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险投资网首页 | 收 藏分站 | 融资服务 | 投资人服务 | 加盟代理 | 投资人打假 | 联系我们
中国风险投资网 > 投资要闻 > 《经济学家》:电信泡沫让网络泡沫小巫见大巫

《经济学家》:电信泡沫让网络泡沫小巫见大巫

2011年01月10日 01:48
<< 综述:美股暴跌中国网络股独秀 近期涨幅达50% | 社保基金正选基金公司 拟更大规模进入股市 >>
发布者:[风险投资家]  TAGs:[]  
字体:    
 
   电信业最近简直糟糕得一塌糊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般来说,规模越大就越不会崩溃。近来,没有哪个产业具有电信业的规模。WorldCom由于会计丑闻而濒临破产边缘。如果WorldCom倒闭的话,它将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企业破产案。但这对电信业来说只是为一系列破产揭开了序幕。与另一家电信巨头Qwest一样,WorldCom目前正接受犯罪调查。但是那些没有发生丑闻的电信企业也在沉重的债务下苦苦挣扎。Ovum咨询公司表示,全球电信业共欠银行1万亿美元,一些分析师指出,其中的一半可能将被作为坏帐划销。电信业股价出现了大幅下跌,不断有管理人员出局。本周,德国电信首席执行官索默尔就被迫辞职。但是普通员工受害更深,自去年年初以来,美国电信业已经裁员了近50万人。
  
   现在看来,网络泡沫的破碎只是一次热身,电信业垮台的规模要大上好几倍。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主席鲍威尔本周说,电信业正面临一场“全面危机”,但是没人对此感到惊奇。现在的情况很象欧洲的中世纪:旧王国解体了,正面临着漫长的不确定期。电信业是如何掉进这个无底洞的呢?他们要怎么做才能爬出来呢?
  
   荒谬的基础
  
   既然电信业开始垮台了,当然就会有很多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最简单的理论是:很多企业被神奇的互联网所吸引,他们假设流量将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因此在持同样观点的投资者的鼓励下着手建设网络。但是这种建设建立在了许多谬论的基础上。
  
   首先,有一个古老的信条:“网络建成后流量就会来。”但是这次流量没来。1997年以来,互联网的流量基本年年翻番,但是电信业相信的是每百天就会翻番,后来他们甚至认为所有电信业务都能具有这种增长速度,如果这是真的,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铺设大量光缆。
  
   但这犯了一个大错误。明尼苏达大学研究人员奥德莱克指出,1998年到2001年期间,地下埋设的光缆数量增加了五倍,同时,一端输入数据另一端解码的技术也得到了大幅提高,这使得每根光缆的传输能力增加了100倍,因此,光缆的总传输能力增加了500倍。但是,在此期间的需求只增加了三倍。当然,既然要埋光缆,总是要比现在的需求多埋一些的。问题不在某个公司铺设了过多的光缆,而是有很多公司都铺设了几乎一样的网络。在美国,有十几家公司铺设了全国范围的骨干网,西欧的情况也差不多。
  
   第二个谬误在于奉行计算机科学中的梅特卡夫定律:对相互连接的需求正比于节点或用户数量的平方。这一定律最初是用来评价欧洲和全球网络的建设。但是现实世界比计算机科学复杂得多。
  
   第三个谬误在于“互联网时间”。奥德莱克对此的定义为:“产品开发和消费者接受所用的时间只有传统时间的几分之一的一种感觉。”他承认互联网大大改进了通信技术,也承认100%的流量年增长速度不容小看,但是新技术需要多年的时间才能扩散开来,互联网也不例外,电信公司的错误在于希望需求能一步到位。
  
   不仅新兴公司大量投资,传统巨头也紧追不舍。欧洲各国的垄断性的国家电信公司、美国的AT&T、日本的NTT都力争把自己变为全球性的运营商。他们不仅自己建设网络还收购外国运营商的股票。欧洲企业还认为固线流量的增长将很快扩展到移动领域,因此他们花了上千亿欧元争取获得3G牌照,这导致他们的债务大增。
  
   当事实证明电信业把赌注押在了近期不可能实现的需求增长上之后,激烈的竞争和价格战就随之而来。设备制造商的销售陷于了停顿,一些公司采用不正当手法来隐瞒缺乏收入的事实。
  
   狂欢之后
  
   电信业目前背着两大包袱:过大的容量和债务。要想恢复元气,就必须解决这两个密不可分的问题。当运营商破产以后,其通信容量并没有消失,新运营商(或接受破产保护的原运营商)反而能以低得多的成本来运营,因为他们被免除了建设网络的大部分债务。这产生了多米诺效应:价格下跌从而导致其它摇摇欲坠的运营商破产。如果WorldCom不能与债务人就320亿美元债务达成协议,就要寻求破产保护,这可能会把其他企业拉下水。
  
   相反,法国电信、德国电信等国家性垄断公司将肯定得到政府的支持,难以想象他们会破产。但是他们也要处理债务,法国电信有600亿欧元债务,德国电信的债务接近700亿欧元。他们都将出售资产,节约开支,争取从资本市场募集新的资金。在欧洲国家中,英国电信率先采取了降低债务的措施。在一年半时间里,通过分拆移动部门O2、出售所持有的海外运营商的股份、发行认股权等措施,英国电信把债务从300亿英镑(470亿美元)降低到近140亿英镑(220亿美元)。英国电信还撤换了领导团队以恢复投资者信心,其它电信公司也会效仿,因为投资者信心已经成了电信业最大的问题。只有当投资者信心得到了恢复、资产负债表得到了清理、新管理层就位之后,电信业才能进入下一个复苏阶段:大规模整合。但是在目前脆弱的股市状况下,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大规模的整合看来首先将发生在移动电信业。美国四分五裂的移动市场早就应该重组了,而且很可能以出售第六大移动运营商VoiceStream为中心,德国电信去年以330亿欧元将其收归旗下。在欧洲,预计沃达丰将从Vivendi手中收购法国移动运营商SFR。由于沃达丰在顶峰时期是采用股票进行收购,因此负债率相对较低。O2似乎也是个收购目标,收购者可能是西班牙的Telefonica移动公司或意大利的TIM。
  
