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大王吴蕴初 创业路上屡遭重创
吴蕴初很能吃苦,只要他下了决心的事,就会不遗余力地去做。他到处奔走收集查找材料。凡有关的技术条件与数据,哪怕细微到一句话,甚至只有些间接关系,他都会认真地、一字不漏地抄录下来,再带回住所进行汇总、综合、分析。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吴蕴初终于研究出完善的方案,并经他亲手试制几次后大获成功。这是中国人制造矽砖与锰砖的首例;也为中国企业使用矽砖、锰砖开创了良好的开端,做出重大的贡献;年仅25岁的吴蕴初在化学事业上取得的首次成功。此后,在矽砖、锰砖的推广使用中,吴蕴初的名字不胫而走,他因此出任了砖厂的厂长,更被当时我国最早、最大的兵工厂——汉阳兵工厂聘为该厂的制药课课长,并授予少校军衔。吴蕴初一时声名鹊起。
在天津没能办成硝碱厂的吴蕴初自然是又找到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只有26岁的他一身兼起三职。但当吴蕴初将生产氯酸钾的整套技术工艺研究成功,并交给炽昌硝碱公司付诸生产时,因为一战而伤痕累累的德国却携氯酸钾卷土重来。凭借着他们攫取的在华特权,进行疯狂的商业掠夺。小小的炽昌公司只好被迫转产,改做火柴的另一种原料——牛皮胶。
为了不让牛皮胶再被挤出市场,吴蘊初对技术精益求精,在工艺上追求完善,成本也大大地降低,然而负责提供资金的宋伟臣却因氯酸钾事件吓破了胆,再也不肯拿出更多的钱来做投资。此时,吴蕴初听说上海的刘鸿生在苏州办了家鸿生火柴厂,并且买下了其岳父叶恭世的苏州燮昌火柴厂,生意很是兴旺,被称为“火柴大王”,吴蕴初托人转达了欲与刘鸿生合作的想法,本就想将外国火柴连同原料一道驱出中国市场的刘鸿生爽快地答应了吴蕴初的合作要求,并很快出资在上海日晖港附近的一块地皮上办起牛皮胶厂,厂名叫做“新炽昌”。然而经过一段生产后,牛皮胶并未打开市场,此时瑞典、日本的火柴反而大量涌入,刘鸿生的火柴厂也遭到了冲击。眼看牛皮胶也难得持久,吴蕴初又打算用电解食盐的方法生产盐酸烧碱。但此时的刘鸿生也没了兴趣,开始精心打造他的第二支柱产业——水泥厂。
1913年,22岁的吴蕴初从上海兵工学堂化学专业毕业后,来到武汉汉阳铁厂任化验师,每天做一些简单的单项、次要的化验,虽然薪水可观,足以过得衣食不愁,但这并不是吴蕴初所追求的目标。他期望自己能在学术与实际研发上有所造诣,就算受再大的累也值得。既然与自己所追求的目标相违,那不如趁早离开,1915年,吴蕴初决定另谋新路。而恰在此时,有几个天津人想集资创办一家硝碱公司,得知吴蕴初曾是化学专业的高材生,便力邀其一同筹办。当时,在国内还没有一家具有规模性的硝碱公司,如果创办成功将会为国家增添一份实业,吴蕴初认为自己大展才华的时候终于来了,立即整装北上,满怀希望地赶到天津,但得到的消息却是:筹办计划取消了。
但天无绝人之路,本已辞掉了工作、受困于天津的吴蕴初,此时接到了汉阳铁厂让其重返的来信。原来,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汉阳铁厂决定试制在国际上已应用于筑炉的,效能很好的矽砖与锰砖,虽然资金花费不少,但厂里有关技术人员施出了浑身解数也未试制成功。吴蕴初的返回让他们如获救星。
吴蕴初是有备而来的,矽砖与锰砖他虽未研制过,也没读过有关的技术资料,可凭他的化学知识与分析,觉得这个难题虽大,但自己还是有些把握。何况当时国内矽砖与锰砖领域基本上还是空白,一旦攻下这个难关,不仅对汉口铁厂,对全国的冶炼企业都有好处。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