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女孩自主创业办诊所
赵丽娜,刚出生时,大大的眼睛,高挺的鼻梁,红扑扑的脸蛋,着实让家人和亲戚朋友都很喜欢。但从学走路的那天开始,她父母就发现她与其他小朋友不同,走几步就要蹲下来歇歇。父母四处求医,诊断都是一样:先天性双髋关节脱位。 赵丽娜常常在想,要是有一个高明的医生能够把我治愈该多好啊!可是要到哪里去找哪个好医生呢?直到初中毕业,大家讨论毕业的去向。“卫校”,一个名词跳入她的耳朵,它就像一间黑暗的屋子突然打开了一扇窗户。她豁然开朗:“好医生还用找吗?我就是!”她肯定地对自己说:“我不仅可以给自己治病,还可以为其它被疾病困扰的人解除痛苦!”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内江卫校,就读于97级社区医学班。她勤奋好学,不懂就问,扎扎实实地学好专业知识。2000年分配在自贡川西南矿区职工医院实习。在为期一年的实习里,她兢兢业业,不仅跟着带教医生学习专业的医学知识——查体、问诊、开处方、写病例,还跟着护士老师配药、打针、输液,她的勤奋得到了全部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2001年7月,赵丽娜卫校毕业。在深圳一个很大的制衣厂上班的表姐打来电话,说她们厂里正在招厂医,赵丽娜的条件很适合。赵丽娜思来想去,最后还是决定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小山村”办诊所。 当时,赵丽娜的弟弟上高中,父母在外地打工,她梦想中的小诊所,没有人为她出谋划策,没有启动资金,没有房屋设备,一个个的难题摆在她的面前。她哭过,彷徨过,犹豫过,也曾想过放弃。但她一想到还在读卫校时,每个周末回家,村里的长辈们满怀期待的眼神和话语“丽娜妹子,读书展劲喔,多学点东西,毕业回来好给我们看病,我们就不用走那么远了”,她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她坚信所有的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她首先到市卫生局办理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然后把碗柜打扫干净作为药柜,把读书时用的一个烂写字台作为治疗台,搬来家里的一张单人床作为输液床。然后,她一个人,在靠马路边的路上租了两间房子,大概四五十平方,里面一间自己住,外面一间包含诊疗室、注射室、输液室,最后搬来她家厨房的碗柜做药柜。当时,她包里只有一百多块钱,但难不倒她!她开始进药了,所有的药都只进一盒,注射器进10支,输液器进10个……就这样,她这小小的诊所开张了。 赵丽娜对病人的要求几乎都是有求必应。她用自己的高度责任感诠释着医者父母心。她的做诊时间是24小时,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张家的小孩发烧了,李家的婆婆拉肚子了,她总是毫无怨言地处理着。遇到不能到诊所看病的,比如年龄大的,还有和她一样腿脚不方便的,她总是到家里为其诊断拿药。 日子是艰难的,但赵丽娜是快乐的。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从开始的不清楚到后来的信任让她感动不已。病人对她说:“我们都像一家人!”病人家里有新鲜的蔬菜水果和鸡蛋都给她送来。四社的杨阿姨见她每天忙得吃不了早饭,就把豆浆打好装在保温瓶里给她提去。她真的不知道怎么回报,“只有更加努力工作,把全部的身心都投入诊疗中去!” 2003年,赵丽娜多了一个爱她支持她的老公。从此,艰辛路上的她不再是一个人。为了更好地服务更多村民,赵丽娜用自己的积蓄加借了一部分钱,盖了一栋三层小楼,有了单独的诊疗室、治疗室、注射室、输液室,崭新的西药柜,写字台。至到那时,她的小小诊所才开始有模有样。 赵丽娜已经在从医路上走了15年。她每每回忆过去,有好多的感慨、几多的艰辛、几多的不易。从最初出诊的泥泞小路,一路跌跌撞撞,到现在乡间道路都是水泥地的骑电瓶车,特别是冬天晚上从温暖被窝起来到病人家中为其看病的那种纠结心情,但治好病人以后,又感到无比欣慰。 自从上级卫生院成立公共卫生办公室以后,她不仅仅要看病,还要做许多公共卫生工作,健康档案、孕产妇档案、儿童保健、慢性病随防、健康知识讲座、慢病知识讲座……赵丽娜忙起来了,附近几个村的村民都来找她看病,最忙的时候她的门诊输液量达到了近40个,用她自己的话说是,病人治好了,自己累倒了。 赵丽娜过得很充实,通过她的不懈努力,她的卫生站于2008年被评为市甲级卫生站,2013年被评为省甲级卫生站。但不幸的是,近两年来她的身体又出现状况了,2013年被脚痛折磨的赵丽娜去内江中医院检查,股骨头坏死。她想来想去,擦干眼泪,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有那么多爱她信任她的人。她现在要做的就是更加完善自己,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医疗卫生工作和生活中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