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险投资网首页 | 收 藏分站 | 融资服务 | 投资人服务 | 加盟代理 | 投资人打假 | 联系我们
中国风险投资网 > 创业人物 > 研发3D煎饼打印机创业 年入千万

研发3D煎饼打印机创业 年入千万

2016年08月14日 08:49    网站管理员086

  2015年9月初,“清华毕业生研发‘3D煎饼打印机’,可用电脑操作打印百变卡通煎饼”的消息爆红网络。让高大上的3D打印技术“爱”上中国煎饼的,正是两位清华高材生。

   吴一黎今年34岁,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毕业后曾先后供职于著名的甲骨文和IBM公司。妻子刘佳雪也是清华毕业的硕士,年薪50万元。但在外企的高压工作,带给吴一黎丰厚收入的同时,也让吴一黎“收获”了颈椎病和眼疾。“因为时常加班熬夜,对身体影响挺大,身边那些西方同事们的思维和处事方式,也令我感到不适。”于是,吴一黎和妻子,以及他在甲骨文公司的同事冯伟一拍即合,集体辞职下海,决定做一份自己喜欢的事业。

   吴一黎和妻子刘佳雪最喜爱的一种传统美食,就是外软内焦、咬一口酱香四溢、吃起来酥脆可口的煎饼!两人对煎饼十分迷恋,决定以此为创业突破口。而且,他们也做足了市场调查:据相关数据统计,北京每天供应的煎饼量多达数十万张,这还不算街边流动的煎饼车卖出的数量。仅北京一城的煎饼市场,每年就有至少3个亿的份额!于是,吴一黎他们决定利用自己擅长的IT技术,开一家互联网煎饼餐饮店,提供微信支付、线上订外卖等新潮服务,立志打造“中国第一时尚煎饼品牌”。

   2014年,吴一黎夫妻俩和冯伟一起,开了一家煎饼店。3位IT精英辞去世界500强企业的高薪职位,在北京卖起了煎饼,这个选择令人大跌眼镜。吴一黎夫妇严把健康卫生关,同时还研发推出了其他特色小吃及饮品,在建外SOHO商圈的煎饼店开业后,每天都食客盈门。6块钱一份的煎饼,再配上一杯饮品,就能换得一顿高效又美味的早餐,这在高消费的首都,简直是个天大的“福利”。很快,这间巴掌大的小店,每月的纯利润就达到了6万元。

   虽说煎饼店的煎饼供不应求,可是3个人纯手工制作,每天最多也只能做出250张煎饼,除非扩大经营,否则这份收入天花板就无法突破。可是扩大经营就要扩招员工,就要相应地增加培训费用和工资,狭小的后厨也站不下那么多人。在这块寸土寸金之地,吴一黎夫妻俩权衡再三,还是没有换更大的门面。他们开始在北京各繁华地段“复制”这种小店,但每个煎饼店的发展,都被“供不应求”束缚住了手脚。有的店虽然月赚数万元,可除去房租等各项开支,就所剩不多了。怎么才能突破这一创业瓶颈呢?

   2015年春节期间的一次同学聚会上,吴一黎遇到了清华软件学院的同班同学施侃乐。对方在读博士之后,去了法国从事3D打印研发工作。回国后,他和身边的一帮清华校友开始创业,成立了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力争在3D打印方面寻求突破。两个人见面各自介绍了情况后,吴一黎突发奇想,说:“能不能用3D打印机打印煎饼呢?”身边几位同学立即笑喷了:“3D打印可是世界前沿科技,用它做煎饼,简直是用核导弹打蚊子啊?”

