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再创业的故事
下岗再就业转行当起学徒工4年前,邓女士在老家被单位裁掉,成了下岗待业人员的中的一员。为了供家里的孩子读书,通过熟人介绍,她来到位于双流县北郊的玻璃厂应聘做工。
由于年纪偏大,又没有专业知识和技术,老板就安排她先跟随一位厂里的老师傅学习技术知识。邓女士天生脑子灵活,又舍得吃苦肯下工夫,很受老师傅的喜欢。玻璃厂条件非常艰苦,邓女士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来到厂里帮师傅调试好设备,每天下班以后最后一个走的也总是她。为了能学到扎实的手艺和技术,有时候遇到一个问题,她和师傅争得面红耳赤。
一天,她在读一本教材的时候突来灵感,“书上提供了一种思路,即生产程序环节的适当调换和设备的配合使用,能否提高产量?”带着这个疑问,邓女士开始动手做实验,却遭到了师傅的极力反对。师傅认为这样做不仅不会提高产量,反而会增加生产成本。最后在厂领导的协调下安排了这个实验,事实正如邓女士所料想的那样。这次经历,让老板开始对她刮目相看。
加上她以前从事过销售工作,这方面具备一定的经验,便逐渐在玻璃销售这一环节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从事销售工作时,凭借自己灵活的销售思路和勤奋的工作,邓女士逐渐建立了一个核心销售圈子,“大家都晓得我们厂生产的产品质量和信誉,因此圈子里进货的都是些老熟人。”邓女士说,玻璃厂的销售渠道通畅,产品质量上乘,赢得了众多消费者和市场的青睐,玻璃厂的销量也开始直线上升,她因此被评为厂的“技术骨干”和“先进个人”。
多方筹资金接手工厂当老板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由于老板对市场形式把握出现偏差,导致市场销售策略出现了重大失误。一时间,玻璃厂的销售额呈崩溃趋势,工人纷纷跳槽转向其他企业。邓女士却选择了坚持留下,“我对这个厂有很深的感情在里面,并且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助玻璃厂走出困境。”
一天,愁容满面的老板在向全厂剩余的职工宣布了准备将玻璃厂打出去或破产的决定后,顿时引来议论纷纷。这时,邓女士主动找到了老板,将自己经过反复揣摩、深思熟虑后的想法告诉了老板。老板正为如何收拾这个“烂摊子”发愁,看到有人主动提出要接手厂子,自然是喜出望外,二话不说很爽快地答应了邓女士的要求。
接手玻璃厂以后,运作资金来源成了一大难题。没有资金意味着厂里的设备无法正常运转,也招不到熟练的工人。除了自己多年的一些积蓄外,邓女士只好向亲戚朋友四处借钱,为此遭到父母的多次责骂,认为她“不务正业,浪费钱”。亲戚朋友中的大部分也并不看好她的做法,一些朋友甚至在电话里规劝她“市场风险太大,不要干这种蠢事,到时候还不了钱不好交代。”迫不得已,邓女士只好找亲戚朋友挨个挨个打借条,并按上手印,承诺“若到期未还,将追究法律责任。”
就这样,邓女士的启动资金全部到位了。经过反复论证,看准行情,她首先咬牙投资购买了几个技术含量非常高的设备。如拉丝机,络纱机,小电机等设备都是从外地运回来的。她又花重金聘请了几位管理人员和技术能手。经过几个月的紧张筹备,她的玻璃纤维厂终于在2004年10月底如期投产。
突破显魄力企业发展正当时厂子落成以后,运转还算正常。但刚开始,他们的产品得不到客户和市场的认可,销售渠道一时无法拓展开来。邓女士决定亲自上阵,带领几位副总四处拜访客户,宣传他们的企业理念和产品质量。
“刚开始的时候资金周转出现了困难,工人们都快发不起工资了,我们不得不把一些产品低价卖出,这才解了燃眉之急。”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原料来源和销售网络等各环节都开始高效运转起来,为了达到这一局面,“我三个多月基本都是在办公室里吃住,几乎没回过家。”看到邓女士如此搏命地工作,其他工人也很受鼓舞,纷纷主动要求加班加点地进行生产。就这样,玻璃厂落成后的第三季度,就顺利实现了扭亏为盈的目标,销量比同期翻了一番还多。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