年,即实现收入相抵,并略有盈余。 财富里昂原名华欧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于2009年12月2日正式更名为财富里昂证 券有限责任公司。它是中国大陆第一家获得A股、B股及人民币债券承销资格的合资券商。2008年6月14日,财富里昂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取得证券投资咨询业 务和A股经纪业务许可,成为中国加入WTO后,首家规范批准的多牌照合资券商。这成为我国证券行业对外开放的标志性事件。
2010年是国内投行的丰收年。据统计,去年国内IPO承销收入增长逾两倍达170亿元,但在这场IPO盛宴中,合资券商却收获无几,其中,高盛高华更 是在A股IPO中颗粒无收。而仅仅几年前,高盛高华还风光无限。2007年,高盛高华承销保荐费用收入高居行业第6名的位置。 有业内人士认为,造成这一情况是因为其控股方高盛更看重对在华业务的控制权,缺乏“本土化”举措,因而在A股市场拓展的灵活性上存在不足。 投行业绩耐人寻味 高盛高华成立于2004年12月,2005年11月获得保荐人资格,目前其主要提供投资银行服务、收购兼并等财务顾问服务和一些经纪业务等。 2010年,高盛高华投行业务急剧下滑,颗粒无收,而就在上一年,其在首发承销项目中还以1亿元排名第13。 有趣的是,翻查高盛高华成立以来的投行业绩,颇有规律可循。自公司获保荐人资格以来,公司IPO业务总是在一年吃零蛋,下一年业绩飙升中轮回。 2006年公司没有承销IPO项目,2007年高盛高华业绩飙升,全年承销首发项目2个(中国平安(601318)和宁波银行(002142)),联席 保荐1家,公司当年承销与保荐费用超过3亿元,排名第6。而到了2008年,公司竟又没有IPO项目了。算下来,5年时间,高盛高华只承销保荐了首发项目 3个。 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由于高盛高华的投行业务与在香港的高盛(亚洲)同属一个团队与平台,因此在这种全球运作的模式下,合资券 商本身具有的独立性和决策权相对有限,较难发挥本地化优势。而如果高盛高华的中国投行业务今后不再隶属于高盛(亚洲),成为类似高盛日本分公司这样的独立 实体,直接向纽约总部汇报,或许能进一步提高公司内部的决策效率,推动高盛高华的市场业绩提升。 强大的控股方 高盛高华是由高盛集团和其在中国地区的战略合作伙伴北京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高华”)共同出资组建的,公司总部设在北京。其中,高盛公司有33%的股权,高华公司有67%股权。不过,业内人士称,高盛才是高盛高华的控制方。 高盛与摩根大通、美银美林被称为后金融危机时代主宰美国投行界的“三巨头”。 1994年,高盛开始进驻中国内地,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开设代表处。高盛也是第一家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B股交易许可的外资投资银行,及首批获得QFII资格的外资机构之一。 高盛在中国的股票和债务资本市场中已经建立起非常强大的业务网络,并在中国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以及参与国际资本市场交易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过去的十年中,高盛一直在帮助中资公司海外股票发售中占据领导地位,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交易包括:中国移动通信于1997年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 售,筹资40亿美元,成为亚洲地区(除日本外)规模最大的民营化项目之一;中国石油于2000年3月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29亿美元;中国银行于 2002年7月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26.7亿美元;平安保险于2004年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18.4亿美元;中兴通讯于同年进行的香 港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4亿美元,这是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A股公司;中国交通银行于2005年进行的海外上市项目,筹资22亿美元,成为第一个在海外上 市的中国国有银行;以及中国石油于同年进行的后续股票发售,筹资27亿美元。2006年,高盛还成功完成了中海油价值19.8亿美元快速建档发行项目以及 中国银行111.9亿美元H股首次公开上市项目。这是至发售日中国最大以及全球第四大的首次公开上市项目。 