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资金创业故事的非典型样本
1985年夏天,技校毕业的王雍冈被分进烟台钟表公司闹钟厂当了一名磨工,每天的工作就是机械地和机器打交道。那时候,他的梦想是能调进办公室,做一名文职人员。所以,当他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手写速记的函授招生广告时,立刻报名参加了。一年后,他掌握了手写速记,正好一职开设文秘班,想在本地找一名速记老师。就这样,王雍冈一下子从工人“老大哥”的队伍跨进了教育行列,当上了速记老师,每年的授课费达1000多元。在80年代末,这可是一笔不少的收入。
技能就是财富———速录改变了王雍冈的命运,也让他更加关注这个行业的发展。90年代中期,有人将速录与计算机结合在了一起。而在北京、上海等城市举行的各类会议,有否速录师现场记录,也成为会议是否标准和高档的条件之一。2004年,王雍冈拿出所有积蓄,到北京速记协会申请了速录烟威地区总代理。那时我市很少有人知道速录,王雍冈希望能够通过为政府、企业进行免费速录服务,打开这个市场。于是,在亚欧论坛、果疏会、市长座谈会……都能看到他和同事们忙碌的身影。
经过近两年的辛勤耕耘,王雍冈终于在2006年收到了第一笔速录服务费:北京某公司来烟台召开股份转让的董事会议,辗转联系到了王雍冈。连续6小时会议结束后,速录师收到第一笔1800元的服务费……进入2007年,王雍冈的收入每月递增,培训出来的速录师的待遇,也从最初的满足生活费到现在的几千元。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