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李宁五年的豪赌-2
事实上,李宁对足球、篮球这两项主流运动重要性的判断,似乎一直存在偏差。2010年推出品牌重塑计划以来,李宁将营销的重心放在羽毛球上,对篮球投入甚少。 《篮球先锋报》主编苏群告诉本刊,虽然篮球鞋在运动鞋中不是卖得最好的,一般占销售额的10%-20%,却是运动鞋中最高端的产品,篮球明星也是在青少年群体中最具号召力的代言人,“比如耐克现在推出的最轻的那款鞋,可以内置芯片,由勒布朗·詹姆斯代言,广告铺天盖地,但耐克不是要通过这款鞋挣多少钱,鞋的产量并不是很大,大部分人也买不起;耐克的目的是以这种高端产品作为一个象征物,提高整个品牌的美誉度。” 关键之道体育咨询公司CEO张庆也表示,篮球的社会影响力,特别是对都市年轻人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签约CBA有助于李宁提升品牌价值。作为前李宁公司员工,张庆指出,李宁其实并没有放弃篮球,它曾经赞助大学生比赛和初中生联赛,现在仍是NBL(CBA的次级联赛)的赞助商,只是在体育营销上用力过于平均。跑步、篮球、女子健身、羽毛球等,一个都不能少,但投入就相应地被摊薄了。“尤其跟本土的竞争者相比,比如匹克、安踏,相对来讲李宁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不够。” 现在,李宁终于“幡然醒悟”,虽然醒的有点晚。尽管它还是年营收最高的中国本土运动品牌,但利润微薄,库存积压如山,原中高层几乎已经跑光,外界一片看衰之声。过去,李宁总是以国际化自命,而如今则开口闭口聚焦国内市场。与八年前相比,赞助CBA再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商业机会,而是一根被寄望挽狂澜于既倒的救命稻草。 没有选择 “没有别的选择,”李宁在宣布出山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大的环境变化了,我们自身的发展阶段也逼迫我们要这样做。” 以李宁公司目前的内外部处境看,激进的变化与调整可能更有利于解决积累已深的问题与矛盾。张庆认为,李宁能否在这一豪赌中获胜,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李宁公司自身,投入巨资后,能否有效地激活营销链,“赞助资源本身不会替你讲话,你需要产品、渠道、品牌……方方面面都得有效激活,需要整体考虑执行力,这个很重要。我们分析过,赞助失败的企业,第一大类型就是未能激活营销链。” 另一个方面,则是李宁不可掌控的:CBA联赛是不是能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这两个方面,就像是李宁的任督二脉。要成功就必须打通,但打通哪一条都不容易。 外界质疑的资金压力,对李宁公司来说倒并非头号难题。李宁表示,公司将聚焦核心品牌、聚焦核心业务、聚焦中国市场,这也就意味着营销费用大部分将花在CBA和篮球运动上。体育营销专家陈志伟认为,体育品牌的市场推广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大约在15%左右,也有说法是在8%—10%,不管是多少,以李宁公司80多亿元的年收入,支付赞助费和相应的推广费用都绰绰有余。 问题在于,李宁能否激活营销链?从李宁公司以往的表现来看,要回答这个问题分外艰难。中国品牌篮球鞋最经典的营销案例,无疑是2011年NBA全明星扣篮大赛上麦基的频繁换鞋扣篮。李宁从未有这样的神来之笔,相反,其在篮球方面的操作几乎毫无亮点。签下达蒙·琼斯虽然开中国运动品牌签约NBA球员的风气之先,但琼斯身为角色球员,上场时间有限,宣传效果难称理想。后来,李宁大手笔签约大鲨鱼奥尼尔,钱是花了不少,但却忽略了一条铁律:大个子难卖鞋……至于仍在合同期的76人队球员埃文·特纳,简直是个笑话:三年来央视和地方体育台加起来转播的76人队比赛也不超过10场。 李宁公司近年来在篮球之外的营销,同样难以令人满意。2010年李宁推出品牌重塑计划,其中一个宣传口号是“90后李宁”,但出现在消费者面前的却是巴朗·戴维斯、伊辛巴耶娃和林丹等一张张80后甚至70后的老脸,不光90后们不认同,李宁多年来的忠实粉丝也纷纷离去。这种营销逻辑上的天马行空在2011年达到了顶峰,在这一年5月于青岛举行的苏迪曼杯羽毛球世界混合团体赛上,作为中国羽毛球队的赞助商,李宁精心推敲的宣传口号是—“胜战在握”…… 即使不揭开李宁公司内部的重重矛盾,光论让“胜战在握”这四个字在各路媒体中堂皇亮相半个月的丰功伟绩,张志勇下课都不冤。 另一条经脉,要打通更难,难就难在这条经脉压根没长在李宁身上。CBA联赛是不是能够持续健康发展,李宁尽管出了钱,但说了不算,合同另一方盈方公司说了也不算,甚至中国篮协说了也不算。 李宁巨资赞助CBA的消息传出后,一些中国篮球的球迷期望李宁公司能促使联赛发生一些有益的变化,如增多比赛、增加球队、南北分区等,说白了就是复活前任中国篮球掌门李元伟曾经提出的“北极星计划”,让CBA重新走在市场化的大道上。但《篮球先锋报》主编苏群表示,这种想法非常不现实,因为市场化的方向必然跟奥运战略发生冲突,一发生冲突,市场化就得为奥运战略让路。这是不久之前已经证明过的事情。 即使李宁克服了重重困难,打通了任督二脉,仍然有一些人不看好李宁会赢得这场豪赌。篮球专栏作家张博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上赛季CBA的辉煌本身就是昙花一现,“你觉得NBA停摆、马布里封神,这样的小概率事件还会重演吗?”张博指出,篮球类产品的个人色彩极端鲜明,几乎没有团队属性可言。NBA史上成功的商业案例,都是赞助球星个人的,比如耐克搭乘飞人号顺利起飞。前文提到阿迪达斯作为NBA主赞助商,合同为11年4亿美元,今年初阿迪达斯和球星德里克·罗斯个人签订的合同金额,就超过了2亿美元。 |
相关阅读: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当前页:2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