不过与中金公司、瑞银等强劲对手相比,高盛在中国的投行业务的表现只能说是中规中矩:2009年,除了A股市场上招商证券的IPO,该公司还完成了包括中国太保、盈德气体、恒大地产、宝龙地产、花样年在内5家中国企业的港股IPO。 当年,高盛为中国企业完成的股票再发行与可转债项目却较IPO项目出色,该公司完成了9宗海外增发与可转债交易,集资总额超过50亿美元。此外,高盛还为6起中资企业参与的大型并购项目提供财务顾问服务,交易累计金额达69.7亿美元。 但与其全球投资银行业多年来的王者地位相比,高盛在华合资投行高盛高华近年来的表现不如主要竞争者中金公司、瑞银证券。而如何发挥高盛全球业务优势,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两者之间取得平衡,进而赶超瑞银证券、中金公司等强劲对手,是高盛高华未来业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华英证券:RBS拓展中国业务的平台 2010年11月,苏格兰皇家银行(RBS)与国联证券公司决定合资组建证券公司。 早在去年年初,RBS就表示有意在中国国内申请合资券商牌照,以完善金融版图。经证监会批准,双方通过一年多的接触洽谈,计划年内共同筹建合资公司华英 证券有限公司。公司总部落户江苏无锡,注册资本为8亿元。其中,国联证券持股66.7%,RBS持股33.3%,达到了外资公司法定比例的上限。新成立的 华英证券主要致力于发展投行业务。投资银行各业务部将提供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收购与兼并、财务顾问等方面的金融服务。 在这之前,北京华英证券已开展了与证券的相关投资业务,为这个新兴起的合资公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等待证监会审批的同时,双方就已开始筹备新建的合资公司。 RBS是首家即将获得国内合资券商资格的英国银行,也是继摩根大通在去年6月宣布与第一创业建立合资证券公司后,又一家即将拿下国内证券业务资格的外资银行。RBS建于1727年,是英国最古老的商业银行之一,该银行在英国的法人、个人及海外银行业中排名第一。 2000年,该行与英国西敏寺银行合并,成为世界排名第五的国际性商业银行。 国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9月,前身为无锡市证券公司,2008年更名为国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15亿元人民币。 2005年11月,国联证券获得规范类证券公司资格,2007年9月获得创新类证券公司资格。 2009年,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128,461万元,排名第49;净利润57,936万元,排名第45;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达到1,068,657万 元,排名第38;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97,111万元,排名第50;营业部平均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4,624万元,排名第9。 国联证券投行部门目前规模在60人左右,其中保荐代表人10人。 据悉,证监会许可的合资券商的牌照将允许RBS从事股票与债券融资的承销业务,但不能从事股票经纪业务,而国联证券则可以从事经纪方面的业务。由于监管 层对于合资券商经营范围的限制,RBS与国联证券此次合作仅涉及投行业务,主要集中在股票与债券融资的承销上。国联证券将拿出其投行部分与RBS合作,并 进行规模扩张。 目前RBS拥有一家本地法人银行、租赁公司,以及参股一家期货信托公司。RBS一直希望在中国内地发展批发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合资券商的建立将成为RBS拓展中国内地业务的平台。所获得的合资券商资格,将是RBS艰难渡过金融危机,拓展中国市场的重要一步。 面对此前已建立合资券商的外资大行,以及国内本土投行的激烈竞争,RBS似乎更看重的是合资券商牌照带来的机会。因为,仅仅是与A股上市的相关业务,就已经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了。 西方经济体对市场的严格监管,将无疑使投行业务转向亚洲市场。不过尽管RBS已经在中国内地迈开了成功的一步,然而,要获得更多更广阔的发展,RBS还需更加努力。 |
相关阅读:高盛成泰康第二大股东 评论称IPO进程提速 前高盛及DE Shaw合伙人成立中国基金 募资规模5亿美元 高盛前高管斯比克加盟Apollo获4890万美元薪酬 AppSense获高盛7000万美元注资 有望四年内IPO 高盛涉嫌欺诈国内企业真相 忽悠是企业巨亏主因 高盛欺诈真相:假套期保值产品 解剖欺诈性合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