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商机 大胆创业
十几年前,在江西兴国县兴江乡中学高中毕业后,陈凡顺听说厦门新办企业正需要大量农民工,从没出过远门的陈凡顺,就这样怯生生地开始了自己的寻梦之旅。 来到厦门后由于一直联系不上同乡,陈凡顺只好流落街头。夜幕降临,他在公园草坪上睡觉,太阳升起,他到各个工地上转悠,那时候来自江西的民工很多,一听到熟悉的家乡口音,他就凑上去寒暄起来,再顺便蹭顿饭。 整整一个星期,他被小偷光顾过,被保安审问过,被工头驱赶过……最后他终于找到了老乡打工的厂门口,耐心等到下班时分,在人流中找到了老乡的身影,这才结束了盲流生涯。 第十天,他通过报纸上的招聘启事,进了厦门糖厂打工。为了站稳脚跟,他做过很多工种。在蔗渣车间,要将沉重的蔗渣一担一担挑出来,风雨无阻;在炼糖车间,要去码头上扛进口回来的红糖,一袋就是100公斤…… 一年多的劳作,他敏锐地发现,糖厂的许多车间都需要大量的民工。而在自己的家乡,富余劳力比比皆是。如果把家乡的富余劳力组织起来,集体承包他们的车间,既为家乡的劳务输出做了贡献,又可以让自己实现从打工者到管理者的转型。 说干就干。1992年下半年,陈凡顺回到老家,组织了数百民工前往厦门糖厂务工。当时该糖厂500多名工人当中,有200多人是陈凡顺从兴国输送过来的。陈凡顺还组织民工承包糖厂的车间,一个车间原本要100多名工人,陈凡顺承包下来,只要90人就够了,人力节省了,效率提高了,民工们的待遇也提高了。榨糖是季节性劳务,每年立冬后的连续3个月都是生产旺季,为了干好这份来之为易的工作,陈凡顺连续五六年没有回家过春节。
七年讨薪生涯,带给陈凡顺太多难以言说的伤痛,也教会他一个刻骨铭心的道理:农民工要改变地位,一定要自立自强! 讨薪结束之后,陈凡顺离开了厦门。他种过菜,干过饮食,砍过木头,还跟随叔叔在广东承接过工程。当手头积累了一点资金的时候,感受了珠三角风起云涌创业大潮的他,内心萌动着一股创业的热望。 2005年,有感于家乡政府招商引资的诚意,陈凡顺回到赣州创业,当年12月18日,他与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签下合同。起初他想办一个生产环保砖的砖厂,但环保砖的生产过程并不环保,这个动议被否决了。 “要做,就做国家鼓励的无污染、无噪音、高效益的项目。”2006年,陈凡顺在赣州市招商局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用了半年的时间考察市场。他们北上北京、青岛,南下佛山、广州……一路走,一路看,全国200多家高分子材料企业,他去了一半以上。这一路走来,越发坚定了陈凡顺的信心:这个行业科技含量高,效益好,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而在江西只有一家同类企业。空白意味着商机。陈凡顺随即着手筹备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作为对环保产业的鼓励,地方政府也给了他相应的扶持和帮助。最让他感动的是2007年下半年,设备和原材料都买回来了,机器的电瓶却出了故障。如此专业的设备本地市场自然没有,又是开发区的领导帮他联系了佛山一个厂家发货过来,还事无巨细打了许多电话给物流公司,确保行期无误…… 点滴关怀,润物无声。“不论面临多大的困难,我都不能辜负了大家的厚望!”陈凡顺心里暗下决心。工厂试生产阶段,主要产品是PVC波浪瓦和免漆板。因为技术不过关,废品率一度高达60%至70%。为解决这一技术难题,他请来华南理工大学的教授现场办公,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在改善了原料配方之后,废品率果然降下来了。自此,陈凡顺特别重视企业的技术力量,外聘了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塑料协会、江西理工大学的专家教授为企业的研发顾问。 2007年9月28日,陈凡顺迎来了人生中最值得铭记的时刻:他一手创建的赣州富强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正式投产了。这是赣州第一个、江西省第二个高分子新型建材公司。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