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为乐好人”下岗女工成功实现创业
2016年3月公布的天津好人榜中,来自和平区劝业场街的刘德芬荣登榜单,当选“助人为乐好人”。 她曾经是一名普通的下岗女工,但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自食其力,成功实现了创业;她不计得失、无私奉献,帮助下岗失业姐们实现了再就业;在社区里,她还是个为人称道的热心人。《天津早晨·周末人物》,我们跟随记者谈志超,一起去认识这位“助人为乐好人”刘德芬。 1995年,刚刚三十出头的刘德芬从天津印染厂下岗,拿着200元的补偿款回到家后,她无论如何也想不通自己为什么会在这样一个原本效益还不错的企业中成为下岗工人,接踵而至的就是更现实的生活问题,刘德芬第一次感受到了生活上的艰辛。她回忆说: 【录音:那个落差有多大啊,都有点儿懵了,那时候在单位三班倒,然后回家买菜做饭,都习惯了,可是忽然间就在家待着了,首先从时间上,就感觉没有着落,就在家那么一堆,另一方面从经济上,因为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 还没等刘德芬回过来神儿,不到一年后她的爱人也从单位下了岗,但接连的打击并没有击垮刘德芬,反而更激发她面对现实,也给了她破釜沉舟的一股干劲儿。那时人们并没有什么创业的概念,刘德芬只是觉得,与其出去打工,不如自己干点儿什么。 【录音:我们两个人在一起干点什么,总比在外面打工要好一些,我们俩就商量了,先卖早点,毕竟投资还少一点,就是辛苦一点,但当时那个年纪不怕辛苦。那时候干买卖还好干了,一个三轮拉着桌椅板凳,小凳子大板子一弄,就是马路餐桌嘛,然后我们就本着物美价廉,首先东西要好,另外周边的居民如果去买,谁要是买生的拿回去煮,一碗十个云吞,我就给十二个,所以那个买卖特别火,虽然是累了点,但是看到回报还是挺高兴的。】 眼见付出有了回报,生活有了着落,刘德芬打心眼儿里高兴,也许得益于天生乐观的性格,遇到困难她总能抬起头来面对,又或许是有那么一点点做生意的天赋,让她看到了今后生活的方向。随着早点摊儿日渐起色,刘德芬逐渐增加了经营种类,老豆腐、饺子,周围的邻居、机关单位的职工都成了这里的常客。但好景不长,从97年开始,本市发出禁止违章占道的通告,重点治理马路餐桌,刘德芬又遇到了生活上的岔路,她的选择还会像之前那般果决么?刘德芬说: 【录音:这是大势所趋,进也得进,不进也得进,最后肯定是要根治这个(马路餐桌),与其这样,还不如尽早找一个门脸,找个地点什么都合适的地方,所以我就立即响应号召退路近厅。】 退路容易,可厅却不是那么好进的。刘德芬原先在哈尔滨道上一直租用着一间小屋用来存放摆摊用的东西,但仅有的十平米面积不可能用来经营,后来她找到附近几家房东,租下了紧挨的三间小门脸房,才让这“厅”有的进,可这一细算下来,门脸改造几乎搭进所有积蓄,而且光是每个月的房租,就抵得过经营马路餐桌时一整月的收入。用现在的话来形容,那时的刘德芬“压力山大”。 【录音:压力大了,那个房租一下子就上来了,那阵的租金1800,这个时候怎么办?所以必须更得豁命了,早点加中午再加晚餐,连轴转,每天就睡四五个小时,不然就赚不到钱,就是算怎么多卖,价位上质量上都让他感到实惠,不是说一进来就立刻火起来了,那阵也是天天的睡不着觉啊。】 坚持了近半年,刘德芬算是真正体会到了创业的成果,小饭馆领取了正规的营业执照,还挂上了“二姐饺子馆”的招牌,很多顾客就是冲着刘德芬来的。刘德芬说,别人家的回头客是认店,可她家的回头客却是认人。苦心经营之下,饺子馆的营业额已经是过去马路餐桌时的好几倍。刘德芬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就是“眼光远,心态好”,正是靠着这六个字,在2000年,刘德芬又迎来了创业中的有一个收获。 