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掀起硬件制造潮 初创公司也引来风投注意-1
硬件的兴起是这几个月硅谷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今天,我们通过近期美国媒体的几篇报道,来系统看下这个横跨美国科技大公司与初创公司的现象。 以下内容来自《彭博商业周刊》以及《华尔街日报》: 苹果示范效应,硬件再度流行 数十年来,“要赚钱,做软件”的观念已经在硅谷深入人心。微软(微博)凭借Windows和Office获得了超额利润,并一举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科技公司。至于利润低下的硬件生产和销售工作,则全部外包出去。甲骨文(微博)也在数据中心市场遵循着相同的模式,谷歌(微博)同样如此。IBM(微博)2004年将PC业务出售给联想后,也得以通过专注于企业软件和咨询业务重获繁荣。作为硬件行业的楷模,戴尔(微博)则凭借着低价销售策略探索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他们都觉得可以让别人干苦力。”哈姆特·艾斯林格(Hartmut Esslinger)说,他创办的青蛙设计公司(Frog Design)曾经帮助苹果开发了第一代Macintosh电脑。这些企业认为,从中国工厂找来几个工程师,就可以完成长达20个月的设计和生产流程。但艾斯林格认为,这种想法太简单,“他们现在都意识到,硬件合作伙伴没有足够的远见来生产具有全局观念的产品。与此同时,苹果却全盘通吃。” 苹果十年来的巨大成功推动了硬件的再度流行。通过控制产品的方方面面——从物理设备,到软件应用,再到连接一切的在线服务——它开发出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多花钱的产品。市场研究公司Asymco分析师霍雷斯·德迪乌估计,全球每卖出一台PC,微软便可获得78美元营业利润。与此同时,每卖出一台iPad,苹果则可赚取195美元营业利润。2011年,苹果的净利润自1990年以来首次超过微软,二者分别为260亿和230亿美元。 现在已经不能仅仅用软件或硬件来定义一家公司的属性了。“如今的界限有点模糊,甚至干脆已经消失。”史蒂夫·珀尔曼(Steve Perlman)说。他曾经多次创业,最近又创立了一家名为OnLive的网络游戏服务公司。 硬件对某些行业至关重要,甚至可以决定生死,媒体消费行业尤其如此。Nook电子阅读器为巴诺书店(Barnes & Noble)提供了反攻的机会,而没有开发硬件设备的竞争对手Borders却于2011年破产。“在某些行业,不做硬件,就只有死路一条。”珀尔曼说。 但并非所有的软件公司都适合做硬件 前段时间,谷歌总工程师吴军在接受虎嗅书面采访时谈到: 不是所有的软件公司都适合做硬件的。毕竟除了苹果,其余厂商在硬件本身上是无法挣钱的。可以看到,如果一个软件公司无法提供增值服务,必定是失败。亚马逊(微博)的增值服务很明显,大家会通过它买东西,尤其是电子书,Google的也很明显,是广告收入。但是微软就不是很清晰了。 目前适合做硬件的软件和服务公司必须是有非常高的ARPU值,即从每个用户身上挣到了足够高的利润,这样新增的硬件业务不会是它们利润率的大分母。从这个角度看,Google,亚马逊,微软和甲骨文都符合。 软件和服务公司做硬件是没有打算在硬件上挣钱的,这和戴尔,联想和三星(微博)这样的公司出发点是不同的。他们希望新的硬件能带动软件和服务的收益,而这点能否做到,要看这些公司在服务上的创新力了。而即使像小米科技(微博)这样新的收入以硬件为主的公司,它最终挣钱还是放在了服务上。 初创公司也兴起硬件制造潮 一直以来,电子消费市场是由一些巨头占据着,诸如苹果、索尼、三星等企业。长期以来也很难发现适合这种小企业的发展战略。因为考虑到制造业过高的成本投入和销售时期需要借助的传统销售网络,业界一直认为创建这种企业并维持运作会特别的昂贵。 但是现在这种制造硬件的初创企业经济发展环境已经改变了。硬件生产企业的发展不再像以往那么艰难,即使是对小企业同样如此。摄像头生产商Contour联合创始人马克·巴罗斯(Marc Barros)表示,如果一款设备零售价是200美元,百思买这样的零售商大概会抽取70美元。但在社交媒体和电子商务时代,却可以直接向消费者出售产品。如果专业投资者不愿冒险向硬件创业公司投钱,创业者便会转而通过KickStater等公共集资网站融资。如果硬件服务提供商能够构建一个生态系统,便有助于精简运营方式:巴罗斯正在与PCH谈判,希望将库存和物流等“非产品成本”在售价中的占比从15%降至5%。 关于这一点,虎嗅曾经摘编了美国科技博客网站PandoDaily上的一篇文章,《前沿思考:硅谷的下一个风潮将是硬件》 ,而《华尔街日报》则将该趋势进一步透视: 随着先进的3D打印机的出现和企业孵化项目提供的一些机器和工具,这都使得产品模型的成本大大降低了。而且第三方服务也可以在这些初创企业生产产品的过程中提供服务和指导。现在这种第三方服务在中国已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而且一些厂商也愿意生产一些小的零部件,这样就可以使这种初创公司在生产之前就能将数千套零部件准备就绪。 夏斯塔风投(Shasta Ventures)的风险资本家罗伯·康尼比尔就投资了一家名为Nest Labs Inc的智能恒温器生产厂商。康尼比尔说现在电子消费产品的模型成本已经下降到了50万美元到100万美元之间。而就在十年之前,业内人士对电子产品模型的成本评估是2000万美元到2500万美元之间。 现在硬件制造业的初创企业不仅能在产品模型上极大的减少成本投入,而且在生产环节可以直接将产品外包给亚洲国家的生产厂商,这要比在美国直接生产便宜很多;而在销售环节,可以直接跳过传统的代售商,通过网络直接将产品卖给消费者。 |
相关阅读:“第一孵化器”硅谷YC对初创公司青睐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当前页:1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