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险投资网首页 | 收 藏分站 | 融资服务 | 投资人服务 | 加盟代理 | 投资人打假 | 联系我们
中国风险投资网 > 投资要闻 > 货币政策:变“稳健”为“积极稳健”

货币政策:变“稳健”为“积极稳健”

2011年01月10日 01:49
<< 中央金融工委将撤消  | 厉以宁重新划分“三个产业”  >>
发布者:[风险投资家]  TAGs:[]  
字体: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自1996年以来,中国已有效地控制住通货膨胀,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需求不足。但就货币政策而言,政府1997年仍多次强调“适度从紧”,并将其确定为中国中长期的货币政策。1997年底,政府确定1998年宏观经济目标是全国零售价格涨幅控制在3%之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5%左右。直至1998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提法才转变为“适当的货币政策”。到了1999年,新提法又变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这种提法延续至今。

  利率政策回旋余地缩小
  调整金融结构扩张货币

  中央银行从1996年5月开始降息,到2002年2月为止,先后连续8次降息,刺激需求。1年期存款利率从10.98%逐步下调到1.98%,同期贷款利率则从12.06%下调到5.31%。但是,对投资、消费和储蓄行为真正产生影响的是实际利率,或者说是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水平共同决定了投资、消费和储蓄。

  然而,如果将1996年以来的实际利率水平绘出图线,实际利率明显表现为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最后重新走高的波动过程。

  尽管在1997~1999年区间中央银行多次下调利率,但这种行为总是被物价水平的同时下降所中和,以致那时理论界普遍对中央银行的降息效果表示怀疑,并试图从体制上寻找政策失灵的原因。而此后直至2001年,名义利率下降的同时,实际利率水平也在下降,货币政策效力也随之逐渐显现,从而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我们更应该关注实际利率,而不是名义利率。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名义利率水平已经相对较低(存款:1.98%;贷款:5.31%)那么继续降低是否会出现流动性陷阱的危险呢?回答是,至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可能发生。过去,中央银行调整利率的思路往往是单向的,即只在利率的名义水平上考虑问题。实际上,调整利率的思路也可以放在预期上。简单说来,目前我国名义存款利率的下调空间已不足2个百分点。但是,即使有一天利率水平真的变为0,中央银行仍能通过扩张货币的手段,使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上升,从而降低实际利率水平,分流储蓄,增加投资和消费。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也许不再为中央银行的利率政策是否还存在空间而担忧,但问题是我们如何在名义利率维持不变的条件下进行货币扩张。按照一般逻辑,中央银行扩张货币的手段主要包括购入有价证券和外汇,降低再贴现和再贷款利率以及降低储备金率等。问题在于,中央银行最终能否实现信用扩张,把货币传递给企业和消费者,完全取决于商业银行纽带作用的发挥。

  目前,由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普遍惜贷、中小银行数量和资金量都相对较少,使得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因此,中央银行即使能完全控制货币基数,也很难控制货币乘数,货币供给过程是内生的。这样,希望通过扩张货币来改变公众通货膨胀预期的方法就不易操作。所以,中央银行有必要通过金融结构调整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从利率政策的国际背景看,目前世界各国中央银行利率都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在日本,中央银行短期利率始终维持在0左右的水平,出现了所谓的流动性陷阱,降低利率刺激需求基本走到了尽头。在美国,从2001年1月3日到2002年11月6日,联邦储备银行已经12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利率从6.5%下调到1.25%,成为自196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尽管如此,股市却反应平淡,在11月6日降息之后两天,股价就回到降息前五天的水平,利率调整的魔力正在逐渐消失。在欧洲,受美国降息影响,2002年12月5日欧洲中央银行也宣布降息,主导利率从3.25%降到2.75%,而降息能否帮助欧元区国家摆脱困境,公众正拭目以待。

  无论怎样,世界各国利率水平普遍走低、效力逐渐减弱的事实,将提醒包括我国在内的中央银行必须重新思考、发掘利率政策之外的货币政策手段,及时有效地调整经济。

  通货紧缩格局日显
  货币政策取向调整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以市场经济为标志,形成过剩经济;而社会主义国家以计划经济为标志,形成短缺经济。尽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禁运,但后者仍能从前者获得一部分商品和服务。这种经济格局给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因为前者可将过剩的产品转移到商品短缺的后者。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国家走上市场经济道路,短缺经济逐渐消失。

  中国曾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代存在巨额贸易逆差。但此后,中国的贸易顺差变得越来越明显。前苏联和东欧等转型经济国家,在经历了长达5年之久的贸易逆差后,自2000年始实现了对外贸易顺差。因此,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世界范围内销售过剩商品的场所正在消失,过剩而不是短缺已成为世界经济格局的主旋律。在商品供给普遍大于需求的大背景下,一些国家的物价水平持续下降。

  当前,中国的通货紧缩趋势不应归结为货币供应量的下降,而是供求关系决定的。但单纯物价水平的下降往往会造成一种错觉,使得公众将它与伴随经济衰退的通货紧缩联系在一起。

  从银行来看,尽管中国宏观经济实际表现良好,2002年实现8%的经济增长,但如果因为公众的错觉而对宏观面预期不佳,银行就会预感到贷款风险的存在,不愿意提供资金用于投资和消费;从企业来看,由于预期投资回报率不高,企业的投资行为将裹足不前;就消费者而言,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也会降低他们的消费欲望。所以,预期至关重要。

  从中国乃至世界的物价走势看,中国并不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因此,货币政策的制定也就到了能够促进预期转变的时候。

  具体说来,中国货币政策的提法曾由过去“适度从紧”变为“稳健”,时至今日,这一提法又到了进一步变为“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时候了。

  若如此,公众就可能调高对宏观面整体的预期,亦即调高通货膨胀预期。

  因为真正影响消费和投资的是实际利率,而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所以,给定名义利率,预期通货膨胀水平越高,实际利率越低,从而推动投资和消费活动大潮的到来。  
打印 】【 收藏 】【 推荐

相关阅读:

·暂无

相关阅读:


分享到: 更多
近期活动
  • 往届回顾
点我访问新系统
点我访问新系统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加盟代理 诚聘英才 常见问题 留言反馈 投资人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价目表 旧版栏目

中国-深圳 中国风险投资网--风险投资的门户网站 1999 - 2015 中国风险投资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02753号

中国风险投资网法律顾问由广东创晖律师事务所独家提供

versign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网站备案 网上交易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