   但施侃乐却饶有兴致地对老同学说:“你的设想很有意思,为什么不试试呢?”他一直期望把3D打印拉下高科技神坛,让其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3D打印机现在还只是专业人士的工具,不是普通人的‘玩具’。”就这样,两位清华同学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梦想--研制全世界第一台煎饼打印机。

   然而,兴致勃勃的吴一黎和施侃乐严重低估了做煎饼打印机的难度。他们最先遇到的实际问题,是面糊这种胶质液体的黏滞性,造成打印效果失真。3D打印机面浆的喷嘴离烤盘太近,或者时间稍长,就容易糊;离烤盘远了,“打”出来的形状就难以控制,本来想让它走直线,可是流体下落时会打转,打印出的轨迹和打印料筒的喷嘴行走的轨迹无法完全吻合。

      多次试验失败后,吴一黎和施侃乐躲在房间里废寝忘食地研究。他们运用流体力学,研究面浆下落、成形的规律,然后用计算机进行反算,再反复调整,终于达到图案成形的最佳效果。图案能打印好了,但机器的打印头要背着装有近1斤面浆的料筒“行走”,重量大惯性也大,由此造成机器的声响太大,非常影响用户体验。开始时,机器一旦工作,整台设备就“到处乱响”。施侃乐和吴一黎趴在机器上,一点一点检测机器的共振点在哪里,调整“打印头”的移动速度和转弯角。

   尽管施侃乐自己的团队有做3D打印机的先进经验,但煎饼3D打印机的尝试还是超出了他们经验的范围。因为他们这次要打印的不再是3D打印机“擅长”的塑料制品,而是食物,就连烤盘的传热方式都得重新考量。“最初打出来的煎饼,花纹挺好看。可是我们把煎饼翻过来一看,有些地方已经糊了,有些地方还没熟。”吴一黎说,他们只得修改了烤盘的底部结构,把加热方式由“热传导”改成“热辐射”,才逐步实现了均匀加热。

   硬件设备逐渐成熟,在软件程序上,吴一黎和同伴更是调试了无数次参数,为了打印一个茶杯垫图形的煎饼,就打了超过1万根线条,最终才打出均匀的可控制线条;仅仅融合煎饼打印的部分程序代码,就耗费整个团队近半年的时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尽管吴一黎团队在此期间每天都焦头烂额,但是没有一个人成功瘦身,因为他们每天都有吃不完的“废品煎饼”。

   2015年夏天,终于研制出了3D煎饼打印机。这台高科技“美食神器”长50厘米、宽60厘米,上面有一个A4纸大小的烤盘,下面铺了一排加热管。烤盘上方有一个固定面浆瓶的架子,可以前后左右移动。它使用的是挤出式3D打印技术,打印机喷头可以在两个不同的方向移动,能在平面上打印出一定的厚度。用户只要在电脑、平板或手机上输入文字或图片,与这台“美食神器”联机后,就可以打印出人像、建筑、卡通形象等各种形状的煎饼。

   施侃乐和吴一黎将这台打印机命名为“三弟画饼”,之所以叫三弟,不仅和3D谐音,而且颇具文化内涵--1800年前的三国时期,有一次诸葛亮所率部队在被曹兵追杀时炊具尽失,发现伙夫那里仅剩些白面,足智多谋的孔明先生,就让伙夫在张飞部下一名士兵的铜锣上发明出了煎饼,至今受到亿万中国人的喜爱。虽然这对清华兄弟使用3D打印技术,第一次把煎饼这种古老食品的制作由人工变成了机器,但为了纪念诸葛亮和张飞,也为了赋予自家的高科技煎饼一定的文化内涵,他们选择了“三弟画饼”这个有趣的名字。

   2015年8月21日,吴一黎等人带着他们的煎饼打印机到西单美食节做展示,以每张10元的价格售卖“文艺煎饼”,半小时就卖出了147张。“我要小黄人图案的!”“我要我们夫妻的合影!”“我写的一首小诗可以打印到煎饼上吗?”当天,围观者兴致高昂,无论男女老幼,都争相定制个性煎饼。吴一黎根据客户要求装上料筒,在平板电脑上选择好图案,2分钟就打出一张香喷喷的“哆啦A梦”图案的煎饼。看着煎饼上栩栩如生的图案或亲切的字迹,大家都舍不得吃。吴一黎趁机做起了广告宣传:“吃吧,以后在我们北京的煎饼门店,都会卖这种个性煎饼,而且我们还可以送货上门哦!” 

