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国企渐成对外投资主要力量
2017年09月21日 12:49
网站管理员007
[打印本稿]
9月20日,在由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主办的“2017中国企业‘走出去’高峰论坛”上,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局长刘殿勋表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国际产能合作”战略以及发展境外合作区都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新的机遇,以“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对外投资管理模式、各类金融机构提供的支持以及中国对外签署的双边及区域协定推动境外投资便利化。
刘殿勋说,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同时中国企业“走出去”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必然趋势。改革开放将近40年,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取得的成果是非常丰硕。从中国对外投资发展的数目来看,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第一次位列全球第二名;2016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700多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4%;2017年1至8月,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2个国家和地区,4700多家企业新增非金融类的投资687亿美元,下降了41%。“这个下降应该说对于非理性的对外投资有效了进行了调控和遏制。”刘殿勋说。
此外,中国的对外投资合作发展过程中,“一带一路”成为了亮点。
今年前8个月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52个国家都有新增投资,合计85.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3%。同时,中国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趋向多元化和高端化;中国对外投融资的主体更加多元化,尤其民营企业和地方企业逐渐成长起来,成为对外投资的主要力量。
刘殿勋介绍:“早期的时候,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基本上是央企、国企,现在是比较平均。非国有企业的存量已从不到20%增加到50%以上。”
境外合作区的建设初具规模,逐渐成为企业在海外投资的聚集地。据商务部统计,截止2016年底中国企业共在36个国家建成初具规模的合作区77个,累计实现投资241.9亿美元,入区企业达到了1522家,创造产值700多亿美元,上交税费26.7亿美元,对当地创造了21.2万个的就业岗位。
随着中国对外投资的不断发展,中国也成就了一大批很有影响力的跨国公司,这种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中国的企业需要开辟新的市场,在国内部分行业供需不平衡,也使一些企业需要开拓国际市场;中国的企业需要获取全球资源来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和企业布局;企业可以获取国际新技术,从而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规避国际贸易壁垒,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