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世忠:安安心心创业
(图为丁世忠) 丁世忠,踏(中国)有限公司首席行政官、执行董事兼主席,亦为本集团总裁。他带领安踏在香港主板市场融资31.68亿港元,创下中国本土运动品牌在海外资本市场募资的最高记录。 17岁时,丁世忠带着向父亲借的1万元和600双鞋到北京推销。1994年,他揣着赚到的20万元回晋江,加入岳父丁思忍创办的安踏公司。安踏从此不再是福建晋江地区千百家以生产服饰鞋帽为主的家族企业之一,安踏的构成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成了公有的企业,股东既来自国内,也有香港甚至北美的投资者。 1987年,丁世忠带着600双从老家晋江带来的运动鞋来到北京,靠一己之力全部推销掉。虽然生意火暴,但他还是意识到,与同行相比,同样质量的晋江鞋,只能卖出更低的价格,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就是,晋江的产品没有品牌,而没有品牌的鞋子在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这时,丁志忠才17岁,初中还未毕业。 丁世忠从小在制鞋作坊里长大,对经商充满了兴趣。后来他回忆说,希望生活得更好,希望像别人一样有钱买摩托车,是他最初的经商动力。他所在的福建晋江陈埭镇是一个容易萌生商业细胞的地方。当地人有着出海谋生的传统,海外侨民赚了钱,会输送资本回来,并带来市场信息和订单,因此催生了当地的制造业。1980年代初,晋江陈埭镇就已经兴起了一批制鞋作坊。海外的晋江侨民为这些作坊带来了最初的订单。 对安踏来说,1999年是一个关键年,安踏第一个请体育明星做代言人。安踏聘请乒乓球名将孔令辉出任安踏品牌形象代言人,从而开始了与中国乒乓球协会长达数年的合作。2002年4月,安踏与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主力球员、NBA球星巴特尔签约,聘请巴特尔担任安踏产品形象代言人,使安踏历史性成为第一个NBA球员在国外赛场穿着的中国运动品牌;2003年6月,安踏和巴特尔一起分享了历史上第一个获得NBA总冠军亚洲球员的荣耀…… 基于品牌对象的明确,安踏进一步探究品牌对象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现了这一人群有着共通的价值观:没有过人的天赋,没有显赫的背景,但内心充满希望,积极向上,不懈努力,即使一次次的失败,也不屈不挠,坚定不移地执著追求自己的梦想。 通过对消费群体的深入研究,丁世忠为安踏找到了明确的定位和方向,此后,安踏压抑住价格上调的冲动,摆脱了娱乐方向的诱惑,专注于专业运动之路,并开始有策略地寻找一些尚未成名却始终在奋斗的运动员代言。 在广告策略上,安踏开始摆脱借以成名的明星代言模式,转而赞助体育赛事,比如安踏一年为中国篮球联赛(CBA)提供的赞助费是4000万元。丁世忠认为,与其他一些企业聘请国际明星动辄花费数千万元的代价相比,“我们又是一笔划算的生意”。 有了品牌知名度后,安踏开始打破运动鞋专业制造商的身份界限,2002年开始涉足运动服装领域。安踏的这一举动竟然也非常顺利,四五年之后,运动服装贡献的收入与运动鞋不相上下。据一位安踏前高管介绍,2006年,安踏突破两个“千万”:运动鞋销售1000万双,运动服装销售1000万件。此后,丁世忠关于“安踏是谁”的追问并没有丝毫放松。每一步发展,都在为这个问题寻找新的答案。 在丁世忠看来,安踏在2007年香港上市之后,已经进入了二次创业。“一个企业的上市,只是这个企业成功的第一步,安踏在上市之前已经成为中国最好的体育用品公司之一。上市之后,第二个目标应该成为全球最好的体育公司之一。” 丁世忠表示:民营企业要做大,只有循上市的途径。只有让家族企业的管理走向透明才能让企业焕发更多的活力。丁世忠承认这次上市的目的之一,是要抓住北京奥运带来的机遇——中国体育用品的消费将在未来激增。“但我不是因为缺钱才上市,中国民营企业的老板不缺钱,但企业缺钱。”丁世忠刻意提醒,“上市还有深远的社会意义,我们将不再是资本和财富的拥有者,而是管理者。”安踏将把这次筹集的资金,大部用于经营市场,以及对生产设备的更新。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