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为了创业
2017年10月12日 10:09
网站管理员007
[打印本稿]
早期投资是一个非常综合的事情,对投资的效果起作用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渠道建设、行业研究、估值定价、尽职调查等环节,都非常重要。但事实上,我认为早期投资最终比拼的本质问题不是这些,
对此,我们青锐创投有非常清晰的答案:未来一段时间最有价值的大事业还是满足普通人的主流需求,我们只投资做这类事情的创业者;而我们同时又坚信,只有与众不同的强人才能最终做好这些事,我们只投资这些“非普通人”。
好的新经济互联网类项目,之所以能爆发性增长,就是得益于本身快速传播的方式和后面巨量人群的支持。这么多年来,还没有一个成功的大公司是靠做小众人群做起来的,全是做大众人群的。
就全国平均来看,能享受创业公司产品的“普通人”是什么样的人?不好意思,其肖像会是一个三四五六线城市月入三五千块的20-30岁的路人甲,以现在网上的评价标准,就是所谓屌丝。
再缩小点范围,如果就一线城市来平均的话,其肖像也只是一个月入万元还要交房租或者换房贷的屌丝。而正是这些普通人,在物质需求领域撑起了阿里、京东、携程、滴滴、饿了么、摩拜这样的企业,在精神需求领域撑起了腾讯、网易、微博、头条、快手、映客这样的企业。
这些企业,物质领域的,其核心永远围绕一个词,“省钱”;在精神领域的,其核心永远围绕另一个词,”无聊“。因为这两个词本身就是普通人生活的写照,普普通通,收入不多,文化有限,生活乏味,但空闲时间不少。
因此你要做一个能爆发的产品,必须基于这个客观现实出发,而不是基于自己的个体主观生活感受出发。你的情况代表不了大众,用自己的主观感受去“代表”未来用户思考问题,是最危险的行为。这几年看到很多投资机构在大肆宣传关于中产人群的“消费升级”概念,意思是中国老百姓们都要进入“中产”了,90后95后都有钱有文化,开始大量消费好东西了。但说实话,消费升级这个词汇是需要更精确的定义的。
比如就物质消费领域,我认为当今中国的消费升级,还是和“性价比”本身紧密相关的,只是对品类有更多选择,而不存在消费习惯的巨大变化。道理很简单:中产还是屌丝,这是个相对概念,而不是个绝对概念。中国社会总体富裕了,大家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文化水平都提高了,这是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家都能升级到一个新的阶层。
从相对的角度来说,穷人还是穷人,富人还是富人,只要整个机制不改变,中国这个高基尼系数的三角形社会还是会维持,不可能出现大家都中产,大家都能阔朗花钱的情况,这只会是幻觉。
对新经济创业者来说,做产品必须切最大的人群。因为中国社会还是一个三角形,所以我们必须切底部;而美国社会有点像梭形,这样才可能切中间。你现在在中国想做个产品强行把大家消费升级,认为大家都要变“中产”了,你要往中间人群切,脱离“性价比”这个大前提去做事情,那结果必然是做不大的。
迄今为止,我还真没见过任何一个消费类的渠道项目或品牌项目敢往贵的方向卖的。统统就一个方向,便宜,而且便宜的幅度还得很大才行。
消费升级,是有个绝对值的选择升级,但便宜还是第一重要的,为什么?因为这些项目的客户就是普通老百姓。普通老百姓永远把便宜作为第一要素。投资人投这些项目,也是看准了能满足普通人的需求。如果是一个真正走高价路线的高端设计品牌项目,对早期投资来说是毫无可投性的。
事实上如果说国内的物质消费市场还有个绝对值的升级(而不是相对值,前面说了,不可能大家都中产),那么非常可怜的是,中国的精神消费市场这十几年来几乎没有变化,就是这么low。
无聊男性们打着王者荣耀,玩着狼人杀,快手看视频,映客看直播;无聊女生们也打王者荣耀,然后看着“霸道总裁爱上我”的网文和动漫,沉浸在yy中不能自拔。你要做个产品讲点关于生活的深沉思考,那纯属自杀。
我个人业余经常玩知乎,知乎本身带着高端精英社区的标签,确实,在国内大型主流社区里面,知乎确实算是最精英的了。但是精英调调,在几十万注册的时候还能维持,到了几千万注册用户的时候就不行了。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