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视传媒股价下跌面临退市-2
例如华视传媒此前收购的地铁视频媒体网络运营商——数码媒体集团(DMG),曾获得五年内独家经营上海13条线路的地铁电视广告合同,价值约2.5亿美元。业内人士估计,DMG共支付8亿元承包费,加上其他费用,每年超过2亿元的成本,单一城市频道的广告收入很难维持收支平衡。 此前李利民曾表示,今年仍然要增加7个城市、11条地铁线的投放,高费用成本仍然会是长期制约华视传媒发展的一大因素。 “虽然在早期扩张中,像华视传媒的这种媒体代理模式比较有优势,可是随着企业的扩大,自营模式会更占优势,因为自营虽然前期成本投入多,可后期成本会大大减少。”沈哲彦说。 自营模式即在前期发展中不仅要购买设备,而且还要自建内容。以这种模式一个地区一个地区地搭建渠道,必然导致投入巨大而且扩张缓慢。但是当行业逐渐进入深度经营阶段、代理模式逐渐平添成本压力的时候,自营优势却在显现。 “近两年来,碎片化营销大行其道,有内容的广告运营模式反而开始更受欢迎。”娄峻峰说。 代理模式因为不产生内容,媒体利用率并不高。华视传媒财报显示,第一季度整体节目播出时长为4.14万小时,而其中广告时间占播出时间的10%不到。广告时间所播出的便是传统的“硬广告”,而其余时间均被各地广电所提供的节目内容占据。 而目前随着广告客户的投放减少,各城市地铁上便会穿插华视传媒公司宣传片进行播放,用以弥补内容的不足。 据悉,出于政策原因,华视在移动媒体上的广告播出时间仅占总播出时间的30%,如何精耕细作余下70%的内容播出时段、深挖其背后的商业价值,目前已经成为华视传媒必须要考虑的事情。 即便目前看来,这种代理模式衍生的高成本媒体平台费用,也使得公司运营出现了很大压力,但李利民不会放弃。自运营新媒体多年,他始终强调不碰内容。而对于能否降低媒体成本,他则将希望寄托于地方政府的政策。 “如果有地方政府的支持,每减少1000万的媒体成本,我们就多了1000万的利润。”他说。 并购迷案 李利民习惯跟江南春 比,不仅因为华视传媒跟分众传媒一样同属户外电视传媒市场,更因为在2010年12月30日,双方“化敌为友”,分众传媒以每股3.979美元的价格,斥资6100万美元认购华视传媒15%的股份,江南春本人也认购了约400万美元的股份。 两者成为彼此细分市场领域行业领头羊的手段,也均是通过并购,只是相对分众传媒来说,华视传媒的并购效果很是不理想。 沈哲彦认为,此次华视传媒之所以出现退市危机,直接导火索就是并购DMG之案节外生枝。 “当前最让华视传媒头疼的,还是对于DMG那项耗资1.6亿美元的并购案,这不仅没有完成华视传媒在户外电子屏广告营收上的节节攀升,反而因为双方围绕一份未经审计的公司财报最终对簿公堂,拖累了华视传媒股价,还让企业的商业信誉和品牌形象滑向危险边缘。”娄峻峰认为。 为了整合资源,形成全国最大的地铁公交全覆盖的移动电视经营网络,2009年10月15日,华视传媒以1.6亿美元收购DMG,其中首期1亿美元在收购完成后支付,另外6000万美元在收购完成后的第一周年和第二周年各支付3000万美元。 但在2010年12月28日,华视传媒宣布,因DMG涉嫌财务欺诈,将对DMG包括戈壁投资和橡树资本在内的多家前股东提起诉讼。而戈壁投资和橡树资本则并不认可这一指控。 受累于此并购案,华视传媒还曾上演一场“逼宫”闹剧。 2011年11月15日,橡树投资和戈壁投资公开致信华视传媒董事会,声称对这家公司的未来感到十分担心,要求董事会另觅人选接替李利民出任华视传媒董事长。 同年11月16日晚,华视传媒官方回应称,董事会高票通过决议,支持李利民继续担任华视传媒董事长兼CEO。 2012年6月30日美国纽约州最高法庭批准一项动议,要求华视传媒及其子公司VisionBest将6000万美元资产转到纽约州,这笔资产将由纽约州司法长官暂时扣留,或在经过橡树资本与戈壁投资同意后转到由纽约州司法长官控制的一个托管账户中,这普遍被外界认为是此番华视股票大幅下跌的最直接原因。 根据公司公开的数据,华视传媒目前账上的现金流仅为7590万美元,6000万美元的应付账简直是难以承受之重。事实上,在并购之前,华视传媒账上的现金流超过1亿美金,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华视传媒在美国IPO募得的资金;而在并购DMG之后,华视传媒大量的现金流用于支付DMG的并购相关条款,账上现金流所剩无几。
此前李利民这位在商界打拼了几十年的老江湖,曾经宣称华视传媒是其所做的最后一次产业。这个他亲手缔造的传媒神话,能否延续,目前看来仍旧扑朔迷离。 |
相关阅读:复地公告称香港5月退市 郭广昌谋划地产新布局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当前页:2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