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上卖布鞋 竟然一年赚百万
在武当山,常年练功习武的有两千多人,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他们周而复始地练功,日复一日,有条不紊。
武当武术团团长袁理敏:"练功的人本身说不是非常有钱。"
虽然他们每个月收入只有一千多元,在当地并不多,但却被这个叫黄明光的人盯上了。2004年在一次逛武当山时,黄明光从这些练功人身上发现了赚钱的商机,并与他们成了朋友,通过他们挣到了钱。
现在黄明光与他们已经割舍不开了。他非常感激这些练功者,因为没有他们,自己每年就不会有三百多万元的收入。
黄明光到底卖给他们什么东西?他又到底怎么从这些并不富裕的人身上赚到这么多钱呢?
黄明光湖北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十堰一所学校后勤部门工作,因为清闲便想找点事情做。而当地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赚钱的渠道并不多。
2004年元旦,黄明光在陪海南的朋友逛武当山时,偶然听到了几位练功者的抱怨,引起了他的注意。
练功者熊维正:"脚底容易出汗,袜子脱了以后臭。"
练功者袁修刚:"练功夫就是时间加汗水,他肯定要出汗,憋脚。"
练功者张维海:"脚打滑,练拳不容易站稳。"
黄明光上前一打听,原来是鞋的问题。他忽然想起小时侯自己穿的千层底布鞋。布鞋虽然透气舒适,但由于样式太土,慢慢被人冷落了。
能不能做出一种适合练功的布鞋呢?这种鞋会有多大的市场呢?黄明光考察了一个星期,发现很有做头。
黄明光:"人们既看他的演技,同时也看他的服饰,他的一招一式人家很欣赏。他身上穿的东西人们也会看到,无形中给我做宣传。"
在武当山练功的人数量虽然不多,但每年关注他们的游客达到100多万人。
看到这些练功者背后的商机后,黄明光决定做布鞋。他们会接受吗?
在各个武术团转悠了十几天后,黄明光盯住了这个叫袁理敏的人。他在当地很有名气,经常带团到国内外进行武当武术表演。
黄明光:"如果是穿了我的这个鞋,肯定是有一种在各地方宣传示范作用。"
通过打听,得知这位袁团长竟然是同乡。混得脸熟后,黄明光找机会向袁团长提出自己的想法,结果出乎意料。
黄明光:"不知道你的鞋怎么样,你就放几双在我这里试一下。"
袁理敏之所以答应黄明光,并非因为老乡原故,而是自有盘算。
武当武术团团长袁理敏:"我们专业是武术搞养生,对鞋对制造什么东西我们可能是不懂的,什么用料我们可能更加不会懂了,我们只能是希望有人把空白填补,能让我们穿上更合适的鞋子。"
袁团长同意后,黄明光把母亲和邻居们的老手艺排上了用场。
传统布鞋容易变形,胶鞋不变形但不透气。什么材料才能既透气又不变形呢?他先后用竹笋叶、玉米皮等进行试验,结果都不行。一次黄明光到朋友家串门时,被门口的山棕吸引住了。
黄明光的朋友巫文明:"原来很早的时候做蓑衣,做棕床搓绳子也可以。"
棕丝具有天然的网状结构,既结实还抗菌,黄明光便剥了两片拿回去试验。 黄明光:"我们是用整片的棕丝,用剪刀按鞋样剪成片,剪成这个样子,然后面上用中药粉糊在上面,然后敷上粗棉布。"
这样用棕丝做底的布鞋不仅透气,而且洗几水都不变形。困绕黄明光已久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野山棕大都分布于深山密林中,2004年3月的一天,黄明光与助手采完山棕返回途中遇到了意外。
唐建华:"走到半山腰的时候,突然听到后边有很大的响声,回头一看,二三十只猴子。"
黄明光:"等我还没反过神来,又有两只追我,一只抓着我的袖子,还有一只抢我手上的塑料袋。"
两人跑了二十多米回头看时,发现猴子们在撕扯装山棕的袋子,以为是食物。由于地形不熟,剥起来费劲,这次经历后,黄明光决定收购山棕。
黄明光:"像这样一片的话就两三角钱,一般来说把秆子去掉,光要棕丝,一斤在两块多点。"
很多村民见这种没用的东西还能卖钱,空闲之余便上山剥起山棕来。
村民曾义明:"不剥它不长高,一年可以剥六七十片。"
村民张龙:"一棵树一年按重量算的话在五十多斤。
记者:"能卖多少钱?"
