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洋钱”并非康庄大道 海外上市应“退烧”
2011年01月10日 01:48
[打印本稿]
<< 国家经贸委:外资收购国有企业法规即将公布 | 项怀诚透露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将在明年并轨 >>
由于中国内地的创业板迟迟没有推出,越来越多的科技型、颇具成长潜力的国内中小型创业企业希望转向海外二板市场去上市,掀起了一股到海外上市的潮流。甚至,有的地方政府也追逐起这一潮流,一味将本地中小企业赶去上市,不管去哪,只要上了就认为是件功绩。与此同时,加入WTO后的中国也越来越引起海外资本市场的关注,海外证券交易所也更加积极地到中国内地发展业务。香港创业板更是把其目光盯住了中国内地的企业,邦盟汇骏、汇科控股等公司纷纷做起了介绍内地公司到香港创业板上市的中介业务,盈利颇丰。
应该说,海外上市对企业有着多方面的益处。首先是可以获得融资,这也是多数企业海外上市最直接的动因。同时海外上市对企业还意味可以得到管理水平的提高,可以获得宽松的再融资政策,企业的知名度也会因为到海外上市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海内外金融界的分析师及财经媒体会时时关注着企业,企业有机会交得更多的国际业务伙伴。这诸多的益处说明,海外上市不失为中小企业发展的一条路子。但是,并非所有的企业都适合走这条路子。企业到海外上市要面临较高的上市费用,海外交易所对企业财务制度、治理结构、管理人员水平、信息披露等多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中小企业应该心里有数,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在收益和成本间权衡,以确定自己的融资方案。所以,中小企业到海外上市应当慎重,而地方政府也应认识到,力促海外上市不一定全是功绩。 中国内地企业海外上市从1993年开始差不多每三年就形成一个高潮,1994年、1997年、2000年这三年都是高潮期,2002年又开始了新的一个高潮。中国内地企业通过官方途径赴海外上市的共有60家,其中有45家在香港上市。自1993年以来,它们共筹资182.5亿美元,其中IPO170.84亿美元,发行可转债5.4亿美元,增发6.26亿美元。这一数据表明,海外上市的内地企业已基本失去了再融资的能力。 今年5月,由于长江实业旗下的长江生命科技提交上香港创业板的申请,瞬间掀起了一次生物科技概念的炒作热潮,但业内人士认为,这只不过是又一波短线炒作,不用多久就会“打回原形”。据今年已公布的64家公司的首季业绩报告显示:香港创业板公司有31家盈利,33家亏损,没有公司宣布派发股息。过半公司亏损,如此市场显然还缺乏号召力,不会吸引太多的投资者。 中小企业海外上市不仅可能面对备受冷落的尴尬结果,而且在上市过程中还有一系列问题要面对。专家认为,海外上市成本高是中小企业海外上市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全景网络公司曾对香港15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上市成本作过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这15家上市公司的平均筹资规模是2.5亿港元,平均上市成本在1405万至1835万港元之间,约占总筹资额的5%-7%。据另外一份统计资料,内地首批5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平均上市成本约占发行市值的9.43%,其中包销佣金约占3.1%,上市及交易费用占1.011%,财务顾问、保荐人、其他中介机构及印刷费等费用约占5.32%。另据介绍,中国企业在美国IPO上市的平均成本达15%,如此高的成本让许多已实现境外上市的企业为此付出过多,而且每年还有一笔不低的年费以及披露信息等必须支付的上市维护费用。专家建议筹资额在5亿元人民币之内的企业最好不要到海外上市。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是,目前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海外上市,和国外的投资者之间的沟通很差,国际投资者买中国企业股票的并不多。同时,中国很多企业的产品都是区域性的,去海外上市,不符合企业长远发展需要。 京华山一公司董事、总经理李灯场认为,中小企业是否到海外上市取决于以下条件:企业是否急需资金及取得上市地位;企业是否需要外汇资金;企业是否有意拓展国外市场;企业是否有意吸引国外专业人才加盟;企业是否增长快速需要不断从二级市场配股集资;企业是否希望尽快实施股权计划以吸引人才;企业是否有意引进国际知名战略投资者或风险投资基金加盟;企业是否有意和境外公司进行股权置换或购并海外公司;企业还要考虑上市成本占筹集资金的比重、审批及操作的可行性等,企业应权衡利弊后再作打算。另外,纳斯达克中国区总裁黄华国曾特别提醒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初次上市筹集资金比较安全,买壳、借壳上市由于信息和沟通问题,风险和陷阱都比较多,最好避而远之。 据中国证监会有关人士表示,中国证监会的态度是支持企业到海外上市的,这条路畅通无阻,没有计划指标的要求,也没有所有制的限制,但海外上市是否适合企业自身的发展,就要企业自己考虑了。 面对涌动的海外上市的潮流,在不久前北京召开的“2002年中国中小企业多元化融资高层论坛暨中小企业海参内外上市与融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向中小企业提出了忠告:上市并非融资的惟一途径,海外上市也非康庄大道,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融资策略。 相关阅读:
|
|
相关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