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磊:突围篇之网络资本
仔细观察网易走过的路程,其中的故事几乎是中国互联网公司所共有的。网易的成功源于它的“嬗变”,即盈利模式的明晰与突破。而现在,以网易为代表的,完成了新一轮资本积累的中国互联网公司手中都握有大量现金,它们将如何投资,成为了新的关注焦点。
丁磊说自己1993年从中国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回到宁波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在14年后的今天会有如此的成功。
但丁磊坚持说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是网易能有今天最原始的积累过程,尽管在那两年的时间里,丁磊每月平均的收入并不超过1500元。 “拨乱与反正”不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
“2001年底,网易度过停牌的风波之后我到中欧管理学院听课。”丁磊回忆说,“当时老师介绍我看了两本书,《基业常青》和《从优秀到卓越》。我在那段时间学到很多东西,后来我把中欧管理学院的老师请到公司里,让企业的60多位中层管理者都来听课。它让我们扭转了对企业经营的错误看法和毛病。企业犯了错误不可怕,关键在认识到错误,并及时地改正。”
“2002年网易大力发展无线业务和网络游戏的时候,事实上在后台已经准备了2年还多。”丁磊说,“也正是这样的准备才让网易最终取得今天的成功。短信只是市场给中国互联网的一次机会,我们准备好并把握住了;而网络游戏则从头到尾都是网易坚持的,现在公司大部分的资源都投入到相关的技术研发当中。”
“其实突破就是根据市场发展的情况,不断地发现公司的短板和不足之处,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去进行弥补和修正。”丁磊说,“这个过程,就是企业不断突破自我取得更大发展的过程。”
丁磊说网易从创建到今天一直在寻求着突破,也并不吝于回忆曾经的种种艰难。当被问到“如今网易持有接近40亿人民币的现金,如何寻求突破”这一问题时,丁磊甚至对记者“花5000万美元去回购公司股票是不是有些保守”的刁难也无动于衷。
“我觉得企业要有长远打算,并专注于主业。网易未来会一直专注于互联网,不搞多元化经营,不做自己不擅长的事,这是一定要坚持的。”丁磊说,“网易知道自己擅长什么,知道自己的主业是什么,一直坚持到底,这才是最困难的突破。”
“直觉与迷惑”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
“那段时间让我感觉到未来的网络应用绝不仅只是单纯的话音服务,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和让人根本无法想象的便利性。”丁磊说,“1995年我辞职到了广州,1997年在广州创办网易,支撑我的信念都只不过是对互联网未来的一种信任感而已。”
在那个年代和丁磊有着类似冲动的人还有很多。事实上在1994年中国第一次接入国际互联网前后,一批有机会首先接触互联网的年轻人都被这张无形的网牢牢地抓住,并奋不顾身地投入到这场因技术革命而掀起的创业大潮中来。
大约一年多之后,丁磊和另外两位创业者王志东、张朝阳的名字一起频繁地见诸媒体,并被称之为“中国互联网三杰”。
“那是在1998年前后,网易专注于社区和电子邮件服务。”丁磊回忆说,“事实上那个时候正是互联网的概念泡沫最疯狂的时候,坦白说我对怎么通过互联网去赚钱也没有太明确的概念。在那个阶段事实上网易已经感觉到即将到来的危险,感觉到和时间赛跑的急迫性。”
丁磊的感受某种意义上可以代表如今的互联网成功者们在创业时代的共同感受。
张朝阳也曾不止一次地对记者表示,1998年前后,虽然面对媒体、投资人时自己显得十分自信,但在内心里,那种无法捉摸的焦虑感和对前途的模糊感一直是最困扰搜狐的问题所在。
“波折与积累”垃圾股后的第一次突破
丁磊这样的焦虑感一直持续到了2000年网易在纳斯达克上市。而尽管丁磊们一直没有承认,1998年前后,中国的互联网创业者们一直焦虑的问题便是如何在最初的风险投资被烧光之前,为公司寻找到更有力的资金支持。在企业自身造血能力还不够强大,而风险投资泡沫又开始出现破裂迹象的时候,上市成为摆在中国互联网面前的惟一出路。
坦白说第一批上市的三大门户是幸运的。因为如果没有来自股市的资金支持,很可能中国互联网在2000年末的那次寒流中就已经成为历史。
但丁磊没有想到的是,自己“通过上市为公司争取更多的发展时间和机会”这样的想法,差点就成为网易迈不过去的那道门槛。
2001年初,成功把网易从一个社区网站包装成一家上市公司的关国光、何海文夫妇功成身退离开网易,来自台湾的黎景辉、陈素贞接任网易CEO和CFO.原以为可以安静思考公司发展方向的丁磊如今已经不太愿意回忆这段历史,因为纳斯达克差点给了网易致命一击。由于虚报财务账款,网易在美国遭遇集体诉讼,并被纳斯达克停牌,被认为应对此事负主要责任的黎景辉、陈素贞随后离开公司,复牌之后的网易股价跌破1美元,成为垃圾股。
网易的遭遇代表着泡沫破灭后中国互联网的集体遭遇。如今同样叱咤风云的中国互联网领导者们新浪、搜狐同样在那段时间里惨淡经营。但丁磊说,事实上资本市场的冷淡并没有影响到公司的业务发展,由于已经通过股市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中国的互联网在那个时期正在随着市场的逐渐拓展而酝酿着产业的第一次突破。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