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丕宏:我又回来了
5年前,在美国几次创业成功的陈丕宏,因为互联网泡沫破灭不得不撤出中国,现在,他又回来了!
采访·撰文=刘启诚
两年前的一天,宏道公司的CEO陈丕宏顺口问他的CIO汪雄夫:“你的中文如何?”汪雄夫回答说:“能看懂金庸小说。”
“好,那就是你了!”陈丕宏脱口而出,看着汪雄夫一脸的迷惑,陈丕宏补充道,“派你去中国”。
就这样,在退出中国市场5年后,陈丕宏带着宏道公司又重返中国。不过这一次,陈丕宏的公司以一个新名称出现在中国:华美宏大 (BVOD)。这是一家开发应需式 (on-demand) 电子商务的公司。8月2日,宏大在北京发布了其旗舰产品CHRM™。
蛰伏5年再度出击
选择失败的市场作起点
2001年的网络泡沫,打击了整个IT产业界,许多公司都在这个“完美风暴”中被洗刷一空。宏道虽然得以生存下来,但也无法完全幸免。2002年,宏道还没有来得及在中国开展多少业务就已陷入困局,不得不将设在苏州的中国公司撤销。
之后的5 年,宏道一直为走出困局而努力。直到2005年底,陈丕宏个人投资1600万美元来清偿公司债务,宏道才从泥淖之中走出。重回正轨的宏道2006年企业营收稳步成长,到了2007年6月底,公司的净现金储备已超过4600万美元。
陈丕宏作为一个天使投资人,这几年来一直在中美之间穿梭。这5 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特别在电子商务领域,发展势头突飞猛进。这期间,陈丕宏重回中国市场的心绪又起。5年前的仓促撤出,一直是陈丕宏心里的一个结。现在公司走上了正轨,重回中国市场也就有了基础。何况中国现在发展的势头又是如此良好。
但是如何回去?回去后做什么产品?
陈丕宏作为新浪公司的独立董事,有一次,在北京开会时和新浪CEO兼总裁曹国伟聊起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曹国伟抱怨说现在的HR管理系统不能因时变化,无法及时掌握公司的人力资源动态,如果做一个项目的时候,调配人员很不方便。曹国伟就问陈丕宏,宏道是开发软件的,有没有可能开发一套因需而变的HR管理软件。
曹国伟的抱怨引起了陈丕宏的思考,他想想宏道的人力管理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而后来他和其他公司的一些CEO们一交流,才发现这是公司的通病。
陈丕宏决定亲自担纲,做一家在线式e-HR(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的专业公司。不过,目前已有很多强大的公司在做e-HR,如果还是按旧的模式去做,宏道是没有任何机会的。陈丕宏经过分析发现,之前的e-HR软件一直是模块功能的架构,各个厂商之间竞争的焦点在于模块竞赛。
这让陈丕宏看到了机会。多年电子商务平台开发的经验让陈丕宏联想到,为什么不做一个基于Web2.0的平台,这个平台上可以运用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允许用户更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功能,平台的社区功能则可以加强不同用户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解决企业内部在人力资源调配上沟通不畅的问题。而且,Web2.0有两个好处:一是在技术上对使用者的界面来说会比较友好;二是利用Web2.0理念可以让用户通过社区得到一系列增值的服务,
“人”字文章要大做
“白纸”团队担纲重任
“一个公司的核心最后只有一个字——人。一个公司要做的事情只有两件,一是‘攘外’一是‘安内’。攘外就是出去外面开拓、销售。安内是用最优秀的方式管理公司。” 陈丕宏多年的创业生涯,使他对“人”有着很深的理解。
在陈丕宏看来,在企业里“人是最特别的”,这里面市场很大。但做HR软件的企业很多,宏大是否能够迎头赶上?5年前败走麦城,却依旧选择中国作为切入口,这一次,陈丕宏能成功吗?
2006年的3月,华美宏大在北京中关村悄悄成立,着手开发人力管理软件CHRM??。华美宏大的旗子树起来了,然而,陈丕宏的重返中国之路并非一马平川。
本文开头的一席半开玩笑的谈话,促成陈丕宏下定决心把汪雄夫派到中国重新开辟江山。汪雄夫也是台湾人,获有柏克莱加州大学电机及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2004年开始在宏道公司任CIO。
陈丕宏此次从美国派来管理团队,但不可能派来大批的研发人员,否则成本太高。何况中国近年来计算机研发人员水平非常高,为何不从国内招聘研发人员呢?但陈丕宏希望招来的研发人员都是“白纸”一张。
“2002年宏道在苏州的工业园区也曾设立过一个研发中心,但不成功。除了当时大环境的问题,团队问题是一个切身的教训。我们这次做的时候,就想办法避免重蹈覆辙。”陈丕宏说。
符合条件的“白纸”只有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了,可是当时已是3月份了,许多毕业生早已找到工作,要想招到合适的人,估计有些难度。
汪雄夫几个人就一所所高校去谈,去找学校管毕业分配的老师,询问是否还有尚未找到工作的学生,是不是可安排和他们谈一下。到5月份的时候,有200多人前来应聘,考试,面谈,从200 多人中确定了20多人,宏大的团队终于建立了起来。
其实在团队建立上,陈丕宏的想法很深。“我们在国内找‘白纸’,找大学刚毕业的人,是想把我们的整个企业文化灌进去。他们刚从大学毕业,只要你觉得资质够好,也不管他学什么的,招进来训练,相当于这些人大学多念一年。我们也是刚进来,也有一个学习过程。这样大家都在学习,互相磨合。这样能建立一个稳定的理解公司发展的团队,比招那些有经验的人好得多。”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