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智:从3000万跨越到3亿
见到谭智的时候,他正在酝酿着框架公司在电梯广告业的新一波并购。此时距离他那次令人印象深刻的变身还不到一年时间,那次变身让框架公司的身价在13个月里从3000万涨到了30亿!而这个在电梯广告行业不断掀起波澜的风云人物入行才不过3年时间。
在一个极为偶然的机会下谭智开始“触电”电梯广告。那时,他的一个朋友找到了他,聊起了其所在公司的未来。这家公司正是框架公司,在蹒跚前行4年后遇上了该如何继续走下去的问题。谭智认为,一个公司在初创时就要画这样一个问号:是做一个上市公司,还是做成一家单纯以赚钱为目标的“钱包”公司?此时的框架公司还是一家典型的钱包公司。在深入了解后,谭智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一行里蕴藏的无限商机。当时的电梯广告市场潜力巨大,但同其他行业一样呈现着零散式的割据局面。谭智指了一条出路:规范业务做长项。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框架的液晶屏业务被卖给了分众公司,致力于发展楼宇内的电梯平面广告。2004年11月,在与另两个朋友收购了框架近一半股份后,谭智成为框架公司的董事长。此时,框架公司的估值约为3000万元。
入主框架以后,谭智遇到了一个大问题:公司内部信心不足。而这种不自信源于市场的竞争:此时的框架虽是行业里的老大,但具体到每一个城市它却又都不是老大。于是,谭智想到了整合市场,他决定亲自上阵操刀。
现在看来,谭智的想法仍然是极富魄力和想象力的。众所周知,整合是项大工程。其他公司肯不肯接受整合?这么多公司融在一起会不会发生崩盘?整合以后的公司要不要上市……更何况当时框架公司资金相当紧张。而谭智却对自己的想法坚信不移。为了应对资金不足的问题,他采取了稀释股份的做法。先稀释一半股份,另外一半只先付10%的资金,约定6个月以后再付余下的90%。但事实上,不到6个月,框架公司已经以30亿元的身价卖给了分众,从而打出了一个漂亮的时间差。
并购谈判从去年2月开始,仅5个月后,谭智竟然搞掂了7家业内公司,奠定了整个市场份额的基础;到了9月,已有9家公司与框架签订了整合协议。很多人感到不解:这些公司如何被打动,心甘情愿地将自己交出?事实上,除了丰富的谈判技巧以外,谭智的辉煌履历赢得了对方的信任:曾任B ay N e tw o rk s的亚洲地区业务发展经理、微软中国公司的副总经理、8848的CEO。
达成协议后的整合工作更为复杂,回忆那段经历时谭智笑言是“噩梦一场”。可以想见,9个不同的公司意味着几乎9种不同的管理结构、销售方式、价格、提成制度、工资结构乃至人员关系,这将是怎样的一盘乱局。但仅仅3个月后,谭智以几近完美的姿态完成了整合,期间没有出现崩盘或是塌方。
那么,整合后的框架公司又将何去何从?良好的商业模式和市场前景使得JP摩根、美林证券这样的承包商也摩拳擦掌,希望助推框架上市。就在此时,电梯广告的两大霸主分众和聚众找上了门。谭智深谙其中的奥妙:三分天下,最后的一小份也就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加到另两方任何一个身上就会成为一大份。而框架就是分众和聚众都想要的一小份。
最终,为了使公司价值体现得更快,更主要的,为了避免多足鼎立格局下的价格大战对这一市场造成伤害,谭智放弃了自我为王的想法,选择了与分众携手。现在看来,谭智的选择是正确的。估值的时候,谭智和公司股东才真正意识到此时框架的价值:分众的出价高达2亿美元!此时的框架正式完成了从3000万人民币到30亿人民币的变身。对此,谭智有一番很特别的解释:也许笔和墨并不值钱,但是它们到了毕加索的手中却能画出无价的画来。谭智认为,自己画了一幅好画。
有人说,这次漂亮的大手笔有太多的幸运因素,但谭智并不这么想。他不无骄傲地说,这次运作从收购到谈价格到卖出直至今天,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无法再对,这就不是靠运气了,靠的是经验的积累和团队的努力。事实上,谭智的幸运在于,他看到了一般人尚未看到的机会,做了一般人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最终创造了这个经典的整合案例。
回头看看,谭智认为这一案例有着很多的可借鉴之处。他相信,今后还会有类似一幕重新上演。因为中国的市场很宽,除了个别行业外,几乎所有行业都是比较离散的,这种离散状态酝酿了很多整合的良机。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