村民张龙:"也就是一百多元钱。"
一片棕丝能做两双鞋底,一双鞋底的成本在一毛左右,做成鞋后至少有10倍的附加值。当黄明光拿着用山棕做成的布鞋找到袁团长时,却碰了钉子。
武当武术团团长袁理敏:"款式看起来有点像过去农村里面有这样两个耳有松紧,但对练功人来说那种没有特性。"
黄明光根据袁团长的意见对鞋外型进行了修改,使鞋既有特性也结实,但袁团长却违背了当初许下购买的诺言。
武当武术团团长袁理敏:"价格比普通鞋高多了,一般人可能是接受不了的。"
当时这种鞋定价在80多元,是普通胶鞋的五六倍,而练功非常耗鞋,每个月至少得四双。为了从袁团长打开突破口,黄明光觉得哪怕赔本也要干。于是他就送给了袁团长100双布鞋。
练功者袁修刚:"它不感觉憋汗,透气。"
练功者熊维正:"皮鞋底穿得脚底挺硬的感觉,穿着不舒服。这种布鞋底下透气,穿着还是蛮舒服的。"
通过袁团长的无形宣传,黄明光收到了意料中的效果。1000双练功鞋很快卖完了,一算帐,挣了5万多元。
2004年8月正当黄明光在批量生产布鞋时,袁团长却怒气冲冲地找来了。
原来,袁团长在一次表演时,布鞋出现了问题。
武当武术团团长袁理敏:"太极拳里面有个动作"千斤坠",就是这个动作,这个动作要求力量往下沉。做这个动作时鞋子突然开裂了,这个令我们很难受。"
黄明光拿起鞋子一看,连接鞋面与鞋底的棉线断了,而鞋窠里的棉垫很湿,水份把棉线腐烂了。随后陆续有四五百双布鞋退了回来,黄明光陷入了困境。
一次上网时,一条新闻引起了黄明光的注意,国外从中国进口丝瓜络做洗浴用品。 黄明光:"介绍说丝瓜络不吸水,通透性很好,沾水之后很快就干掉了,我就觉得这个特点很好。"
当时正值盛夏,黄明光打上了一个卖青丝瓜人的主意。这个人叫范启才,是武当山特区大湾村的村民,种的丝瓜吃不完就拿到市场上去卖。
武当山特区大湾村村民范启才:"一次拉了一车有二百斤丝瓜,突然间遇到一个人,把我的丝瓜全都买去了。"
黄明光买回去丝瓜后没有自己吃,都分给了邻居们,却留下了范启才的联系方式。
黄明光:"我当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实际上是为了找以后的种植基地。"
2004年11月,黄明光找到了范启才的家,让他帮着收一些老丝瓜。
村民詹兰英:"丝瓜老了以后洗个碗,以前卖不出去。"
武当山特区大湾村村民范启才:"你吃不了,老了没用,他突然间来说要收这个东西,一元一个,基本上说当时块八毛一个,我们感觉没有想到。"
更令他没想到的是,黄明光要用它做鞋。范启才跑遍了周围的几个村,收了2000个老丝瓜。
黄明光把老丝瓜的皮去掉后,把它剖开,剪成大小不等的鞋垫样子,用石灰水浸泡后压平就可以用了。
黄明光:"做成鞋垫滤汗效果好,即使汗沾上去很快就散发了,不会腐烂。还有一个回弹性很好,有自然回弹性。"
黄明光用丝瓜络取代了棉花,滤汗和舒适效果大大提高。一双丝瓜络鞋垫的成本在四毛钱,做成鞋后能卖到6元钱。一次到范启才家里拉丝瓜时,黄明光看见范启才在用野麻打草鞋。
武当山特区大湾村村民范启才:"搓成绳子,这么细一点你看拽不断,非常结实。打草鞋还卖,在我们这个地方靠武当山近,出去卖给武当山的游客。"
这种野麻不但结实,而且遍地都是。在比较了尼龙线和麻线后,黄明光决定用麻线替代棉线。
黄明光:"尼龙线做鞋的话,鞋子穿坏了以后作为废弃物也不环保。这样它在自然界可以自然分解。"
到2005年3月,黄明光做出了不像传统布鞋那么多缺陷的布鞋。袁团长穿上这种布鞋后,感觉身轻如燕,并且与自己的服装也很搭配。
武当武术团团长袁理敏:"去德国也好还是意大利也好,我们身上穿的,观众从鞋子到衣服都想要一套。"
袁团长在外面表演时替黄明光接了一些订单,一些布鞋已经卖到了国外。很多到武当山来的中外游客看完功夫团的表演后,都打听哪里能买到这种布鞋。黄明光便在景区游客中转的中心八仙观设立了销售点,不断接到一些小订单。
根据游客的心理,他还开发出了儿童布鞋、工艺绣花鞋和养生布鞋等六七个系列品种的布鞋。
游客:"比传统的老工艺布鞋要好,感觉还是很不错的,不仅我要买一双,给我女儿老婆各买了一双。"
武当山特区景区管理局副局长王富国:"我们这里国外的人比较多,美国的,日本的,新加坡、俄罗斯,国外游客来了买黑色那种鞋,如果是我们国内团队游客女式的好卖。这是武当山实实在在的千层底鞋,别处买不到。"
2006年9月,一个大订单把黄明光的生意从本地拉向了外地。
她叫罗玲玲,在广州一家贸易公司做服饰进出口生意。在网上看到黄明光布鞋的材料和款式后,很感兴趣。
广州客户罗玲玲:"这些材料我们一般不会注意它,就是注意到它也不会想到可以用到这方面。"
这种土产品能受讲究洋气的广州人欢迎吗?罗玲玲就订了一批进行了试销。
广州客户罗玲玲:"市场的接受非常好,因为现在我们做的这个产品符合了人们的一个需要,就是环保、舒适。"
小试成攻后,罗玲玲就发了个款式订了价值20万元的家居布鞋。而黄明光第一次接到这样大的订单。
这笔生意,黄明光能赚到了在武当山一个多月才能赚到的钱。他正招工赶制,双方下一步瞄准了追求个性的年轻人,准备联合开发时尚布鞋。
黄明光与袁团长签定了长期供货合作协议,通过景区和网络的销售,黄明光靠卖布鞋一年能收入300多万元。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