【录音:这时候我想要不再迈一步,就这样在2000年的时候,就干了一个饭馆,叫老亲人餐厅。因为这个饭馆离我的饺子馆近,人家一看二姐又干了一个饭馆儿,所以这个饭馆一下就火了,一天能返三趟桌。】 自从下岗以来,刘德芬夫妇凭借着自己勤劳的双手,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虽然生活富裕了,但他们也从没有忘记创业之路是如何开始。从经营起“二姐饺子馆”开始,刘德芬就有意识的雇佣下岗工人,帮助他们再就业,后来到2001年,刘德芬和劝业场街滨西社区居委会共同商议,还是在哈尔滨路上开了一家“真上岗食堂”,主营各类面食,专门解决下岗工人的再就业。 平日里,刘德芬除了经营着原有的两家饭馆,还要顾及家里,尤其是要照顾父母早逝且先天智力残疾的外甥。尽管如此,自从“真上岗食堂”开办那天起,刘德芬便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这里,她决定食堂每天只经营中午一餐,为的是给工人们安排弹性的工作时间,方便他们照顾家里,就算店里常年没有什么盈利,但能教给这里的下岗女工一技之长,刘德芬就心甘情愿,她在店里不像老板,倒像是职员们的知心大姐,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帮助他们走出生活的阴影,刘德芬说: 【录音:人呢不要太悲观,要乐观,高兴也是一天不高兴也是一天,语气怨天尤人,不如行动起来,所以我想让我的姐妹们也是这样,下岗之后不是埋怨就能解决问题,嘛事儿都得正确面对,夫妻之间、婆媳之间,包括子女,都难免有矛盾,沟通正确面对,话不说不明,我就和他们说这个,所以他们在家里也都和睦相处。】 除了帮助下岗工人,刘德芬也没有忘记邻里街坊。从97年开始义务照顾哈尔滨道207号的孤老户马奶奶,夏天为她买菜送饭,冬天为她安炉子、封火,直到老人去世;和患有高位截瘫的朗作和结成固定帮扶对子,每月资助50元钱。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朗作和的妻子刘凤敏查出患有乳腺癌,从医院出来就直奔刘德芬那里倾诉,得知详情的刘德芬二话没说就开始忙前忙后,为刘凤敏解决后顾之忧,不但自己出钱还号召社区给她家捐款,凑齐了手术和治疗费,帮助刘凤敏一家度过最困难的日子。回忆起当年的情形,刘凤敏至今感激不已。 【录音:当时感觉天都塌了,就是想放弃,治病没有钱啊,负担也特别重,孩子也要高考。还是二姐帮助了我,使我这一段困难时期度过来了,当时心里挺激动的,就想我这回是有救了,后面家里这一块儿也有人管了,我就能安心去看病。】 如今,刘德芬和老伴都已过了退休的年龄,孩子也已经成家,还有了一个两岁大的小孙子,一家其乐融融。因为房屋拆迁,刘德芬经营的饭馆也只剩下了“二姐饺子馆”这一家,但为了几个跟着自己干了快20年的员工,即便不盈利,她也会把饺子馆坚持到拆迁的那一天;而且,对于既热心肠又闲不住的刘德芬来说,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同样也是这一生都干不完的事业。劝业场街滨西社区居委会民政主任肖虹玲说: 【录音:二姐一直是一个乐于帮助别人的人,像春节啊,小年儿啊什么的,给孤寡老人送饺子,二姐每次都是提前一天把饺子包好了,准时准点儿的就送过去了。谁家要是有什么困难啊,二姐总是第一时间给他家解决一些实际上的困难,也号召大伙给它帮忙,而且带动了很多志愿者都是乐于奉献,在社区内形成了一个谁家有困难家都会去帮助,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风尚。】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