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地业”的成立
2014年10月16日 08:53
网站管理员07
[打印本稿]
几年前,赵启平发现了一个可以学技术的无本生意--种蘑菇。他200元的启动资金在一堆锯末和棉花壳里开办了食用菌厂。从选场地、租大棚、做培养基到种植、养护、出售等一切工序都由他一个人承担,他不知在种植大棚里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当第一株蘑菇捧在双手上时,赵启平不禁流下了热泪。
门外汉很快成为食用菌的栽培能手。他随后应聘到江苏,成为南京食品生物研究所工程师,组建了生物技术开发部并成为中国食用菌协会员。
创业赔了生意赚了技术1992年,赵启平从杏花春雨的江南转战到骏马秋风的塞北,在长白山下开始种植食用菌的二次创业。这次创业,从表面上看是完全失败了。由于决策失误,他的菇业生意赔了本。东北无霜期短,野生菌多,市场不好。但赵启平把长白山野生的榆黄菇、猴头、灵芝都引入大棚,并培植成功,成为种值食用菌的多面手。生意是赔本了,但所学到的技术是赔不掉的。
大雪冰封的东北再一次让赵启平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况。多年前,他面对过第一个妻子亡故的惨痛。这一次,和他结婚5年的第二个妻子又在他最艰难的时刻抛下一双儿女,选择了离开。赵启平看着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临近崩溃的边缘。
北京,成了他追逐梦想的启明星。赵启平留下了儿子在东北读书,带着5岁的小女儿在一个北风萧瑟的初春季节踏上了进京的列车。
进京抓住市场打下根基许多寻梦的人都在春节地后闯北京。虽说奏已经来了,但寒冷的天气加上失落的人心,总不免让人有几分凄凉。19984年,赵启平来北京的时候,手里拉着瘦小的年纪的女儿,口袋里装着100块钱,迷茫地从北京站走到天安门。
好心的交警看到他因为坐了几十个小时的火车而消瘦憔悴的面容,上前询问他是丢了钱还是不舒服。就这样几句话,赵启平至今还记得。他说,那时在他人生最低谷时期听到的最温暖的问候。
当时,一位朋友在通州租了几个大棚。但由于不懂技术种不出蘑菇,一年6万元的租金只能白白消耗。赵启平的到来无疑给朋友带来了生机。于是,赵启平又开始了自己的无本买卖产。两人你出资金、大棚,我出技术种蘑菇,一年下来,4个大棚赚了4万多元。
经过4年的努力,赵启平打下了事业的根基--占地近2000平方米的京都菇业开发中心成立。赵启平认为农业种植更多的是靠经验,靠不断实践。这位曾经想当作家的山东农民在北京种蘑菇种得越来越好,他的基地不断向北京各郊区县扩散。
责任输出技术助人致富作为共产党员、退队军人的赵启平,曾给自己这个民营企业家的身份下了4点责任:一是民营企业要在经济战场上当尖兵,要有当“烈士”的准备;二是民营企业要有精神,要讲政治,在经济上讲政策策略;三是民营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帮助政府排忧解难;四是民营企业要搞好高附加值的带动性产业,对京都菇业来说,就是要把农业产业化搞出名堂来。
有了这4点责任,对于赵启平关注失业人员的举动不不奇怪了。许多失业人员没有本钱做生意,又不能在一夜间学到技术。于是,赵启平打出广告:“下岗待岗不用愁,租个大棚种蘑菇。”下岗职工租大棚后,从购料到销售均由京都菇业有限公司负责,他们还免费培训技术。截至2002年4月,有上百户下岗职工靠租大棚得到190万元的报酬。赵启平以成为上百户老百姓的打工仔而感到荣幸:“您当老板我打工,我就是个打工的命。”
谈起这些学技术的人,赵启平还记得有个山东寿光的女孩。
“1999年9月,有个寿光的女孩看了电视上关于我的报道,她一个人用了三天的时间骑自行车到北京来学技术学了半年,她回去了,自行车还留在这里。”赵启平谈起这些来了又走,走了又来的人们,眼里渗透出一种很慈祥的东西。很多技术好的人,都是在他鼓励下回家乡的。他说:“他们技术好,适合自己创业,我当然得鼓励他们离开,自己当老板。”
圆梦探索现代庄园经济说起在京城寻梦的最大收获,赵启平觉得不仅仅是种出了那么多让自己和他人致富的蘑菇,而真正感知了全球化的市场,能够从发达国家的案例中去认识农业产业化,学会对术单农业、观光农业的操作。“开发旅游项目,从种蘑菇发展到种草种树,是我对现代化大农业认识的延伸。”赵启平这种想法的直接结果就是“大家地业”的成立。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