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全国性公司裁员重灾区-1
虽然多家企业表示,这些裁员系结构调整或得益于技术创新,但不少业内人士却认为,裁员是企业迫于利润压力不得不做出的改变。 对跨国公司来说,裁员是一种成本很高的选择。虽然如此大规模的裁员可以使企业达到削减开支的预期效果,但随着失业率的高企,经济增长也更趋缓慢。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宋颂兴指出,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最好采取结构性的调整手段
美国谷歌公司日前证实,其旗下的摩托罗拉移动公司已决定裁员约4000人,数量占到该手机制造商全球员工总数20%左右,但表示具体的调整方案需要一到两周才能公布。其实,早在去年6月末,英国四大行之一莱斯银行和劳埃德银行集团便均以削减开支为由宣布裁员计划。2011年8月,汇丰宣布计划在2013年之前裁员30000人,除了已经宣布的5000人,由此拉开了世界性大行减肥瘦身的序幕。此后,IT业、日化、食品等行业也相继加入裁员潮。 裁员有因也应有道 一场全球蔓延的IT业裁员风暴正席卷而来。继诺基亚西门子通信计划在2013年年底前裁员1.7万后,最近全球最大的PC厂商惠普也宣布两年内将裁员2.7万人,全球最大半导体厂商瑞萨计划裁员1万人,日本松下电器拟在年内裁减半数员工,索尼公布重组方案、宣布将裁员1万人,摩托罗拉则宣称将在今年内在全球范围内裁员20%,并关闭全球94个办事处中的三分之一……就在几天前,华尔街也掀起新一轮裁员大潮,那里的银行家们正在积极采取措施以勒紧裤带。 今年第二季度,世界经济依然不见什么起色,多家公司的营收报告低于预期。企业越来越关注成本,决策者们纷纷举起了裁员的大旗。美国著名职业咨询公司Challenger Gray&Christmas发布的研究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美国有超过283000人被裁掉。在这些人员中,有接近60%的是由于公司重组或减少成本等原因而被裁掉。 彭博社最近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今年全球企业宣布的裁员总数已达94369人,远高于去年同期的26561人。与2009年以中小企业裁员为主的局面不同,此次裁员已经波及到规模较大的传统优质企业。 如果说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前一轮的裁员大潮显得必要且悲壮,那么四年之后卷土再来的这一道道格杀令不免让世道人心陷入几分苍凉。目前,全球大企业裁员潮也已扩散至多个地区。 提及高烧不退的裁员潮,多位分析人士表示:全球市场持续低迷,实体经济全面下滑。全球经济不景气,旧有技术逐渐被新兴经济体掌握,曾经风光近二十年的电子巨头也难免受新一轮的产业洗牌、升级冲击,断臂求生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也是最坏的选择。 因为一方面,裁员对品牌带来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林新奇认为,裁员会让公众和投资者对企业丧失信心,还会对终端销售造成不利影响,消费者可能担心企业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会出现问题,继而选择替代产品。 另一方面,在看重社会责任的国家,裁员企业的社会形象难免受损。因为裁员对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方员工的打击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大规模的裁员发生在欧洲,被称为仅次于执政党、在野党之后的第三大政治力量的强大工会体系绝对不会坐视不理。企业当然可以与员工对簿公堂,但倚强凌弱的姿态只会将它们推进舆论深渊。有统计显示,就上市公司来说股票价格走势往往会在裁员决策发布后迅速发生反应。 因此,对跨国公司来说,裁员是一种成本很高的选择。虽然如此大规模的裁员可以使企业达到削减开支的预期效果,但随着失业率的高企,经济增长也更趋缓慢。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宋颂兴指出,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最好采取结构性的调整手段。 不同地区不同待遇 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欧债危机深度蔓延,巴西、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尚不稳定,我国大部分中小型出口企业特别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外贸订单持续减少……在经济低迷时期,企业采取裁员措施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俨然成为惯性行为。而在过去20多年里,无论经济形势好坏,裁员都作为一种常态,在企业中长期存在。虽然多家企业表示此次裁员系结构调整或得益于技术创新,但不少业内人士却表示,本次裁员是企业迫于利润压力不得不做出的改变。 然而,全球人力资源服务商翰德(Hudson)公布的调查报告中表示,尽管全球经济前景的不确定使亚洲的企业维持现状,但在华跨国企业却打算扩大招聘。调查显示,58%的在华跨国企业将在第三季度新增人员,中国香港、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的这一比例分别为38%、35%和30%。 翰德共调查了中国大陆、香港、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和地区跨国企业的6800名高管,涉及从媒体到制造业的各行各业。 消费品行业是招聘最积极的行业,将近60%的雇主打算增加招聘。他们最想招聘有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技能的员工。翰德上海分公司总经理毕琳表示。制造业和工业部门的在华跨国企业对前景也很乐观,其中57%声称第三季度要增加招聘。 翰德的这次调查没有显示多少在华跨国企业要裁员的迹象,不过IT和金融机构是裁员意愿上升的唯一行业。 数据显示,欧洲是本次全球裁员潮的重灾区,目前大型公司在欧洲裁员的速度比2011年快3倍以上。欧洲的经济正经历自欧盟建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制药业当然也不能幸免。由于欧洲目前的制度和对制药行业不甚友好的政策,欧洲制药行业的销售收入急剧下降,从而导致众多欧洲的制药巨头,如赛诺菲、诺华、阿斯利康和葛兰素史克等总部在欧洲的厂商纷纷裁员和关闭在欧洲的一些工厂并将制造和研发基地迁往中国等新兴国家。与欧洲市场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地球的另一端,在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市场上,这些制药巨头们则不断增加投资,新建研发和制造部门,尤其是在中国的增速惊人,施贵宝和阿斯利康甚至把亚太总部都搬到了中国上海。这些投资也给各个药厂以高额回报,从各个药厂的财报中都可看出,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增长强劲,已经构成了维持业绩增长的主引擎。以诺华为例,其2011年中国的净销售额比上一财年增长38%,在各个新兴国家中,表现最为抢眼。 |
相关阅读: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当前页:1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