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中国团队土崩瓦解 原创始势力谢幕-1
蔡金勇离开高盛,服务世界去了。 近日,世界银行发布声明,任命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Group Inc., GS)高管蔡金勇为世行下属公司国际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简称IFC)的CEO。蔡金勇此前曾担任高盛集团的董事总经理、高盛高华证券CEO。 蔡金勇将自10月1日起正式出任国际金融公司CEO,接替Lars Thunell。与此同时,蔡的离去也昭示高盛中国业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只是,这个阶段前途未卜。 又一个中国人 世行集团行长金墉说:“蔡金勇拥有全球顶级的金融和发展经验,蔡金勇决定将自己的才华贡献给国际金融公司的事业,我感到非常高兴。” 蔡金勇的履历堪称标准的中国投资银行家范本:海外求学后先赴世界银行历练,随后投身投资银行,在摩根士丹利、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高盛集团等多家金融机构任职。 2000年,蔡金勇加入高盛集团,并先后在伦敦、香港和北京工作,曾任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中国投资银行业务联席负责人,他参与了众多中国企业重组及融资项目,并为中国和跨国公司兼并收购担任顾问;2006年,成为高盛合伙人,此前他主要负责高盛亚洲的石油、天然气、电力产业的投资银行业务,还担任过中海油22.7亿美元收购尼日利亚石油项目的顾问;2008年起,蔡金勇任高盛高华证券CEO。 IFC对于国人并不陌生,其宗旨是促进发展中国家可持续的私营部门投资,帮助减少贫困和改善人民生活。I F C现有184个成员国,成员国通过理事会和董事会指导IFC的项目和活动。每个成员国任命一位理事和一位候补理事。 世界银行行长同时也是IFC理事会和董事会的主席。I F C执行副总裁兼C E O负责管理公司的日常业务。IFC现任执行副总裁兼CEO拉斯·斯耐尔是瑞典人,任职已六年。 中国已成为IFC第三大投资目的国,投资多为商业机构较少涉足的领域,如可再生能源、饮水供应、小额贷款等。蔡金勇的任命显然也是国际金融市场 对中国认可的一个重要标志。 此次蔡金勇获得任命,是继林毅夫出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朱民出任IMF副总裁后,中国大陆在国际金融组织中任职的又一名高管。 同时,高盛集团(GoldmanSachs Group Inc。)任命维斯特曼(Matthew Westerman)接替蔡金勇出任中国区投资银行业务负责人。除担任新职务外,维斯特曼将继续与Dan Dees共同担任亚洲(不含日本)投行业务的联席主管。 姑且不论维斯特曼在华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能力,其外国人的身份就着实让人大吃一惊。在中国出生并成长的蔡金勇对中国业务更熟悉,原本市场期待一个华人面孔,但现在看来事与愿违。 不过,在当前各大投资银行纷纷加大本土力度开拓中国市场,中国人、中国面孔、中国关系乃至中国幽默都已经深深融入各大投资银行在华发展“血脉”之时,高盛似乎打算走一条相反的道路。 最后的谢幕 一直以来,蔡金勇都是高盛在中国的重要角色,此番离去,看似高升与服务世界,但高盛似乎也“无所谓”。 最近几年以来,高盛在此前引以为傲的中国团队可以用“分崩离析”来形容并不为过。 众所周知,高盛在华的旗舰是高盛高华,在尚未更新的高盛高华的管理层介绍中,该公司管理层由国内外资深的证券界人士担任,他们包括董事长方风雷、首席执行官蔡金勇、管理委员会成员宋冰、首席财务官孟秋、合规总监李臣及公司董事会秘书章靖。蔡金勇赫然位列第二。 有心者若比较高盛高华创立伊始的公司管理层名单和今日之尚未更新之名单不难发现,变化之大几乎可以说是“翻天覆地”。 蔡金勇是为数不多的“硕果”之一。 其实,作为所谓头号人物的方风雷,虽贵为蔡金勇的“恩师”之一,但早就“人在曹营心在汉”,几年前就已经转身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操作,于2007年在北京成立了厚朴投资公司( H o p uInvestments)。在推出厚朴后,方风雷仍担任高盛高华董事长,但只是一个“挂名”而已,他自己早就全身心投入厚朴基金的日常运营了。 2010年3月,一条突发性新闻轰炸了国内各大财经媒体:高盛大中华区主席、董事总经理胡祖六宣布退休,辞去合伙人之职。 胡祖六1997年进入高盛,出任高盛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随后转至业务部门,供职13年。胡的最大功绩当是力促高盛高华的成立,并为此而设计出了一整套“匪夷所思”并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特交易模式。 当时即有人评论认为此交易“不可复制”且“唯高盛可行”。 随即,以方风雷为旗手,蔡金勇为前锋,胡祖六坐镇后台的复杂公司结构确立,高盛也开启了其在华投资银行业务的新局面,市场当时颇为期待,而高盛也是信心十足,枕戈待旦。 然而,此后不久有关胡与其他非高盛人士在高华证券的发展态势、速度和业务选择上等诸多问题起争执的传闻渐起渐落。加之,高华证券创建的复杂结构引发公司内部管理权和发展观的巨大斗争,而这种业务之争最终直指人事纠葛。 自2004年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以来,高盛前期的招兵买马、大张旗鼓带来的却是苦涩的果实。 一些原本在中金、摩根士丹利风华正茂或是事业有成的投资银行家纷纷折戟高盛高华,业务惨淡不说,个人职业声誉和发展机会也丧失殆尽。 |
相关阅读:高盛成泰康第二大股东 评论称IPO进程提速 前高盛及DE Shaw合伙人成立中国基金 募资规模5亿美元 高盛前高管斯比克加盟Apollo获4890万美元薪酬 AppSense获高盛7000万美元注资 有望四年内IPO 高盛涉嫌欺诈国内企业真相 忽悠是企业巨亏主因 十大合资券商:中金公司一枝独秀 高盛高华业绩变脸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当前页:1 [1] [2] |