   煎饼打印机操作界面很简单,号称“3岁儿童都能轻松使用”,交给一名从未操作过打印机的员工后,可以迅速上手,并且能一人看多个摊。吴一黎算过,用传统方式摊煎饼,娴熟的师傅最多能同时摊3张饼。但用上煎饼打印机后,一名员工可以同时照看20台机器,一个人每天可打印近2000张煎饼,是人工的10倍,并且煎饼的口感丝毫不会打折。“劳动力的解放,才是真正的革新。”吴一黎自豪地说。

   普通煎饼都要6元一份,而这种独具创意的“艺术煎饼”不过10元一份,顾客纷纷掏钱尝鲜。事实上,这种3D打印煎饼的成本仅为1.2元。“产能”大大提升后,每家煎饼店的盈利都比过去翻了几倍。一般的顾客排队买到一份3D打印煎饼后,赏玩一会儿就会吃下肚,只为在视觉享受之余满足口腹之欲。而另一些“别具用心”的顾客,却将这种煎饼派上了大用场:一个跟女朋友闹了别扭的男子,在吃3D煎饼时忽然就来了灵感--将自己写好的一封情书打印到一张心形煎饼上,送给尚未吃早餐的女友。女孩打开一看,感动得眼圈泛红,两人心头的阴云也随之一扫而光。一名厌食的孩子一直不喜欢吃早餐,妈妈发现3D打印煎饼后,每天都用手机拍下儿子的画作传给吴一黎店中的员工,让他们现场制作成巧克力味或者各种水果味儿的煎饼。从此,每天的早餐成了这个孩子最期待的惊喜,“熊孩子”美滋滋地赏玩一番印有自己画作的煎饼后,就风卷残云一扫而光。

   为了让3D煎饼更具竞争力,吴一黎和同伴们不光将煎饼的图案设计得充满新意,让上面的文字更随心所欲,还对3D煎饼本身进行了改良。3D煎饼并不是大街小巷随处能见到的摊饼,而是综合了华夫饼、可丽饼、铜锣烧等偏西式面饼,最后的配方是在试吃了全国500多个煎饼摊,买了20多个配方后形成的。吴一黎强调,面浆不加一滴水,而是加纯牛奶,做出来的口感自然更诱人。

   吴一黎非常重视顾客体验,他将顾客无意中的一句“你们每天从网上下载几条新闻打印在煎饼上吧”记在心里。针对忙碌的白领们没有时间看报纸的情况,吴一黎不仅真的在煎饼上打印新闻,还顺便打上当天的日期和星期,既让顾客轻松掌握当天的新闻资讯,而且看完了就吃掉,还实现了环保。备受推崇的“煎饼日报”就这样应运而生。

   吴一黎还通过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号,让各地的手机用户可以在线上直接下单,再向线下的就近门店安排打印,配套的还有排队和账单管理系统。对于需求量大的公司或单位客户,他们甚至可以提供O2O服务--上门打印煎饼。至此,吴一黎和施侃乐这对清华兄弟,真正把小小的煎饼卖出了“博士水平”!2015年10月下旬,著名投资人徐小平在微博中赞叹的同时透露,他已向有情怀、极好吃的“3D煎饼”投资千万元。

   在北京热卖的同时,吴一黎放眼全国乃至全球庞大的煎饼市场,对外销售3D煎饼打印机,每台家庭用机器3000-8000元不等,并大力发展加盟商。截至2015年11月底,仅销售打印机和发展品牌加盟店,就给吴一黎和施侃乐带来了千万元的巨额收入。

  如今,这种“高科技小吃”卖遍全球不仅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有专卖店,甚至连美国和韩国的一些中餐厅,都有它们炫酷的身影,年赚千万,堪称中国第一“煎饼侠”。

相关阅读:


分享到: 更多
近期活动
  • 往届回顾
点我访问新系统
点我访问新系统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加盟代理 诚聘英才 常见问题 留言反馈 投资人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价目表 旧版栏目

中国-深圳 中国风险投资网--风险投资的门户网站 1999 - 2015 中国风险投资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02753号

中国风险投资网法律顾问由广东创晖律师事务所独家提供

versign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网站备案 网上交易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