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的创业故事:创新是最大的法宝
2014年10月25日 10:16
网站管理员07
[打印本稿]
“企业企业,无人止业”。人才是科技创新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调动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积极性。
征服
在此次省科技进步奖名单中,由江苏苏源环保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火电机组烟气脱硝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成套装置开发及工程应用”榜上有名,领衔开发这个项目的,就是该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孙克勤。
毕业于东南大学热动力专业的孙克勤,对燃煤电厂的烟气脱硫进行了10多年的潜心研究。但是,在国内已经投入治理的大型烟气脱硫工程,几乎都被国外技术和装备所垄断,一座“冰山”横在孙克勤面前。
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省启动了扬州发电厂5号机组烟气脱硫工程。孙克勤作为设计总工程师,参加了烟气脱硫工程建设全过程。在漫长的6年工程建设中,孙克勤敏锐地感觉到,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脱硫核心技术,已经箭在弦上。
在孙克勤之前,国内许多高校和科研单位也曾进行烟气脱硫工程试验,可重复小试、中试的传统过程,只是将国外技术从头到尾重走一遍,永远跟在别人后面。
为了另辟蹊径,孙克勤将高能计算技术引入环保技术开发,将研究成果数字化、模型化,借助积累的数据,搭建了全新的技术解决平台。由于平台完全不受空间大小限制,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烟气脱硫的核心技术进行各种模拟试验,既大大缩短了试验周期,又节省了小试、中试的费用。
历经4年多的不懈攻关,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获得专利授权25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在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中,专家一致认为,这项技术突破了国内尚未掌握大型机组烟气脱硫核心技术的壁垒,解决了国内无大型试验装置进行研究和缺乏工程积累的难题,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同样的技术平台上,孙克勤又成功地研制出烟气脱硝技术。
孙克勤说:“脱硫脱硝核心技术的开发,意义不仅在解决火电厂的烟气污染。让我们欢欣鼓舞的是,这些技术的环保、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样显著。”目前,全国有24个电厂13000兆瓦的机组使用了他们自主研发的脱硫脱硝技术,减排二氧化硫达到每年45万吨,每年减少酸雨损失92亿元,业绩居中国自主技术之首。
一定要领先
此次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高性能水泥基建筑材料性能及失效机理研究”项目,曾在长江三峡、南京长江二桥、田湾核电站等国家重点工程上大显身手,取得不斐战绩。而其主要完成人之一的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缪昌文,在应用高新技术成果,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方面也成绩不俗,被誉为领路混凝土外加剂行业的“海归”老总。
大学毕业后,品学兼优的缪昌文被分到中国水科院工作。两年后,他回到了南京。不久,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又派缪昌文到丹麦学习研修一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令导师和同学们刮目相看,导师随即安排缪昌文跟着他搞研究项目。一年学习期满后,缪昌文毅然放弃在国外优厚的工作生活待遇,按期回到了江苏省建科院。
1987年,缪昌文作为省建科院的中坚力量,挑起了科研的大梁。他在国内外首次用烧结法生产过去被公认只能采用熔融法生产的材料,一举成功,仅此一项生产成本就下降了80%。在此基础上,他又研发出新的产品:JK系列混凝土快速修补剂。该项成果能将修补水泥路由几十天缩短到只要几个小时。其中许多技术参数已超过日本、美国等最新产品,被国内混凝土外加剂学术界一致认为具备国际先进水平。
然而,这样一项高新技术产品,却在生产应用上收效甚微。作为研发者的缪昌文,感到困惑和苦恼。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了缪昌文苦心追求的目标。
1994年,缪昌文在领导的支持下,创办科技产业化基地,将其主持完成的“JM系列混凝土增强剂”等6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凭着对事业的执著追求,缪昌文他们很快将产品推广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水利、交通、能源、市政、港口和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建设工程中。工厂以连年翻番的速度,奇迹般地成长壮大,去年销售额达到近2个亿。8年来,在不要国家一分钱的情况下,企业从5.5万元资本发展到5000多万元的固定资产,成为国内一流的建材高新技术企业,综合实力居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