   问题在于美国骨干网运营商的命运,如WorldCom、Qwest和Level 3。其中的强者可能会收购其它弱者并宣告胜利,但是收购的资金从哪里来呢?上周,巴菲特等一群投资者对Level 3投资了5亿美元,这笔资金将用来收购。一些人认为这标志着市场整合的开始。但是即使在目前的市场状况下,5亿美元也买不到什么东西。摩根斯坦利分析师萨马表示:“这还不是市场转折点。”
  
   最后的幸存者
  
   一种可能是Verizon、SBC等美国的小贝尔获准收购WorldCom,这种可能性在本周大大增强了。鲍威尔暗示他可能会批准此类协议,虽然现有的反垄断法还不许经营本地电话的小贝尔完全投身于长途电话市场。鲍威尔对《华尔街日报》说,必须权衡放松反垄断限制与WorldCom倒闭带来的破坏性影响。
  
   在这场电信业的动荡中,美国的小贝尔和欧洲的国营电信公司成为了相对安全的避风港。他们拥有通向家庭和办公室的“最后一英里”网络,这种垄断地位使得他们牢牢的抓住了顾客,并拥有稳定的收入。SBC在网站上宣布:“在目前动荡的电信产业中,我们将接纳寻求可靠语音和数据服务的新用户。”这些地方性的运营商几乎肯定将成为最后的幸存者。电信业资产正以极大的折扣出售,他们现在是唯一的买家。如果新兴公司消失或者被这些地方性的运营商收购,电信业的形势与解除管制之前没有多大差别。
  
   欧洲和美国的地方性运营商都与移动运营商关系密切,并正努力在宽带接入领域建立新的垄断,当然,他们在这一领域将面对有线电视公司。事情的结局很可能是地方性的运营商重新回到电信业的领导地位,这将给立法者提出一个难题:地方性运营商将要求放松管制,并拿这次危机作为论据。但是权力向少数企业集中又确实要求加强管制。
  
   本月,一个由欧洲电信公司组成的财团向欧盟竞争委员会抱怨说,地方性运营商“正从事一整套反竞争的活动”,他们的方法是拒绝向竞争对手开放所控制的地方性网络。欧盟竞争委员会负责人蒙蒂已经对法国电信和德国电信歧视竞争对手的行为展开了调查,他表示很快将展开进一步调查。事情很清楚,这些地方性运营商的战略就是尽可能地为开放地方性网络设置障碍,他们希望在最终被迫开放网络之前竞争对手都已经破产了。
  
   电信业重新恢复增长的动力将是什么呢?最终,容量过大的问题将得到解决,需求将重新回来,这时设备销售才会开始增长。有几名分析师推测这可能要等到2004年。目前,流量的增长并不慢。有可靠的数据显示,互联网流量每年都在翻番,语音和移动网络的流量也在增长。但是流量的增长并不能转化为收入的增长。至少在发达国家,市场已经饱和了,所以不能通过增加新订户来增加收入。因此,运营商必须开发出顾客愿意付费的新服务。在固话业务上,运营商把赌注押在替大企业管理网络和向消费者提供宽带接入上。
  
   Boston咨询集团的埃尔金顿指出,电信公司发现现在的处境很象19世纪的美国铁路业。他们都建立了过多的网络,他们都要寻找刺激流量增加的新业务。铁路公司当初通过卖地、运送移民来增加货物运输。现在的电信运营商都不擅长在服务上进行创新,埃尔金顿说:“问题是要从单一产品转向出售上百种不同的服务。”
  
   移动产业也面临着同样的处境,3G背后隐藏的是向有彩色显示屏的手机传送数据的新服务,这将给运营商带来新收入,并弥补语音服务收入的减少。但是没人知道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服务,到现在为止,最成功的赌博是短信息,它已经占到了欧洲运营商收入的14%。人们猜测与此类似的照片交换业务将能给运营商带来新的收入,这需要具备照相机的手机,这一业务在日本已经日益普及。此后,电信业把希望寄托在消费者愿意通过移动方式玩电子游戏上。
  
   但是过去几年的教训表明,电信业在估算服务的需求方面表现极差。在过去十年间最成功的两项通信技术(固线上网和无线短信息)都出乎了业内的预料。因此,硝烟散去、尘埃落定之后,电信业的复苏很可能也要依赖于一项人们还没听说过的技术。
打印 】【 收藏 】【 推荐

相关阅读:

·暂无

相关阅读:


分享到: 更多
近期活动
  • 往届回顾
点我访问新系统
点我访问新系统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加盟代理 诚聘英才 常见问题 留言反馈 投资人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价目表 旧版栏目

中国-深圳 中国风险投资网--风险投资的门户网站 1999 - 2015 中国风险投资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02753号

中国风险投资网法律顾问由广东创晖律师事务所独家提供

versign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网站备案 网上交易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