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号文时代 法律规则下纷繁乱局:《红筹博弈》连载
《红筹博弈:十号文时期的民企境外上市》,李寿双、苏龙飞、朱锐 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出版 上一篇:1999~2006年“十号文前传”——逐步转向民企红筹的监管 2006-2010年 “冰河时期”——十号文约束下的红筹窘境 外管局卡住境外公司注册,由于无论是法人还是自然人,办理外汇注销都是一次耗时费力、而且还不一定可以胜利的风险之旅。 境内资产置入境外难上加难,关联并购行不通,换股收买也不通。 证监会重申审批权,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证监会重新祭起了审批的大旗,也不在于审批程序有多复杂,而在于证监会基本就没有受理过红筹的审批申请。 因此,在政策博弈中衍生了各种“解释”十号文的途径。比方,外汇注销闯关(曲线注销以至不做注销);躲避关联并购奇招百出(吸收兼并、协议控制、先卖后买、境外代持);牵强声称无需证监会审批(十号文前完成重组无需报批、现金收买无需报批)。 2006年8月8日,一个十分吉利的日期,但是对一切期盼借助红筹在境外上市的企业而言,却并不是一个喜讯。这一天经过商务部、国资委、国度税务局、工 商管理总局、证监会以及外管局六个势力部委重复博弈后构成的2006年第10号文件即《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则》出台了,并很快于随后的9月8日 生效,史称“十号文”。 “盘绕相关的法律问题你咨询10个律师可能至少会得到5个不同的答案。”易凯资本首席执行官王冉说,境外上市范畴的规则“asclearasmud”,即像泥巴一样透明。 但实践上,十号文之后的境外上市,面临的法律障碍并不复杂。 依照通常的境外上市的红筹架构设计,假如一家国内公司要采取红筹方式境外上市,会触及几个关键点:一是,国内公司的股东,首先要在境外设立一家离岸公 司;二是,用境外的离岸公司收买国内的公司,最理想的操作方式就是换股操作,即以境外公司的股份换境内公司的股权,经过这个步骤,把境内权益置入境外拟上 市平台;三是,在重组完成后,用境外离岸公司申请境外上市。 那么,十号文及相关法规是如何挡住境外上市道路的呢?这个要分三点停止解释:(一)外管局卡住境外公司注册;(二)置入资产难上难;(三)证监会重申审批权。 政策栅栏高企,但并没有彻底挡住中国企业经过红筹在境外上市的通路比方天威英利的案例,详见本书“案例篇”。,从十号文出台第一天起,它就被人们好心地 歪曲,人们总是试图对十号文做出各种解释,以得出同一个结论,那就是其所从事的项目,不需求商务部审批,不需求证监会审批,能够停止境外上市。 理论中,为了躲避十号文第11条关联并购的限制,也是奇招百出。 第11条第2款讲,当事人不得以外商投资企业境内投资躲避关联并购的请求,那么兴发铝业就采取了吸收兼并的方式把有效资产置入上市主体,由于吸收兼并从法律上讲,算不上一个收买行为。 此外,在银泰百货的案例中,当事人采取了“先卖后买”的做法,躲避了关联并购的限制。而中国玉米油的做规律愈加棋高一着,它以境外股东收买无法兑现为 由,在境外重新接回了曾经售出的股权。SOHO中国则巧妙地借助张欣的境外人士的身份躲过了关联并购审批。参见本书“案例篇”SOHO中国案例剖析。但不 是每个人都能像潘石屹那样恰恰找到本人的张欣,假如没有适宜的协作对象,也只要铤而走险,采取代持的方式躲避关联并购限制,成功管道就是高度疑似代持的案 例。 但第11条第2款又讲,“当事人不得以其他方式躲避前述请求”,这其他方式又指的是什么呢?或者说,这些案例能否算是以其他方式躲避关联并购限制呢?我们不难作出答复,但又不能作出答复。 十号文之后,大家为了可以顺利出海上市,寻觅各种似是而非的理由,而且局部曾经胜利完成逾越。“十号文时期”的境外上市,可谓是法律规则暧昧状态下的纷繁乱局。 |
相关阅读:进入互联网泡沫化时代 创投新掘金地移动互联网 首秀张大中总结陈晓时代 国美扩张重回 民企红筹上市狂欢 外逃资本:《红筹博弈》连载 仰融首创红筹模式 审批障碍未遇:《红筹博弈》连载 争国企巨无霸国际投行 出海传统民企:《红筹博弈》连载 新浪赶上末班车 境外上市弄潮儿:《红筹博弈》连载 终结野蛮成长时代 PE静待监管“双重备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