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为糊口 无意中邂逅商机
1993年,李广斌从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在中学只做了半年的老师,就辞职到南方打工。之后的几年间,他在苏州的房地产公司打过工,在深圳做过通讯工程,1999年在深圳成立了一家通讯公司,拥有百万资产。然而,2002年的一次投资失误,使他百万资产一夜之间化成泡影。在外闯荡了十年的李广斌回到武汉老家,打算在这里从头再来。
曾是中学老师的他做了个“家教,不满意不收费”的牌子站在闹市,找起了家教。他第一份家教是教一个8岁的小孩认字。原本以为是一份轻松的差事,却让李广斌犯了难。原来,这个8岁的小孩儿上小学2年级,因为识字不多,导致语文成绩跟不上,还影响到对数学题的理解。家长发起牢骚:我们因为工作没有太多时间亲自教,现在五花八门的培训班都有,又比自己专业,索性就把小孩子交给他们吧。这个小孩上学之前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钢琴班、美术班上。“当时也没有'识字班'啊!”家长强调。
家长的“牢骚”引起了李广斌的兴趣。第二天,他就抽空跑了武汉十几家培训机构,却没找到一家“识字班”。幼教老师说:教孩子琴棋书画,效果看得见,很容易让家长满意,赚钱也就容易。而教孩子识字,虽说有利小孩智力开发,但因为看似简单,实际上见效慢,吃力又不讨好,也就没有老板愿意投资。这个结果使得一直寻找机会东山再起的李广斌一阵兴奋:既然教孩子识字市场是空白,为什么不去做呢?
正当李广斌为教材一筹莫展的时候,他遇到一位中年人。此人正在四处推广他那出版后一直堆在仓库里的书,这本书就是《中华识字宝》。书中内容四字一句,八句一韵,压韵易记,正是李广斌可遇不可求的。这回,李广斌没有贸然拿着教材办班,做起了“试运行”。他联系到一家幼儿园,免费教授了那里的孩子两个星期的“中华识字宝”,效果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一致认可。李广斌这才决定选用《中华识字宝》。
教材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怎样保持宝宝识字兴趣的问题。对孩子的心理研究,尽管李广斌也接触过,但要“摸透”孩子的心理,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等自己花几年时间把孩子的心理研究透了,市场早就不是他的了。李广斌马上想到师范院校都设有教育心理学专业,如果请心理学专家针对宝宝心理,设计一套能保持孩子识字兴趣的方法,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李广斌再次找到了曾教过自己的老师,老师欣然答应。方案设计出来后,李广斌又聘请了三位幼教老师根据方案进行模拟训练。2004年春节,经过差不多半年的准备,“国内首个融入心理训练的识字魔法”亮相武汉。从拿下《中华识字宝》教材全国的总代理到研究出“识字魔法”,李广斌总共投入了五万元左右。
紧接着,使用了《中华识字宝》和“识字魔法”的新“宝宝识字班”开始上课了,第一期开班没有一个中途退学。半年时间,李广斌就兑现了3—6岁的孩子3个月识字650个、6—8岁的孩子识字780个的承诺。到2005年初,李广斌的“宝宝识字班”已办了整整10期,效果一期比一期好。每期识字班结束的时候,都会进行一场“宝宝识字竞赛”,现场评选出“中华识字宝之星”,对获奖者给予千元重奖。很快,“3岁宝宝学识字还能挣钱”的消息在家长中传开了!“宝宝识字班”一时间成了江城家长中谈论最多的话题。
学教育的李广斌知道,做教育事业眼光要放长远,更要耐得住寂寞。直到此时,李广斌的“识字班”才开始真正的盈利。而前期所作的一切,无疑为李广斌的“宝宝识字班”做了很好的宣传。他得到的是越来越多家长的认可和越来越大的市场。
随着“识字班”的成功,李广斌对这一事业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并加入了一些自己的理解,比如说教材。《识字宝》虽然一直被识字班所使用,但毕竟是代理的教材。李广斌决定用自己的想法编一本识字教材,就有了现在的“国韵诵读”。所谓“国韵诵读”,是一套针对3—8岁儿童的特训制定的课程,在“亲近古人儒学,亲近美丽母语”的理念指引下,它以四字韵文组成的“仿古诵读”为载体,为儿童进行“正音、语感、背篇、识词、学知、明理、表达”等七大语言能力训练。其特点是四字一句,八字一韵,达到通篇背诵、朗朗上口。并精心选配能够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游戏,用递进式的学习内容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国韵诵读”是目前国内惟一一种给小孩子讲述儒家思想的识字教材。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