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鑫通用鸣起 募投疑团重重
公司探微 成长堪忧 募投项目疑团重重 隆鑫通用:丧钟为投资者而鸣? 记者 思明 今天即将敲响上市钟声的摩托车制造商:隆鑫通用,可能为投资者敲响了丧钟!主营产品市场成长性日渐萎缩,现金充裕上市动机存疑,大股东历史存在占用资金劣迹。隆鑫通用,会否
力帆股份6.37-0.10-1.55%庞大集团5.99-0.13-2.12%隆鑫通用12.02-1.34-10.03%打破由庞大集团(601258)创造的财富毁灭纪录? 主营摩托车业务成长堪忧 隆鑫通用主要从事摩托车、摩托车发动机、通用动力机械的生产和销售,从招股书中可知,公司2011年的摩托车和摩托车发动机的产品毛利占比合计达到了75.2%,属于核心经营业务。另外,公司的出口业务占收入的比重颇大,而且呈逐年上升之势。2011年,公司出口收入占总收入47.4%。另外我们注意到,公司的产品毛利率也在逐年下降。2009年-2011年,隆鑫通用摩托车毛利率从19.85%下降至14.49%,摩托车发动机毛利率从15.34%下降至11.06%,通力机械产品的毛利率从25.03%下降至19.99%。 从上述财务数据即可看出,公司的业务增长正在放缓。2009年-2011年,公司销售收入的增长率分别为8.48%和4.86%,增速下降接近一半。其中下降较大的是摩托车发动机和通用动力机械产品。另外,公司出口所占比重也在逐年上升,显示销量的放缓主要受到国内市场的影响。 显然,上述的财务数字与近几年的国内情况相符。一方面是自上世纪末期起,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出于对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等因素的考虑,逐步出台各类对城市摩托车限制甚至禁止使用的地方政策, 迄今全国已经有上百个大中城市加入了“限摩、禁摩”行列。另一方面,即便是国内厂商将摩托车向中小城市、城镇和农村市场转移,随着国内城市化程度的提高,限摩禁摩的范围必然是越来越大,使得国内的摩托车厂商销量下降。即便是以摩托车起家的各大厂商,如重庆力帆,都已经纷纷向四轮车生产商转型。所以,公司自称在国内摩托车市场的份额靠前,与其说是自身的努力,倒不如说是由其他厂商主动减产转型,以及整体国内市场缩小,所带来的被动上升。 另一方面,国外出口预期也受到了欧债危机的影响。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的数据,全国2012年上半年摩托车整车出口448.59万辆,同比下降8.86%,出口金额23.90亿美元,同比仅增长4.14%。摩托车发动机出口100.23万台,同比下降34.87%,出口金额1.54亿美元,同比下降18.76%。摩托车出口市场的增速疲态尽显。 另外,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2年上半年隆鑫销售摩托车83.78万辆,为国内摩托车厂家销量排名第二位。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指出,与上年同期相比,除广州大运和五羊-本田销售量增长外,其他企业均呈不同程度下降。在如此不景气的国内外摩托车产业环境下,隆鑫通用仍然要致意上市,究竟用意为何?整个行业不景气的大背景下,难道公司又能够独善其身?未来的业绩增长如何保证? 上市募投不靠谱 除了主营业务的增长疑虑之外,隆鑫通用的上市募资项目也存在众多疑问。根据招股书,公司拟募集资金11.5亿元用于专用发动机项目、通用动力机械产品能力提升项目、电动全地形四轮摩托车建设项目、电动摩托车与踏板车项目。 首先要指出的是,公司的募资项目所测算的财务内部收益率奇高。其中,专用发动机项目的财务内部收益率为25.82%(税前),通用动力机械产品能力提升项目的财务内部收益率达到58.85%(税前),电动全地形四轮摩托车建设项目37.85%(税前),电动摩托车与踏板车项目为41.68%。如此之高的财务内部收益率,公司完全可以通过银行贷款解决而无需上市出让部分股权。奇怪的是,公司招股书显示隆鑫通用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均为零,2011年末的账面现金余额也高达2.52亿元,完全是一副“不差钱”的状态。究竟是当地银行太无知,面对如此美好的项目而无动于衷,还是隆鑫通用的股东太慷慨,执意要上市与投资者分享优秀项目的经营成果?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隆鑫通用招股书披露2009年该公司向大股东隆鑫控股提供资金39.46亿元;2010年,隆鑫通用再度向隆鑫控股提供资金12.80亿元。鑫控股调用发行人的资金主 要用于对金融板块、地产板块的股权投资及经营周转。尽管上述借款已经归还,但这明显暴露出公司的内部控制和大股东侵占资产风险较大。 上市后恐步庞大集团后尘 对于股票市场的投资者而言,股票的一时下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长期连续的不断下跌。从历史统计来看,与隆鑫通用类似的公司股票带给投资者的是噩梦多于价值。以汽车销售和维护为主业的庞大集团(601258),不仅创下了首日跌23%的破发记录,而且昨日的收盘价仅为6.17元,比起发行价45元足足少了8成以上。
而同属摩托车制造企业的力帆股份(601777),上市首日最高价为19.9元,而昨日的最新收市价仅为6.55元,不仅早已破发,而且不足IPO首日价格的三分之一。随着新股“首日解禁”的新规执行,不仅打新股的风险已经大大提高,即便是首日接盘的投资者,也要考虑公司的后续业绩能否支撑股价,最终仍然要回到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上来。我们在此提醒投资者,要小心警惕那些披着华丽外表的“价值毁灭机”,不要让这些不靠谱的公司成为价值投资的噩梦!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